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補(狼尾蕨)

骨碎補(水龍骨科植物槲蕨)

狼尾蕨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骨碎補(Davallia trichomanoides Blume),骨碎補科骨碎補屬蕨類植物。植株高25-40厘米,根狀莖,且莖為粗壯肉質,表面附著鑽狀披針形鱗片,有綠毛;葉子為灰棕色,槲葉狀,基部心形,背面有短毛,邊緣有粗淺裂;多年生草本植物,不開花;果實為孢子囊群,著生再小脈頂端。花期7到8月,果期10到11月。骨碎補為治療跌打損傷補骨碎之要藥,因此而得名。

骨碎補分布於中國西南及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附生於樹幹、海拔200-1800米的林中岩石、石灰岩石壁或牆上,性喜溫暖陰濕的環境。骨碎補的人工種植方法,主要是採用無性繁殖或孢子繁殖。因其稀有性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

中醫學認為骨碎補入肝、腎經,具有活血續傷、補腎強骨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骨碎補雙氫黃酮苷有強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加,對藥物的毒性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根據《至正四明續志》的記載,元代時骨碎補由於品質優良而成為貢品,同時也為當地農民帶來經濟收入。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骨碎補為治療跌打損傷補骨碎之要藥,因此而得名。

形態特徵

附生植物,植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4-5毫米,密被蓬鬆的灰棕色鱗片;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長達8毫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睫毛,中部色較深,邊緣色較淺。
葉遠生,相距1-5厘米;葉柄長6-20厘米,粗1-1.5毫米,深禾稈色或帶棕色,上面有淺縱溝,基部被鱗片,向上光滑;葉片五角形,長寬各8-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淺心臟形,四回羽裂;羽片6-12對,下部1-2對對生或近對生,向上的互生,有短柄,斜展,基部一對最大,三角形,長寬各5-10厘米或稍長;一回小羽片6-10對,互生,有短柄,斜向上,基部下側一片特大,長2.5-7厘米,寬2-3厘米,長卵形,鈍頭或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並與羽軸平行,下側楔形,羽裂達具翅的小羽軸;二回小羽片5-8對,無柄,稍斜向上,彼此密接牛和,基部上側一片略較大,長8-15毫米,寬4-8毫米,橢圓形,鈍頭,基部下側下延,下部幾對深羽裂幾達具闊翅的主脈,向上的為淺羽裂;裂片橢圓形,寬1.5-2毫米,極斜向上,鈍頭,單一或二習鍵匪喇裂為不等長的鈍齒;向上的羽片逐漸縮小騙體漏並為橢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偏斜,彼此密接,下部的二回羽狀,上部的為深羽裂達具翅的羽軸。葉脈可見,叉狀分枝,每鈍齒有小脈1條,幾達葉邊。葉堅草質,乾後棕褐色至褐綠雄試歸色。
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每裂片有1枚;囊群蓋管狀,長約1毫米,約為寬的1.5倍,先端截形,不達到鈍齒的彎缺處,外側有一尖角,褐色,厚膜質。

近種區別

部位
骨碎補
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4毫米
根莖粗壯,徑達1厘米
葉遠生,相距1.5-7厘米,柄長6-12厘米
葉疏生;葉柄長30-60厘米,連同羽軸均亮棕或褐棕色
孢子囊
孢子囊群著生於小脈頂端,每裂片有1枚
孢子囊群著生於裂片上近葉緣處,每裂片有1-6枚
孢子囊群著生小脈頂端,每裂片有1枚
孢子囊群生於小脈中部彎弓處或分叉處,離葉芝臭奔緣及尖齒彎缺刻,每裂片有1枚
圖片
骨碎補
骨碎補
骨碎補
大葉骨碎補
參考資料

生長環境

骨碎補生於山地林中樹幹上或岩石上,海拔500-7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遼寧(大連)、山東(嶗山、昆箭山、牟平、招遠、威海)、江蘇(海州)、四川、貴州及台灣。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產地:日本。

繁殖方法

骨碎補的人工種植方法,主要是採用無性繁殖或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骨碎補植物有肉質、密被鱗片的根狀莖。將骨碎補根莖切成(10±2)厘米的小段,每段保留3-5個芽點,3-5片孢子葉,然後固定在樹上或山石上,覆蓋少量苔蘚,加強噴水管理,約2個月有新的營養葉和根狀莖生成。分株法對骨碎補資源保護有一定的意義,但需就近採挖,原根系儘可能完整,最好在原生境狀態下種植,而且繁殖係數低,不便於運輸。
骨碎補
分株繁殖
孢子繁殖:孢子繁殖是擴大繁殖的有效途徑之一,骨碎補屬植物孢子囊群著生於葉脈交叉處,圓形,不具囊群蓋,自然狀況下,其孢子萌發率低,配子體發育、性器官發育、受精和孢子體生長對外界環境的要求比較高,使得骨碎補的自然繁殖困難。孢子繁殖步驟:火渣土滅菌,用pH7.0-7.5的冷開水浸透,製成火渣土盆土,採集當年孢子囊,置於紙袋內,風乾,制孢子囊懸濁液,懸濁液噴灑到火渣土盆土表面,光照培養形成配子體,配子體經移栽育苗,受精後形成孢子體,然後再移栽在樹上或山石上。
骨碎補
孢子繁殖

栽培技術

濕度:骨碎補對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要求較高,尤其在幼苗期。生長期每天需澆水和葉面噴水,以保持濕度。發現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時,要立即將盆浸入清水中,地上部分噴霧。若缺水不嚴重,幾小時後即可恢復;若24小時內仍未恢復,需將地上萎葉全部剪去,可能會重新萌發新葉。若地上部分先黃化後凋萎,這可能是澆水太多引起的,必需將整株拔出,修剪腐根,重新栽植。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特別是葉片分裂細的品種。晚間澆水,水滴滯留在葉隙間,蒸發慢,易引起腐葉。最忌悶熱,在夏季需多通風。通風時要注意水分供給,使環境中空氣新鮮且不乾燥。幼苗期應避免“穿堂風”。
骨碎補
施肥:骨碎補要求土壤富含有機質、疏鬆透水,以微酸性最為適宜。基質一般以泥炭土、腐葉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配製,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配製。根系柔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時,基質中可加入基肥。生長期內可追施液肥,濃度不超過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會使植物生長旺盛,不足使會使植株老葉呈灰綠並慨灑糊廈逐漸變黃,葉片細小;過量氮易使植株徒長並降低抗性。磷格臭糊對的根系生長很重要,缺少會使植株矮小,葉子深綠,根系不發達,可對葉面噴磷酸二氫鉀、過磷酸鈣等補充磷。鉀可增強光合作用,促進葉綠素形成,缺乏則老葉出斑點,並逐漸枯黃。

主要價值

藥用:骨碎補根狀莖入藥,富含黃酮、生物鹼、酚類等有效成分,具有散瘀止痛、接骨續筋、治牙疼、腰疼、久瀉等功效。現代研究表明,骨碎補雙氫黃酮苷有強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加,對藥物的毒性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經濟:根據《至正四明續志》的記載,元代時骨碎補由於品質優良而成為貢品,同時也為當地農民帶來經濟收入。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繁殖方法

骨碎補的人工種植方法,主要是採用無性繁殖或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骨碎補植物有肉質、密被鱗片的根狀莖。將骨碎補根莖切成(10±2)厘米的小段,每段保留3-5個芽點,3-5片孢子葉,然後固定在樹上或山石上,覆蓋少量苔蘚,加強噴水管理,約2個月有新的營養葉和根狀莖生成。分株法對骨碎補資源保護有一定的意義,但需就近採挖,原根系儘可能完整,最好在原生境狀態下種植,而且繁殖係數低,不便於運輸。
骨碎補(狼尾蕨)
分株繁殖
孢子繁殖:孢子繁殖是擴大繁殖的有效途徑之一,骨碎補屬植物孢子囊群著生於葉脈交叉處,圓形,不具囊群蓋,自然狀況下,其孢子萌發率低,配子體發育、性器官發育、受精和孢子體生長對外界環境的要求比較高,使得骨碎補的自然繁殖困難。孢子繁殖步驟:火渣土滅菌,用pH7.0-7.5的冷開水浸透,製成火渣土盆土,採集當年孢子囊,置於紙袋內,風乾,制孢子囊懸濁液,懸濁液噴灑到火渣土盆土表面,光照培養形成配子體,配子體經移栽育苗,受精後形成孢子體,然後再移栽在樹上或山石上。
骨碎補(狼尾蕨)
孢子繁殖

栽培技術

濕度:骨碎補對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要求較高,尤其在幼苗期。生長期每天需澆水和葉面噴水,以保持濕度。發現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時,要立即將盆浸入清水中,地上部分噴霧。若缺水不嚴重,幾小時後即可恢復;若24小時內仍未恢復,需將地上萎葉全部剪去,可能會重新萌發新葉。若地上部分先黃化後凋萎,這可能是澆水太多引起的,必需將整株拔出,修剪腐根,重新栽植。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特別是葉片分裂細的品種。晚間澆水,水滴滯留在葉隙間,蒸發慢,易引起腐葉。最忌悶熱,在夏季需多通風。通風時要注意水分供給,使環境中空氣新鮮且不乾燥。幼苗期應避免“穿堂風”。
骨碎補(狼尾蕨)
施肥:骨碎補要求土壤富含有機質、疏鬆透水,以微酸性最為適宜。基質一般以泥炭土、腐葉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配製,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配製。根系柔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時,基質中可加入基肥。生長期內可追施液肥,濃度不超過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會使植物生長旺盛,不足使會使植株老葉呈灰綠並逐漸變黃,葉片細小;過量氮易使植株徒長並降低抗性。磷對的根系生長很重要,缺少會使植株矮小,葉子深綠,根系不發達,可對葉面噴磷酸二氫鉀、過磷酸鈣等補充磷。鉀可增強光合作用,促進葉綠素形成,缺乏則老葉出斑點,並逐漸枯黃。

主要價值

藥用:骨碎補根狀莖入藥,富含黃酮、生物鹼、酚類等有效成分,具有散瘀止痛、接骨續筋、治牙疼、腰疼、久瀉等功效。現代研究表明,骨碎補雙氫黃酮苷有強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加,對藥物的毒性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經濟:根據《至正四明續志》的記載,元代時骨碎補由於品質優良而成為貢品,同時也為當地農民帶來經濟收入。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