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全書

王陽明心學全書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時代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頂峰。王陽明那神奇莫測的智慧,來源於他的心學思想和躬行踐履的功夫。“心學”中的“心”,是指作為心靈本體的靈明覺知及由此產生的認識能力。如王陽明所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他看來,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正所謂“此心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一切都是渾然天成,不假思索的。本書以王陽明自身的經歷為主線,以陽明心學為靈魂,深度解析心學的奧秘。從而讓讀者明白,心學的思維方式是活潑而自由的,其中蘊藏著能洞徹善惡、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如能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擇善而用之,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節奏無比緊張的當代生活和工作中,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

基本介紹

  • 書名:王陽明心學全書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408094
  • 作者:羅智
  • 出版社:企業管理出版社
  • 頁數:234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1.本書作者羅智先生是王陽明心學的研究專家,其作品《王陽明最神奇的心學》一直高居陽明心學類作品暢銷榜前列。
2.《王陽明心學全書》是羅智先生時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學研究著作,這既是他對多年潛心研習心學的全面總結,也是他對心學研究作品創作的一次創新。
3.這是國內第一部以筆記的方式解讀王陽明心學智慧的著作。羅智先生把陽明心學和王陽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傳記+心學的解析,使得全書的可讀性和實用性都較高。
4.羅智先生總結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經驗,採用全新的形式創作本書,全書內容輕鬆易讀、見解獨到,囊括了《傳習錄》的全書精華,無論是思想性還是文藝性,都較以往更上一層,是難得的陽明心學上佳之作。

作者簡介

羅智,心靈勵志作家、王陽明心學研究者,“陽明心學”暢銷書作家。十多年前,因機緣巧合,“偶遇”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從此身體力行,苦心鑽研其著作,並在人生、事業最低谷期,憑藉王陽明的心靈智慧,成功地渡過了一個個難關。

媒體推薦

3.隨時掌控自己的心境
《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王陽明自幼飽讀經、史、子、集,這段話早已背得滾瓜爛熟,他向來非常嚮往古人這種“無入而不自得”、隨時都能心安理得的灑脫心態。
沒想到老天爺與他開了個玩笑,居然安排了足足三年的時間,讓他在享受過錦衣玉食的生活之後,有機會來到龍場這如假包換的夷狄之地,歷盡患難,親身體驗這種令人難忘的境界。
昔日尊崇的王大人被剝奪了一切,除了一顆虔誠求道、矢志弘揚道統的心外,別無他物可以依靠。
然而,對於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念的人來說,有這樣一顆心就足夠了。
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古聖先賢那種“無入而不自得”的心境是怎樣煉成的?
這是王陽明心中最大的疑問,也是他生命中的追求。
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是必須面對,逃無可逃的,與其做無謂的掙扎,還不如放下心來,以坦然的心態去應對。
王陽明拋棄了一切幻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開始了這種艱難的探索。
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去親身體驗前人經歷過的境界。
沒有房子,就暫居茅廬、住山洞。
沒有菜蔬,就自己開荒種地,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
有時斷炊了,就挖野菜、摘野果充飢。
隨從們都病倒了,王陽明就一人把“家務活”全部包攬下來,提水、砍柴、煮粥、做飯,無微不至地服侍隨從們,從“王大人”變成了一個合格的“保姆”。
做到這些還不夠,隨從們客居他鄉,缺衣少食,心情鬱悶,病體難以康復,王陽明又放下哲學家的架子,聲情並茂地講段子,演小品,唱民歌,千方百計地逗大家開心……
儒家認為,“一事不知,儒者之恥”,所以儒家向來強調,人才培養的最高境界是“不器”。
什麼是“不器”?
就是一個人的才能不局限於某一方面,他打通了心靈的某一關節,做什麼事都能適應,都能做得很好。
就像王陽明這樣,騎上戰馬能打仗,張弓搭箭則百步穿楊,拿起筆來能寫文章,談論哲學張口就來,書法練得如走龍蛇、形神兼備,扛起鋤頭能種菜,走進廚房能做飯,演講、唱歌等文藝表演更是小菜一碟……
這就是儒家在人才培養上的理想人格——全才。
王陽明因機緣巧合,很幸運地達到了這一至高境界。從此,王陽明之後再無王陽明。
然而,“聖人也由人來做”,在王陽明還沒成為聖人之前,整天讓他做這么多煩瑣的事,有時難免也會無明火起,感到命運對自己如此的不公。
自己不就是因為上了一篇言辭並不十分過激的奏疏嗎?竟然因此被貶謫到這么個鬼地方來,受盡非人的折磨,天理何在?!
也許找到這個答案,就能找到王陽明自己苦苦尋找了二十多年的“天理”了。
每當想不通的時候,王陽明便向自己問這樣一個問題:“要是聖人處在這種環境下,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
通過效法古聖先賢,王陽明領悟到了一個能迅速改變心境的方法。
這就是“以心印心”的智慧。
這種方法巧妙地利用人的主觀能動性,把一種正面積極的能量傳送到心中,促使自己摒除忿恨和畏難等各種負面因素,從而使自己的心境和行為有一個脫胎換骨的改變。
有一句話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道理大家都知道,卻很難做到這一點,這就是因為我們沒能達到“以心印心”,即沒能真正去體驗那些榜樣人物的內心境界及信念。
其實,心境的改變就在一念之間。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細細揣摩那些表現特殊之人在某種境遇下的心態,並模仿他們的信念及做法,不知不覺中,自己就會獲得與他們相同的信念及一樣的處世方式。
思想的力量雖然很大,但只有當一種想法進入潛意識時,它才能轉化為強大的能量。
而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我們雖然追求卓越,嚮往別人的成功,但卻沒有經常對自己的心靈進行調控,只是簡單地說說“要向某人學習”,當然不能獲得任何改變的動力。如果我們不能控制內心,就會被外界控制住自己的思想,陷入混亂之中。
所以,如果我們想從別人那裡獲得改變的力量,就一定得有一個在內心“模仿”他人信念的過程。
當你遇到令人困惑的事,受到打擊,充滿挫折感時,不要因此而沮喪,更不要把當前的事看得太嚴重,找個地方靜靜地待一會,讓心情放鬆,藉此機會反省一下。
自己的內心是消極的嗎?自己是不是在不斷地做那些對改變環境毫無幫助的事,如怨天尤人、自憐自賤?這些負面的想法具有很大的破壞性,長久陷入其中,會消耗身心的大量能量,使人面臨崩潰的邊緣。
現在,請你仔細考慮一下:如果是那些非常優秀的人(如聖人)碰到該情況,他們的心態是怎樣的?細細地揣摩這一點,讓精神和身體儘量放鬆,在腦海中浮現你所尊崇之人處理當前困境的情境,進入他們的信念之中。
待有了肯定的感覺,仿佛每個細胞都充滿了積極的能量後,整個心境和行為都會因此而發生驚人的改變。
當然,這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自己要有耐心,在練習中不斷摸索經驗,鞏固成就。
正如古人所說:“君子之學,求盡吾心焉爾。”
君子平常的所作所為,追求的是一種提升自我、徹底認識自己心性的境界,而不是抱有其他功利目的的。
孟子云:“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有了這個大目標,那些次要些的事物就不能擾動自己的心了。
素其位而行,絕不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
而是首先要培養一種接受現實的心態,放棄對世界或他人的抱怨,讓對解決問題毫無用處的怨恨、焦慮等負面情緒平息下來,再以一種積極、冷靜、樂觀的態度去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只有這樣,一個人的內心才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氣和地去做自己應該去做的事,並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境界。

圖書目錄

自序:有一種智慧叫“天人合一”
1.王陽明之謎
2.立足於行的奧秘
3.隨時掌控自己的心境
4.認識事物的獨特智慧
5.洞悉心靈的終極秘密
6.創造一切的力量
7.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8.喚醒更高層次的“本體”思維
9.不執著思維後會發生什麼
10.“觀照”的奇妙作用
11.激發生命的正能量
12.由外而內的改變
13.感覺的神奇力量
14.超越受限的人生
15.打造一種超級意志力
16.心想事成的秘密
17.改變命運的關鍵
18.本體智慧根源於“無”
19.心靈要與大自然節律合拍
20.怎樣才能高效率做事
21.突破畏難情緒的訣竅
22.心即是“理”
23.如何把事情化繁為簡
24.通達自由的人生境界
25.“勢”中隱藏著巨大的能量
26.知行合一的秘密
27.避免“空想”與“盲動”
28.心中自有定盤針
29.隨時使心靈變得更強大
30.在蟄伏中培養道的能量
31.怎樣控制思維
32.渴望什麼就去爭取吧
33.什麼是真正的專注境界
34.治學在於融會貫通
35.學問之源泉
36.做學問的訣竅
37.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38.力量源自事上磨鍊
39.動中求靜之道
40.以明鏡之心待物
41.克服深層次的恐懼
42.意識不受制於外物的秘密
43.怎樣使志向堅定不移
44.心中沒有困難這回事
45.進步就在每一下努力中
46.養生的關鍵是什麼
47.持志之中的奧秘
48.一切感覺由心掌握
49.順應自然規律而行
50.尋找真正的“自我”
51.成就自我的關鍵
52.參破生死大關
53.至誠的境界
54.不動心乃成事之本
55.定力是怎樣煉成的
56.探尋心性的奧秘
57.最佳的心態是什麼
58.調整心境的方法
59.改變自己的氣質
60.人心自有通天的智慧
61.讓心處於正確的狀態
62.格物致知的天機
63.超越心的執著
64.信念的力量
65.怎樣才能有效控制他人
66.履險如夷的智慧
67.如何以不變應萬變
68.獲得卓越能力的訣竅
69.本體意識的奇妙作用
70.正確對待人生的得失
71.致良知的秘密
72.天泉橋之會
73.碧霞池夜坐
74.天泉證道
75.良知究竟在何處
76.最後的征途
77.此心光明

序言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年輕時築室習靜于越之陽明洞,遂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時代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頂峰。
明成化八年,王陽明出生於浙江餘姚的瑞雲樓。自幼天資聰穎,雖然到了五歲還不能說話,卻已能將祖父平時誦讀的詩書默記於心。青少年時即隨父至北京就讀,性格豪邁不羈,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三教九流無不深究。二十多歲時遂留心武事,精究兵家秘籍。
三十五歲時,王陽明在京為官,因得罪了宦官劉瑾,被下詔入獄,判廷杖四十,氣絕復甦,並被貶至貴州龍場驛。
龍場位於貴州西北荒山峻岭之間,人跡罕至,環境極為惡劣。王陽明與三個隨從初至此地,水土不服,言語不通,連居住的一間房子都沒有,他們就住茅屋,居山洞,嘗盡了千辛萬苦。
在龍場兩年多來,王陽明在極艱苦的情況下,仍然不忘修身講學,終於在一個靜謐之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這就是史稱的“龍場悟道”。從此將心學思想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和深度。
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將領悟到的“知行合一”本體智慧與自己的才能結合起來,如虎添翼,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他的智慧令對手望而生畏,他的才能無事而不可為。
此後,王陽明以文臣之身統兵在外,南征北討,僅用一年多時間便剿滅了為患南贛數十年的巨寇盜賊;更在寧王朱宸濠起兵作亂時,只用四十餘天便平定寧王蓄謀十餘年之久的叛亂,並一舉擒獲朱宸濠……
憑戰功顯赫,一路升遷至都察院右都御史、江西巡撫、南京兵部尚書等要職,並加封新建伯。
王陽明那神奇莫測的智慧,來源於他的心學思想和躬行踐履的功夫。
“心學”中的“心”,是指作為心靈本體的靈明覺知及由此產生的認識能力。如王陽明所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他看來,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正所謂“此心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一切都是渾然天成,不假思索的。
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之本體,本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沒有善惡之分。而產生常人思想中的善惡之分的觀念,只是心意念頭的萌動而已,心靈本體的靈明覺知——良知,具有我們難以想像的認識能力和洞察能力,它本身自能分別善惡,而不為是非所囿。知了善惡,不斷為善去惡,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格物致知”了。
“格物”是格除各種浮思閒慮的干擾,讓心從偏頗失控的不正常的狀態,回歸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以便讓真正的智慧如實地呈現出來。“致知”就是王陽明常說的“致良知”,即是要解放思想,發現、明悟心靈的本體,自信自決,做一個建功立業的大寫的人。王陽明曾對弟子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就是強調一個人要破除條條框框的束縛,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
正如一位學生問王陽明:“‘逝者如斯’是說自家心性活潑潑地否?”
王陽明回答道:“然。須要時時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潑潑地,方才與他川水一般;若須臾間斷,便與天地不相似。此是學問極處,聖人也只如此。”
心學的思維方式是活潑而自由的,其中蘊藏著能洞徹善惡、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如能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擇善而用之,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節奏無比緊張的當代生活和工作中,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