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朗

玄朗

玄朗(673~754),唐代天台宗僧。婺州烏傷縣(一說東陽縣)人。俗姓傅,相傳為傅翕(傅大士)第六代曾孫。字慧明,號左溪。後世稱“左溪玄朗”。九歲出家。二十歲,蒙敕住東陽清泰寺。乃從光州岸律師受具足戒,研習律儀。又博究經論,精研涅盤學

基本介紹

  • 本名:玄朗
  • 字號:字慧明,號左溪
  • 所處時代:唐朝
  • 出生地:婺州烏傷縣
  • 出生時間:673年
  • 去世時間:754年
古籍記載,人物生平,

古籍記載

《佛學大詞典》
玄朗(673~754),唐代僧。乃天台宗第八祖。婺州烏傷縣(浙江義烏)人,一作浙江東陽人。俗姓傅,傅大士之六代孫。字慧明,號左溪。九歲出家。武后如意元年(692,中宗嗣聖九年),二十歲,蒙敕住東陽清泰寺。因就光州岸律師受具足戒,從學律儀經論,常恨古人章疏之判斷有不允當者;乃博覽群籍,精研涅盤經,曾至會稽妙喜寺與印宗禪師研學禪要;聞天台之宗可清眾滯而趣一理,因詣東陽天宮寺,從慧威學法華經等。復依恭禪師修習止觀。又涉獵儒書,兼好道宗。而自以止觀為入道安心之要。其後,因好山林,厭人寰,而隱居婺州浦陽縣左溪岩,常隨僅十八僧物,復行十二頭陀,麻衣蔬食,獨坐一龕,達三十餘年。開元十六年(728),應婺州刺史王正容之請,暫居城下,尋以疾辭還山。平日誨人不倦,頗勤講學。天台教法,由斯轉盛。門下有中興天台宗之湛然,與新羅人法融、理應、純英等,名僧輩出。一日,顧門人曰(大四九·一八八中):‘吾六即道圓,萬行無得,戒為
心本,汝等師之。’天寶十三年示寂,世壽八十二。吳越王諡號‘明覺尊者’。世稱左溪尊者。撰有法華科文二卷。[永嘉集、宋高僧傳卷二十六、佛祖統紀卷七、卷四十、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七、釋氏稽古略卷三]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唐婺州烏傷縣(今浙江義烏)人。一作東陽(今浙江東陽),傅大士六代孫也。字慧明,號左溪。九歲出家,如意元年,蒙敕度,配住東陽清泰寺。因就光州岸律師,受具足戒,尋學律儀。又博究經論,精通涅盤,常恨古人章疏之判斷有不允當者。往會稽妙喜寺,與印宗禪師共商榷禪要,然未明大旨。因詣東陽天宮寺,從慧威研學精勵,不患貧苦。達法華,淨名,大論,止觀等,通一宗之教跡。後就恭禪師,重修觀法,又涉獵儒書,兼好道宗。而自以止觀為入道安心之要,厭人世,好山林,隨十八種物,行十二頭陀,隱於浦陽左溪山(一作佐溪),坐一室者三十餘年。開元十六年,應婺州刺史王正容請,暫居城下,尋以疾辭還山,誨人不倦,頗勤講學。細行修心,常徇律法之制。一日顧門人曰:吾六即道圓,萬行無得,戒為心本,汝等師之。天寶十三年寂,年八十三。吳越王謚曰明覺尊者。以門人湛然為的嗣,新羅之法融,理應,純英,亦悉棄舊學來投。嘗撰法華經科文二卷。修治法華文句若干卷。事跡詳見永嘉集,宋高僧傳,釋門正統等。
玄朗玄朗

人物生平

曾至會稽妙喜寺,與印宗共研禪要。又詣東陽天宮寺,從慧威研學。復隨恭禪師修習止觀。其後,厭棄人世,愛好山林,遂隱居於婺州左溪山。三十餘年間修行止觀。晚年,致力於講學,教育學人。天寶十三年示寂,世壽八十二。吳越王追謚‘明覺尊者’。後世尊其為天台宗第八祖(一說第五祖)。門下名僧輩出,其中,荊溪湛然繼其法統,再興天台。此外,有新羅僧法融、理應、純英等人。其教義遂弘傳至海東。著有《法華科文》二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