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率

犧牲率

犧牲率是指在實行反通貨膨脹政策時期,累積的GDP損失與通貨膨脹率的降低之間的比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犧牲率
  • 性質:經濟計算公式
  • 套用領域:財政政策
  • 計算公式:GDP下降百分比÷通脹下降百分點數
概念及公式,理論求解,研究,

概念及公式

這種產出和就業機會的下降,是控制通貨膨脹的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成本,必須被加以考慮。其實簡單的理解,犧牲率就是反映降低通貨膨脹的成本,即通貨膨脹率減少一個百分點,所引起的產出下降的數量。用公式表示即:犧牲率=GDP下降百分比÷通脹下降百分比。 例如,假設通貨膨脹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而GDP下降了3個百分點,則犧牲率=3%÷2%=1.5。

理論求解

實際上,從理論上說,產出的下降不能直接由GDP的下降反映,中間要藉助奧肯定律(ut-ut-1=-0.4(gyt-3%))與菲利普斯曲線(πt-πt-1=-(ut-4%))(其中gyt,πt和ut分別表示t時期的產出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所以一般求犧牲率時要藉助奧肯定律與菲利普斯曲線。

研究

據Laurence Ball of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在80年代早期,美國通貨膨脹率下降了8.83個百分點(從每年12.10%下降到每年3.27%)。Ball估計在這15個季度的通貨膨脹率下降的過程中,由控制通貨膨脹政策而導致的產出損失大約是每年潛在GDP的16.18%。
將潛在GDP的損失16.18%除以通貨膨脹率下降的8.83個百分點,得到這段時期的犧牲率是1.832。我們可以認為,在80年代早期,美國每降低一個百分點的通貨膨脹率需要犧牲1.832%的潛在產出。
Ball用9個國家的季度數據,計算了從60年代~80年代的28個通貨膨脹率下降時期的犧牲率數據。下表就是他計算得到的不同國家的平均犧牲率,它表明降低通貨膨脹所犧牲的產出成本在各個國家之間有很大的 變化。法國、英國和日本的平均犧牲率小於1.0,而德國幾乎接近3.0。換言之,如果以產出衡量,在德國降低通貨膨脹的成本幾乎是其他工業化國家的3倍。這是為什麼。
各國的平均犧牲率
澳大利亞
1.00
加拿大
1.50
法國
0.75
德國
2.92
義大利
1.74
日本
0.93
瑞士
1.57
英國
0.79
美國
2.39
Ball發現,在各個國家中,影響犧牲率的一個因素是勞動力市場的彈性。那些工資相對於勞動力供求調整緩慢的國家,往往有更高的犧牲率。它的原因是,對於那些勞動力市場彈性不足的國家來說,需要更多的時間適應總需求增長意料之外的變化,達到長期均衡。Ball還發現通貨膨脹的快速下降比緩慢下降,往往犧牲率要低。這是一個休克療法(cold turkey approach)有利於漸進療法(gradualism)的一個證據。
計算犧牲率的一個難點是,難於區分有多少產出的下降是由於反通貨膨脹政策帶來的。估計出沒有反通貨膨脹政策,產出是多少,這是很難的。如果產出損失計算錯誤的話,犧牲率的計算也是錯的。供給方面的因素同時影響產出和通貨膨脹,這對犧牲率的計算也是一種干擾。因此,犧牲率在最好情況下,也只是對降低通貨膨脹率損失的一個粗略的估計。
Ball的文章見”what determines the sacrifice ratio?” in N. Gregory Mankiw ed., Monetary Policy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