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善(明代襄陽籍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約公元一五三八年前後在世)字承吉,號鳳林,襄陽人。生卒年不詳,約明世宗嘉靖十七年前後在世。明嘉靖二年(公元一五二三年)進士。官吏部考功司主事。從善著有《王鳳林文集》四卷,詩集三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從善
  • 國籍:明
  • 出生地襄陽
  • :承吉
王從善,生平簡介,

王從善

字承吉,號鳳林。原籍陝西南鄭,占籍湖北襄陽。祖父王忠,父王信皆為明代武將。王信生二子,長子王繼善,次子王從善,兄弟二人皆舉進士。

生平簡介

王從善於明嘉二年(1523)中進士。嘉靖三年至嘉靖七年任溧水知縣。他在任期間,救治災荒,發展生產,興辦教育,著力建設,政績卓著,被巡撫、巡按推薦為“循良第一”,後升任吏部考功司主事。
嘉靖初年溧水自然災害嚴重,王從善就任溧水知縣時,縣內“父子相食,道殣相望”。他一到任就深入農村視察災情,回縣城後立即下令打開糧倉賑濟災民。在他的義行感動下,大富戶也拿出積穀救災,挽救了處於死亡線上的災民數萬人。王從善還動員富戶僱人掩埋各處災民的屍體,僅縣城吳澍就僱人掩埋露骸數千具,又組織醫生搶救病人。嘉靖四年,王從善申請豁免因災害而拋荒的田賦,解除了災民的負擔。嘉靖五年,王從善倡建先斯倉,修復“預備倉”,並在崇賢、邰村、洪藍等地建立社倉,“以便供輸以救睏乏”。經過努力,縣內災情得以控制,生產得到恢復。
嘉靖四年,王從善在縣城望京街建造中山書院,以奉祀明初被冤殺的顧命大臣齊泰,他題寫“勁草”二字製成匾額懸掛於書院正廳,並主持了祭禮。
溧水文廟緊靠城牆,王從善覺得格局不當,將城牆向東擴出28丈,並建石橋以泄水。儒學外門圮壞多年,王從善主持重新修建一新,還請南京國子監祭酒湛若水撰寫了《新建儒學外門記》。為美化儒學環境,植蓮於塘,植竹於圃,建亭於塘圃之間,題名為“二君堂”,並作《二君堂記》。又利用泮宮坊南的水渠和土阜植樹建亭,命名“吾與亭”。他還親自到儒學講課,據清光緒《溧水縣誌》載,在他的教育下,“垢者洗焉,頑者恥焉,偷者厚焉,懦者起焉。”
嘉靖四年六月,應天巡撫陳鳳梧令各屬縣編修縣誌上呈,王從善親主其事,纂修成書。
王從善任溧水知縣期間,還重修譙樓,置鐘撰銘;重修城隍廟、東嶽廟;新建戒石亭、香山觀無功亭、望京街閱星亭;移演武場於大東門外,興建正堂、後堂、旗台、閱武坊、迎春館等建築。他還在縣治前鑿泉砌築“受明井”;在無想山麓鑿泉成瀑布,修亭其下,名鳳泉亭,今山上還留有王從善所書“鳳泉”、“丹鼎”及“污尊銘”等摩崖石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