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的人們

獨立的人們

《獨立的人們》是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冰島 哈·基·拉克司奈斯。

基本介紹

  • 作者:冰島 哈·基·拉克司奈斯
  • 譯者:薛鴻時                       /            華萱
  • 頁數:593
  • 定價:1.70元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3-1
  • 裝幀:平裝
  • 統一書號:10078-3382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獨立的人們》描寫一位剛毅、正直、具有薩迎英雄氣概的個體農民比亞圖爾通過個人奮鬥得到幸福生活的夢想的破滅。獨立是勞動人民千年以來一個永恆的夢。比亞圖爾當了18年僱工買得一片土地,又備受12年風霜雨雪的煎熬才還清了欠款。他先後兩個妻子和許多兒女都在非人的生活條件下被折磨死了,但他總算成了一個獨立的人。但是,正如沼澤地里的鬼故事所說:農民永遠不能擺脫幽靈的追逐。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虛假繁榮燃起了比亞圖爾的希望,他想過真正的人的生活,就用抵押貸款方法建住宅,但是他先受丹麥商人的騙,丟了存款,又因無法還清貸款而破產,他的農場被拍賣。小說結尾時,他帶著老岳母。他那身患重病的養女阿絲達以及她的非婚生子女艱難地向荒原進發,去開拓新的生活。臨行前,他從罷工工人口中聽到俄國十月革命的訊息,他毅然把身邊唯一的兒子留下來參加鬥爭,因為他感覺到:兒子屬於未來,屬於戰鬥的無產階級。小說保留著某些現代主義的影響,對人的潛意識活動作了充分的探索和表現,然而,由於他世界觀的轉變,在創作方法上也明顯地出現了向現實主義的傾斜。書中最動人的描寫是比亞圖爾和阿絲達之間既愛又恨的複雜感情以及比亞圖爾冬天進山找羊的冒險經歷。

作者介紹

哈爾多爾·基里揚·拉克斯內斯斯斯(HalldórKiljanLaxness,1902—1998),原名哈爾多·格維茲永松,1902年4月13日生於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父親為一築路工領班,在作家三歲時,攜家遷居雷克雅未克附近鄉間,開辦了拉克斯內斯斯農場。這位未來的作家在此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後來並以此作為自己的筆名。拉克斯內斯斯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文學才華,七歲就會做詩,編故事。他只在拉丁學校和雷克雅未克一所中學受過幾年正規教育,十六歲便輟學離校自學,並開始自己的寫作生涯。
翌年,十七歲的拉克斯內斯斯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大自然之子》(1919),作品描寫了冰島的鄉村生活和自然景色,充滿鄉野的浪漫情調。一九二三年,拉克斯內斯斯皈依了天主教,進盧森堡一座本尼迪克教派修道院潛修,並用古代愛爾蘭聖徒“基里揚”的名字作為自己的第二名字。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裡,他在那兒研究神學、哲學和拉丁文,並寫成第二部長篇小說《在聖山下》(1924)。小說描寫了自己這一段時間的經歷,著重反映了自己的信仰轉變過程,並進行了深入的內心自我剖析。
一九二四年,由於對宗教的強烈興趣,他前往英國,在倫敦的耶穌會做了一段時間的研究工作。一九二五年,他又轉赴義大利,到羅馬進修,並擬接受聖職。但在當時的各種哲學、文學思潮衝擊下,他思想上極為矛盾,渴望獲得新的自由。描寫一個來自克什米爾的青年為在各種思潮中選擇一種信仰而苦惱的長篇小說《來自克什米爾的偉大織工》(1927),帶有自傳性質,反映了作者本人這一時期內心鬥爭的歷程。作品在思想觀念和創作手法上,顯然受漢姆生、斯特林堡、弗洛伊德、普魯斯特等人的影響,小說中採用的某些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曾引起激烈的爭論,但它在冰島文學中仍不失為一部重要作品。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九年,拉克斯內斯斯旅居加拿大和美國。一九二九年,拉克斯內斯斯回到冰島,結婚後定居於雷克雅未克,專心從事文學創作。三十年代,他創作了三大長篇:《莎爾卡·伐爾卡》(1931—1932)、《獨立的人們》(1934—1935)和《世界之光》(1937—1940),從而奠定了他在北歐乃至世界文壇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