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昌

王必昌,乳名揆,生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為德化名進士,史乘善本清乾隆版《台灣縣①志》、《德化縣誌》主纂者。他付出的心血與勞動,為中華民族、為台灣人民與德化人民作出不朽的貢獻

基本介紹

  • 字號:字喬嶽,號後山
  • 所處時代:清康熙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福建德化城關西門
  • 出生時間:1704
  • 去世時間:1788
  • 主要作品:甲園內外篇
生平,作品,

生平

王必昌自幼聰明好學。5歲啟蒙。8歲時,為探望在台灣謀生的兄長王必捷,第一次登上台灣寶島。山區童稚初次見識寶島風情,天真好奇,頓啟茅塞。從此,蘊育了他後來求知之渴望。小必昌不久返德後,曾受業於當時名儒蔡嗣隆。15歲考入泉州府學。次年鄉試,準附科舉進場。17歲喪父輟學,應聘為塾師,以束薪養家,兼修學業。家貧無力買書,常向人借閱或抄讀,長期研習,寒暑不輟。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鄉試,以五經中第13名舉人。雍正十二年(1734)受德化知縣黃南春延聘掌理縣義學。後又隨嚴房師遊學將樂、仙遊等地。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會試登進士第,殿試二甲第62名,銓選吏部觀政,後敕授文林郎。
必昌中進士後,候缺歸梓。途經省城,應福州知府徐恆聘留審閱12縣童子試試卷,認真評點,備受嘉譽。乾隆十一年(1746)二月,應德化縣令魯鼎梅之聘,主纂《德化縣誌》。次年六月修纂完成。全志共18卷,修成時,魯集同僚、紳士慶賀,賦《纂修邑乘告成效柏梁體》詩以鳴盛。他所纂乾隆版《德化縣誌》,堪稱現存歷代所修諸版之善本,為德化留下珍貴的歷史文獻與文化財富。後又受大田縣學朱鑾章之聘,掌教大田縣義學。以上期間,王必昌還選刊《圖南書院課藝》,校刊《魯孔壁先生仕學全書》。
乾隆十四年(1749),魯鼎梅調任台灣知縣。十七年,王必昌又應魯之聘赴台灣主纂《台灣縣誌》。必昌到台灣後,慎重其責,總結《德化縣誌》修纂經驗,組織採訪人員深入廣徵博採,會同協修人員共同努力其事,僅8個月修纂告成付梓。該志由巡視台灣御史錢琦作序。全志共15卷,詳細記載其疆域、山川、建置、賦役、學校、祠宇、禮儀、武衛、職官、選舉、人物、風土、藝文、雜記等方面內容,並繪有《台灣縣境圖》、《城池圖》、《澎湖輿圖》以及《台灣八勝景圖》,為研究台灣歷史、地理、人文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留下極其豐富珍貴的資料。
乾隆十八年(1752),王必昌出任湖北鄖縣知縣,兼理竹溪、劇縣政事。任職3年,勤政愛民,常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處事精敏勤謹,及時披閱文書案卷,“不假幕僚而案無塵牘”;又大興農桑,創辦學校,革除陋習,移風易俗,使人民安居樂業。他兼理竹谿縣時,常下鄉勸導農桑,偶見郊野溪澗兩岸柳樹掩映如林,枯枝敗葉叢積腐爛污染水源,因聯想到當地居民多聾啞、生癭瘤,疑為與飲用含“柳毒”溪水有關,即令百姓鑿井汲泉,不飲用受“柳毒”污染溪水,後該病遂漸減少。他所到邑縣,離任時無不競頌“好官”,依依惜別,遮留滿道。
後必昌因病辭官歸梓,林居30年,寄娛詩書。乾隆五十三年(1788)卒於故居甲園,終年85歲。

作品

王必昌文風峭刻沉雄,長於吟詠。著有《甲園內外篇》文集若干卷。《澎湖賦》錄載於民國版《德化縣誌》,《龍潯紀勝》、《龍潯山回文》等詩篇收輯於《瓷都德化古今詩萃》(鷺江出版1993年7月版)。錄其詩二首:
龍潯紀勝
閩邦開土宇, 宋室盛斯文。
申畫成天險, 丁流辨地垠。
半山環雉堞②, 三市傍溪潰③。
社以層巒隔④,村因絕壑分。
衣冠崇簡素,草木吐清芬。
嵐郁晴疑雨,嶂高暮帶曛。
石泉資灌溉,岩阜藉耕耘。
有路惟過鳥,無峰不說雲。
洞幽藏佛蛻,林窕鹿為群。
沕穆風猶古,確磽力尚勤。
百年聲教洽,八里詠歌聞⑤。
龍鳳傳名勝⑥,簪毫紀瑞氛。
龍潯山回文
鐘靈地角抹雲山,勝覽頻來同侶攀。
封磴古苔滋點翠,拂嵐晴岫擁青環。
峰攢怪石危亭倚,郭繞長虹雙水擐。
鐘外花城春靄靄,龍潯起色瑞穹寰。
註:
①台灣縣,清康熙廿三年(1684)置,治所在今台南市,為當時台灣府治駐地。台灣府,與台灣縣同年置,隸屬福建省,治所在台灣縣,轄境相當於台灣省。台灣省,清光緒十一年(1885)置。
②半山環雉堞,指沿龍潯山脊而築的德化古城垣。
③三市,指德化縣城關早期的東關市、西關市與南關市。
④⑤社。八里,清乾隆間。德化劃為8里39社。
⑥龍鳳,指德化縣城關的龍潯山與鳳凰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