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清初思想家)

王源(1648年―1710年),字昆繩、或庵。直隸大興 (今屬北京)人,清初思想家。

基本介紹

  • 本名:王源
  • 出生地直隸大興 
  • 出生時間:1648
  • 去世時間:1710
王源(1648年―1710年),字昆繩、或庵。直隸大興 (今屬北京)人,清初思想家,“顏李學派”學者。明亡後,長期活動於江淮地區。
其父名世德,明末襲職錦衣衛指揮僉事,清順治元年(1644)奔赴河南。源少年受教梁以樟,傾慕蜀諸葛亮和明王陽明。由於父親“喜任俠言兵”,所以熟知前代典要及兵事,後又從魏禧學古文。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源返京依靠館幕為生。在此期間,曾與萬斯同修訂《明史稿》。他性格豪邁,常置酒痛飲,談古論今,醉則“嘲謔罵譏”顯貴時流。康熙三十二年(1693),應順天府鄉試中舉。之後,未再應試。康熙三十九年(1700),在大興義學(後改順天義學)任教,寫有《順天書院記》。康熙四十二年(1703),結識學者李塨(恕谷),二人成為摯友。李系顏元弟子,元著有《存學》、《存性》、《存治》、《存人》四編以立教,強調“實學”,提倡“習”字。王源得知顏元學說欽佩至極,儘管年過半百,仍毅然親往博野,拜元為師。康熙四十五年(1706),源離家漫遊,見人不說姓名,妻子亦不知其去向。晚年往來金陵、淮陽間。康熙四十九年(1710),客死於山陰。
王源為人以“實”自許,處世以“敬慎”為主。他在《與朱字綠書》中說,“源所重在品之真,肝腸潔白,才華其餘耳”;《與程偕村》中說,“源生平無所長,惟一實可以自許,不敢以一字之虛欺世”;在《寤語十則》中寫道:“君子存心立身,無論有事無事大事小事一以敬慎為主,則善日積,而過日寡。”源早年著有《兵法要略》、《輿掌指圖》,晚年著有《平書》等,所著各書大都散失,現存《居業堂文集》二十卷。
王源是一位進步思想家,他重視經世致用之學,其經濟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平書》中。他在《平書》序中指出,“平書者,平天下之書也”,在有關著作中還曾提出“有田者必自耕”的觀點。中年遇李(塨)於京師,改習顏學,成為顏(元)李(塨)學派的成員。著有《平書》、《居業堂文集》等。《平書》未單獨刊行,書稿由李訂正,刊行時更名《平書訂》。王源其田制思想是土地官有,惟耕者有其田,士商工官不得占有土地。在商業問題上,反對重本輕末,主張提高商業在社會上的地位。取消一切繁苛的 商稅,統一按照商人的利潤和資本的多寡收稅。還提出商人 按資本分為九等,稅額達到一定標準的授予九品至五品爵。在貨幣問題上,主張不得以銀為交易,民間交易實行物物交 換和以錢交換並行,至於鈔法則以為必不可行。其貨幣思想比較混亂,既主張銀具有貨幣職能,又提出限制銀幣流通。
其子王兆符(龍篆;隆川)為方苞執友.見(嚴文郁《清儒傳略》15頁),父子均與蔣衡(湘帆;拙存)有故,二人之喪,蔣氏有力焉:君(蔣衡)之病由經理王氏喪葬致勞而劇。王隆川者,吾邑昆繩君之子也。君既得古文法於昆繩,以兄之子妻君,昆繩、隆川先後卒,君日徒步數十里營護其後事,復為孤子營衣食,而王氏以安。方望溪謂王兆符所排纂周官及詩文若干卷,蔣君湘帆為編錄而藏之,俟其孤之長而授焉者是也。(翁方綱金壇蔣氏三世合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