班杜拉模仿理論

班杜拉模仿理論是一種理論。學習即模仿——班杜拉的榜樣學習實驗. 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大量實驗研究基礎上建立了現代社會學習理論,對人的觀察行為作出了比較全面而客觀的解釋.班杜拉認為,人的學習活動主要是通過觀察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審視他人所接受的強化,把他人的示範作為媒介的模仿活動.

班杜拉的觀察學習模仿理論是他將模仿學習分為四個過程“
(1)注意過程:
觀察學習起始於學習者對示範者行動的注意。如果人們對示範行動的重要特徵不注意,或不正確地知覺,就無法通過觀察進行學習。所以,注意過程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節。在注意過程中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其中有來自示範者行動本身的特徵和觀察者本人的認識特徵,還有觀察者和示範者之間的關係等,這些因素都調節著觀察經驗的數量和類型。
在影響注意的諸因素中,班杜拉認為,觀察者與示範者之間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與什麼人交往,不管是他自己所選擇的,還是被強迫的,都限定了所能學到的行為類型。因為這些人的行為類型會被學習者多次地觀察到。這樣的事實,早在中國古代的學習心理學思想和教育子女的方法中就被注意到了。班杜拉還注意到,以前,觀察學習明顯地受家庭和地域文化的影響。而現在由於有先進的信息交流媒介,人們可以在家裡通過電視觀察到不同國度和不同民族的各種不同行為類型。這為觀察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方便條件。
觀察學習的速度和水平還部分地決定於示範行為本身的性質和特徵。榜樣個人的魅力是吸引人的一個因素。有些人總是比其他人更引人注目。那些具備吸引人的特徵的榜樣被人們所注目,而缺乏迷人之處的榜樣則易被人們所忽視。榜樣所表現出的不同機能價值的行為,也決定著哪些行為將受到觀察,哪些將受到忽視。另外,示範行為的明確性和複雜性也是影響注意的因素。一般來說,示範行為越明確,越容易被注意;示範行為越複雜,越不易被模仿。
影響觀察學習注意過程的第三方面的因素來自於學習者本身。觀察者自身的感覺能力、注意的喚醒水平、知覺的定勢和強化的經驗等都直接影響著對示範行為的注意和觀察水平。
(2)保持過程:
觀察學習的第二個主要過程是對示範行為的保持過程。如果觀察者記不住示範行為,觀察就會失去意義。在觀察學習的保持階段,示範者雖然不再出現,但他的行為還給觀察者以影響。要想把示範行為在長時記憶中永久保持,需要把示範行為以符號的形式將其表象化。通過符號這一媒介,短暫的榜樣示範就能夠被保持在長時記憶中。因此,高度的符號化能力使人們的很多行動都可以通過觀察來習得。
觀察學習對示範行為的保持依存於兩個儲存系統,一個是表象系統,另一個是言語編碼系統。表象系統把示範行為以表象的形式儲存在記憶中。表象由感知過程所產生,榜樣行為的重複呈現最終造成示範行為的持久、可再現的表象產生。這樣,在以後的某些場合中事物的表象可以在客觀上那一事物不存在的條件下被喚起。對於大多數表象系統已經與言語編碼系統建立了聯繫學習者來說,聽到某一事物的言語信號刺激,便能即刻喚起該事物的表象。而對於那些言語技能尚未發展成熟的兒童來說,表象系統的作用在觀察學習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言語編碼系統在觀察學習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些示範行為的特徵轉換成言語編碼的形式,能更準確地習得、保持和再生。對示範行為的認知調節和對表象的說明都有賴於言語編碼系統。言語編碼系統還以容易貯存的形式保持和傳遞大量信息。因此,言語編碼系統會促進觀察學習與保持。
示範活動被轉換成表象和容易利用的言語符號後,這些記憶符號將起到指導行為的作用。符號編碼在觀察學習中的重要性已經在一些用兒童所進行的實驗研究中得到證實。
對示範行為的保持,除了對示範行為進行記憶編碼和認知上的組織之外,對示範行為的複述將會提高保持的效果。對示範行為的複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內心複述(或稱為象徵性複述),另一種是動作性複述。內心複述是利用保持在頭腦中的示範行為的表象在心理上反覆出現和組織,也就是想像自己正在做一個示範行為。這種內心的複述起到了增強記憶和保持的效果。觀察學習的最高水平就是通過先用符號對示範活動進行組織和複述。然後再把它付諸於外部行動來表達的。動作性複述是通過重複示範行為的外部動作來複習和鞏固習得行為。內心複述和動作性複述是保持示範行為的重要手段。
班杜拉還注意到即時模仿和延遲模仿的區別。所謂即時模仿是指模仿反應由榜樣的行為直接地、即時地引起。即時模仿並不十分需要認知機能發揮作用,因為模仿行為被外部榜樣的行動所直接引導。延遲模仿則是在對校樣行為的觀察過去了很長時間後所進行的模仿。這種模仿需要對觀察過的示範行為進行內部的想像和回憶來進行,它需要依靠自己的記憶表象的指導。
(3)運動再生過程(復現):
觀察學習的第三個階段是把記憶中的符號和表象轉換成適當的行為,即再現以前所觀察到的示範行為。由於這一過程涉及到運動再生的認知組織和根據信息反饋對行為的調整等一系列認知的和行為的操作,班杜拉將這個過程分解為:反應的認知組織、反應的起動、反應的監察和依靠信息反饋對反應所進行的改進和調整等幾個環節。
再現示範行為的第一個環節,需要學習者在認知水平上將要再現的反應選擇和組織起來。再現示範行為反應取決於學習者記憶中的示範行為的各個部分是否完整和學習者是否具備再現這些行為的技能。如果缺乏某些反應的組成部分,行為再生就會發生錯誤。如果缺乏再現某種反應的技能,再現的行為就會偏離示範行為。因此,在認知組織的基礎上,學習者要通過回憶和練習來彌補這些不足。再現行為的反應起動以後,需要對反應進行及時地監察。因為從記憶中的符號和表象一開始就能轉換成準確無誤的行為是很少見的。一般的情況是,學習者嘗試再現示範者的行為反應,並在反應的過程中依靠自我的和他人的監察所提供的反饋信息來及時調整和糾正再現的行為反應。監察和反饋信息的提供靠自己的監察和動覺反饋信息。但是有些行為反應靠自己監察和動覺反饋很困難,必須靠他人的監察並提供反饋信息。學習者通過反饋信息不斷地調整和矯正自己的行為反應,使之接近於示範者的行為。
(4)動機過程:
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班杜拉認為有三方面的因素影響著學習者做出示範行為:A.他人對示範者行為的評價;B.學習者本人對自己再現行為的評估;C.他人對示範者的評價。這三種對行為結果的評價就是班杜拉所稱謂的三種強化,即外部強化、自我強化和替代性強化。學習者並不把習得的所有東西都表現在自己的行為中。有些行為受到外界的獎賞和鼓勵;有些行為受到外界的批評或懲罰;有些行為受到外界的忽視、即無獎賞也無懲罰。當然,受到獎賞和鼓勵的行為容易被人們較多的採用,這就是外部強化的作用。學習者本人對自身行為的評價也決定著哪一個觀察習得的行為反應被採用。他們對自我感覺滿意的行為付諸於現實,而拋棄那些自己不滿意的行為,這就是自我強化的作用。如果示範者受到外界的獎賞、鼓勵或好評,這無疑要間接地影響到觀察學習者是否願意再現出示範行為,這就是間接強化或替代性強化的作用。由此看來,三種強化來自於對行為結果的三種評價,三種強化又成為制約再現行為的重要驅動力量。故此,班杜拉把三種強化作用看成是學習者再現示範行為的動機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