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

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巍,男,漢族,1954年5月生,山東榮成人。1978年3月,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95年1月獲得日本九州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96年7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博士學位。

1999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有突出貢獻專家,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授予美洲考古學會終身外籍院士。

2011年,當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2013年2月,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2017年12月12日,當選河南大學古代文明中心主任。

2018年3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王巍為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個人履歷,擔任職務,主要任職,社會職務,主要貢獻,研究項目,主要研究方向,承擔科研項目,現研究項目,學術成果,學術論文,

個人履歷

1954年5月生於吉林省長春市
王巍王巍
1970至1977年,先後在吉林省農安縣農村插隊,長春市鍋爐廠當工人,長春市基層機關當幹部。
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8年3月,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1982年2月,由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被分配至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工作。
1995年1月以《從中國看邪馬台國和倭政權》一書獲得日本九州大學文學(人文)博士學位。
1995年4月至1996年3月,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作訪問學者,撰寫第2個博士學位論文——《東亞地區古代鐵器和冶鐵術的傳播與交流》。
1996年7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博士學位。他是中國第一個獲得中日兩個博士學位的考古學家。
1992年,晉升為副研究員。
1997年晉升為研究員。
1999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有突出貢獻專家,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還分別於2001被授予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
2006年被授予美洲考古學會終身外籍院士。
2011年,當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2013年2月,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是本屆全國人大近三千位人大代表中唯一的考古學家,也是繼夏鼐先生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產生的第二位成為人大代表的考古學家。
2017年12月12日,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身份當選河南大學古代文明中心主任
研究經歷
1982年3月至1987年6月,參加並參與主持北京郊區琉璃河西周燕國都城和墓地的發掘。 1988年至1990年,先後參加了日本奈良市平城京奈良時代貴族邸宅──長屋王邸宅、奈良縣藤之木古墳和里山遺址、千葉縣於下貝丘遺址等考古發掘。
1996年至2000年,參加夏商周斷代工程“武王克商”及“西周各王在位年數”課題中“琉璃河西周都城和墓葬的年代學研究”的專題研究。
1996年~1998年主持河南偃師商城宮城的發掘。首次發現了商代前期的前後三進院落的宮殿建築,被評為國家文物局優秀髮掘工地二等獎。與同志們一道,在該商城中新發現了一座內城,將中國古代擇中立宮和中軸線的制度上溯了數百年。該發現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考古學界一致認為,偃師商城的一系列新發現為夏商文化和年代分界提供了可靠的界標。該發現被評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2000年,主持陝西周原西周宮殿基址的發掘,首次發現一組東西對稱的西周宗廟建築,為研究西周時期的歷史與文化提供了新資料。被評為國家文物局優秀髮掘工地三等獎 2000年9月起,作為第一主持人,主持院重大課題“黃河中下游古代生態環境與人類生活方式和文明演進關係研究”。這是我國首次系統地多學科結合研究古代人類生活和歷史的發展與環境變遷關係的項目,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
王巍王巍
2001年,主持院重大課題“中國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 2002年4月,被任命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的課題組長。 王巍曾先後於1987年10月~1990年9月、1995年4月~1996年3月兩次赴日本留學,總計四年:先後在日本奈良縣立僵原考古研究所、日本茨城大學人文學部考古研究室、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考古研究室作研修生、客座研究員或訪問學者
在日本期間,參加過日本奈良縣藤之木古墳、奈良平城京遺址等在日本考古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墓葬和都城的發掘。王巍在國際考古學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曾先後十餘次應邀參加在德國、日本、韓國召開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他還先後應邀在日本、韓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的二十多所大學或研究機構作過學術講演,講演的內容主要有: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古代文明的起源、東亞地區古代王權與國家的形成過程、東亞地區史前時期環境的變遷與稻作、粟作農業的起源、中國商周時期的環境變化與北方部族的南下的關係、東亞地區古代文明重要載體的青銅器和鐵器傳播與交流等等。聽眾最多時達1000多人。國內外新聞媒體曾多次對他進行專訪。

擔任職務

主要任職

1996年8月,任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
1998年6月,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兼任《考古》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主任。
2005年起,任研究生院教授委員會執委(歷史學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2006年7月起,任考古研究所所長。

社會職務

國家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第五屆和第六屆成員(每屆由來自全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歷史和考古學者共15人組成,王巍是目前的第六屆歷史學科評議組中唯一的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前副會長、曾先後被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聘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員。他還是亞洲史學會評議員(常務理事)

主要貢獻

主持的考古發掘項目:1996年~1998年主持河南偃師商城宮城內宮殿區的發掘。和同事們一道,在商城中新發現了一座始建於商代初年的外城,原來發現的宮城恰好位於該外城的正中,從而將中國古代擇中立宮和中軸線的制度上溯到商代早期。在宮城內宮殿區的發掘中,首次發現了商代早期的前後三進院落的宮殿建築,並為夏商周斷代工程夏商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標,成為該工程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該項發掘被評為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獎,併入選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0年,王巍主持了陝西周原西周宮殿基址的發掘。首次發現一組東西對稱的西周大型建築,很可能是當時的宗廟。為研究西周時期的歷史與文化提供了新資料。該項目被評為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三等獎。
2003-2004年,作為總領隊,領導數十位考古學家、上百名技工和在河南安陽殷墟孝民屯進行面積達四萬多平方米的大型發掘,發現了商代晚期的村落、鑄銅作坊、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遺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殷墟進行的規模最大的考古發掘,極大地豐富了對商代晚期社會和文化的認識。該項目因發掘工作的高質量而被評為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獎。
王巍是迄今為止唯一三次獲得田野考古獎的中國考古學家。

研究項目

主要研究方向

1、夏商周考古;
2、東亞地區古代文明起源研究;
3、東亞地區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

1、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中國考古學·概論卷》主編。
2、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項目——《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主編。
3、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負責人,執行專家組組長。
4、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研究”主持人。
5、 中日合作“東北亞史前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中方主持人。
6、 最近剛剛被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公室聘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蒙古族起源和元代帝陵”項目(2012至2021年)首席專家。

現研究項目

1、考古研究所信息化建設
2、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研究
3、環境變遷與人類生活方式及文明演進關係研究
4、山西陶寺或系堯帝都城 最早中國非夏朝研究

學術成果

王巍迄今已發表學術專著2部、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20餘篇是在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的。
1、《從中國看邪馬台國和倭政權》(日文、日本雄山閣出版社,1993年);他通過對大量考古資料的縝密分析,探討了3~6世紀日本古代國家的形成過程及其階段性。書中對當時在日本學術界被作為定論的日本古代國家形成於七世紀的觀點提出了挑戰。書中指出:七世紀的日本是成熟的律令制國家形成的時期,可以將其比喻為人的成年,但就像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是成年一樣,日本的古代國家也經歷了萌芽、初現、逐步發展到成熟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3到6世紀日本古代王權和國家形成的時期。書中還探討了日本古代國家背景、社會基礎和動力,並將日本古代國家的形成過程與中國夏商周時期進行了比較,指出了二者的異同,並分析了形成這些異同的原因。此書1993年在日本出版,受到日本學術界的關注和好評,被譽為日本古代國家研究的劃時代的成果。1995年,日本著名的國立大學──九州大學以此書授予王巍論文博士學位。他是中國考古學界較早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人。
2、《東亞地區古代鐵器和冶鐵術的傳播與交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該書系統地論述了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六世紀東亞地區古代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冶鐵術和鐵器傳播與交流的過程,並深入分析了其背景、契機及其歷史意義。該書在相當程度上填補了東亞地區考古學界研究上的空白。他以該論文獲得了他的第二個博士學位。
3、《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八章第二、八、九節。獲2005年夏鼐考古獎一等獎,2007年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一等獎。
4、《中國考古學·兩周卷》,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與唐錦瓊合著第三章。獲2007年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一等獎。

學術論文

《商文化玉器淵源探索》(《考古》1987年8期);
《夏商周時期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西北部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及相互關係》(《中國考古學論叢》,科學出版社,1993年);
《商代馬車淵源蠡測》(《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5年);
《從考古發現看四世紀的東亞》(《考古學報》1996年3期);
研究成果研究成果
《從馬具看三~六世紀東亞地區古代文化交流》(《考古》1997年12期);
《偃師商城考古新發現及其相關問題》(《青果集》,知識出版社,1998年12月);
《先周文化的考古學探索》(合著)(《考古學報》2000年3期);
(以下論文系用日文撰寫)
《仰韶文化前期的社會形態》(《博古研究》創刊號,1990年);
《六世紀東亞諸國的文化交流》(《東亞的古代文化》第83期,1995年);
《〈魏志倭人傳〉所記載的三世紀前半倭國的社會結構》(《九洲歷史》1996年2月);
《從考古發現看中國的龍山時代》(《博古研究》第10期,1995年10月);
《倭五王時期的國際交流》(《考古學季刊》第54期,1996年2月);
《日本彌生、古墳時代墳丘墓所見古代中國的影響》(《古代的日本和渡來文化》,學生社,1997年);
《東北亞青銅文化的出現與發展》(《古代出雲的青銅器文化》1997年)。
近幾年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1·中美合作項目――“河南安陽洹河流域聚落群分布的調查與研究”(1999年~2002年)中方負責人。
2·國家“九·五”社科重點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 承擔“琉璃河西周燕國都城與墓葬的年代學研究”課題(1996年~2000年)。
3·國家“九·五”社科重點項目――《中國考古學·概論卷》主編(1996年~2001年)。
4·國家“十·五”社科重點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聚落形態反映的社會結構”課題負責人。
5·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黃河中下游地區古代生態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生活方式及文明演進關係研究”(2000年~2004年)第一主持人。
6·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2001年~2005年)主持人。
7·“安陽古人類分子考古學(古人類遺傳基因)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99年~2001年)考古方面第一主持人,負責殷墟出土人骨的文化、社會背景及其對遺傳基因所反映的歷史問題的闡釋與研究。
8.院重點項目――“河南偃師商城宮城內宮殿群的發掘與研究”( 1996年~1998年),項目主持人。
9. “陝西周原西周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的發掘與研究” 2000年度發掘領隊。
10.中德合作“西北地區青銅文化的綜合研究”(2000~2005年) 中方主持人。
11.中日合作“東北亞史前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2001年~2003年)中方主持人。 12.中日合作“中國漢代以前出土海貝的產地研究”中方主持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