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莎士比亞創作戲劇)

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莎士比亞創作戲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是一部悲劇,首次出版於1609年。

該劇主要講了兩個故事:一是古代史上有名的特洛伊戰爭的故事;二是在特洛伊戰爭背景下展開的特洛伊羅斯和克瑞西達的愛情故事。該劇通過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的悲劇愛情,反映了理想主義在殘酷現實下破滅的主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
  • 外文名稱:Troilus and Cressida
  • 作品別名:特洛伊羅斯和克瑞西達
  • 文學體裁:戲劇(五幕)
  • 作者:威廉·莎士比亞
  • 首版時間:1609年
  • 字數:約40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希臘軍隊圍攻特洛伊城已有十年,但就是沒有結果。戰爭之所以陷入僵局,是因為希臘將領在慣於冷嘲熱諷的俄底修斯以及熱衷於謾罵的忒耳西忒斯的煽動下,展開了你死我活的內部爭鬥。尤其是阿伽門農,用不正當手段得到阿喀琉斯的一個戰俘,從而令阿喀琉斯大為惱火,拒絕出兵作戰。特洛伊王子特洛伊羅斯把自已和克瑞西達(特洛伊人卡爾卡斯遺棄在希臘的女兒)相愛的秘密告訴了圓滑的大臣潘達洛斯。特洛伊王子赫克托提出與任一希臘將領單獨較量。希臘諸將建議用抽籤的方式決定誰與赫克託交戰,並密謀讓埃阿斯中籤,藉此激起阿喀琉斯的嫉妒,重返戰場。希臘人發話,只要特洛伊人交還他們的王后海倫(她與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私每導致了特洛伊戰爭),希臘人就自動撤離。對此特洛伊人爭論不休。赫克托和妹妹卡珊徳拉力主接受這個條件,但帕里斯則堅持他們應該繼續戰鬥。特洛伊羅斯支持帕里斯的立場。卡爾卡斯要求用特洛伊戰俘安忒諾交換自己的女兒克瑞西達,讓她回到希臘軍營。狄俄墨得斯負責交換,克瑞西達在希臘軍營受到熱烈歡迎。此時,埃阿斯雖然接受了赫克托的挑戰,但因為他們是遠親,所以赫克托拒絕交戰。即便如此,希臘人仍把埃阿斯當作英雄稱頌,阿喀琉斯感憤怒。俄底修斯領著特洛伊羅斯偷聽克瑞西達與狄俄墨得斯的調情,特洛伊羅斯發殺死狄俄墨得斯。他在希臘軍營中大吵大同。兩人進行決鬥,但均未受傷。特洛伊戰爭全面升級,赫克托殺死了阿咯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羅斯,為此阿喀琉斯重返戰場,他與手下士兵卑部地包圍並殺死了赫克托。特洛伊羅斯告訴特洛伊人,戰爭仍在繼續,仍像以前一樣渺茫,還說阿喀琉斯把赫克托的屍體系在馬尾,在塵土中疾馳。全劇如開場那樣,在喧囂和幻滅中收尾。

創作背景

該劇取材於傑弗利·喬叟的敘事長詩《特洛伊羅斯與克吏瑞西達》,還有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威廉·卡克斯頓的《特洛亞歷史之回顧》。該劇大約創作於1601年,據稱是為了倫敦法律協會的大學生們看而寫的。

人物介紹

特洛伊羅斯
特洛伊羅斯是特洛亞國王普里阿摩斯的兒子,是道德理想人的尊嚴和榮譽觀念的維護者。他陶醉在愛情里,雖然他的愛情開始就帶有世俗享樂主義的色彩,但他的確摯愛著克瑞西達,那位投降了希臘人的特洛亞祭司美貌的女兒,即使在為了特洛亞的利益答應克瑞西達離開自己時,他也應諾每天要冒著危險去與她幽會。特洛伊羅斯為愛情付出了太多的熱情和誓言,他也為榮譽和尊嚴而戰鬥。當他的父兄準備接受希臘人的建議而放棄戰鬥時,特洛伊羅斯據理力爭,反對把海倫送回給希臘人,他認為海倫“是一個光榮的題目,可以策勵我們建立英勇卓絕的偉業”。無論是赫克托訴諸理智的唇槍舌劍,還是卡珊德拉曉以特洛亞城毀人亡的駭人預言,都無法阻擋他保護榮譽,維護尊嚴的決心
克瑞西達
她是一位美貌但脆弱善感的女人,投降了希臘人的特洛亞祭司卡爾卡斯的女兒。她曾經是一位矜持端麗的少女,也曾深深地鐘情於特洛伊羅斯,甚至為了愛情可以忘記父親。“不知道什麼骨肉之情”,“不願離開特洛亞一步”。然而,戰爭是崇高的事業和榮譽的最高原則,特洛伊羅斯必須“把他自己的心挖出來作為獻祭了”。於是,當戰場上充滿恥辱,自然秩序和理想道德崩潰的時候,愛情也變成了遊戲。莎士比亞生動地揭示:在愛情的遊戲裡,只有自己才是惡魔般的巨人。她得知自己“沒有挽回的餘地”,必須在“快活的希臘人中間,做一個傷心的克瑞西達”時,她著實感到震驚了。
俄底修斯
俄底修斯是希臘軍營中一位足智多謀的將領,是一位清醒的思想家和成功的謀略家。他對兩軍對壘的態勢了如指掌,特洛亞至今元立不動,希臘軍營里秩序素亂,紀律散漫、猜嫉爭競,上行下效。因此,特洛亞的生命不是靠著自己的力量,而是“全賴我們的弱點替它支持下來的”。於是,他的努力首先在於使希臘上下將領們放棄自己的驕狂和高做以及他們自私自利的爭競追逐,恢復希臘軍營的秩序,把戰勝特洛亞作為他們共同的目的。第一幕第三場他那段著名的獨白描繪了和諧的秩序形態,不僅高於雄辯,而且使他成功的謀略更為引人注目。他運等帷,終於使希臘軍營的主將阿喀琉斯從眾人的冷漠中看見了自己孤獨的高傲,在狂怒中挺劍出戰,使希臘聯軍最終戰勝特洛亞人成為可能。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如何把理想道德套用於現實生活,這是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文學的重要表現內容。劇作中特洛伊羅斯道德理想的完全破滅,正是從這個角度反映了他的道德理想同現實生活中確立的道德的不可容性,作品呈現出一個在理想道德全面崩潰後的社會混亂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特洛伊羅斯(包括特洛亞人)卻依然按照理想去行事,就具有了深刻的悲劇意義。
首先,在這種理想道德激勵下所進行的戰爭必然會遭到失敗。這種理想在劇中具體表現為對榮譽的異乎尋常的推崇和對美的無限崇拜,以致於在許多具體事物中只能陷於不切實際、盲目狂妄的空談中,特洛伊羅斯就是積極按照這種理想去行事的代表人物。他堅持把戰爭打下去,因為這關乎到城邦的利益,這場戰爭,所要保衛的不僅僅是海倫本人,而是整個城邦的榮譽。
其次,在私慾橫流的社會中仍然按照道德理想去尋求真正的愛情,也只能是徒勞枉然。理想主義的特洛伊羅斯崇拜美,他總以為美麗的容貌一定與美好的心靈相統一,相和諧。可是,在現實世界中,人們早已不再按照那些道德理想去約束自己。他曾按照他的理想去行事,號召人們為了榮譽,為了美把戰爭打下去,從而去保衛一個不貞的女人,同時他又按照這種理想去追尋自己的愛情,尋找一個美麗而又貞節的愛人,這豈不是極大的諷刺!這裡,愛情不再是災難的庇護所,相反成為災難的根源,理想愛情’純然經受不住生活衝突的考驗。
再次,作品也多少透露出莎士比亞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嚮往。莎士比亞在作品中借俄底修斯之口提出要建立一個理想的等級制國家,這雖然不能完全看成是作家自己的觀點,但可以看出作家已不滿於十七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現實,因為那種人各有其主的社會狀態同自己的人文主義理想發生嚴重牴觸。作者把特洛伊羅斯塑造成一個具有深刻悲劇性格的人物,正體現了作家思想上的深刻矛盾。

藝術特色

在作品中,作家開始注意對人物內在心理衝突的深刻割示,而沒有僅僅停留在人物外部衝突的展現,藝術手法也更加豐富多樣化。
1.諷刺手法的運用
諷刺手法之一是對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愛情生活的諷刺性摹擬。愛情本來是美好的字眼,而純真的愛情又是那樣聖潔,不容許任何人去玷污它。可當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初歡之後的早晨,潘達洛斯竟如此打趣他的外甥女:“啊,啊,其味如何?喂,你這位大娘子!”這庸俗不堪的笑話,一下子把愛情當事人置身於一個齷齪的境地。事實上,特洛伊羅斯所懷抱的高尚情感在後來遭到了玷污,眼前只不過是作一諷刺性的暗示罷了。
2.巧合手法的運用
《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第五幕第二場中莎士比亞就安排了一出奇妙的五人合奏曲。它以特洛伊羅斯到達希臘軍中正好撞見克瑞西達和狄俄墨得斯談情說愛這一情節巧合為前提。前台是狄俄墨得斯在引誘克瑞西達,暗處站著特洛伊羅斯和俄底修斯,後面一個地方站著忒耳西忒斯。五個人同台演出,在同一情景中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感受與內心衝突,從而使戲劇情節充滿了極大的悲劇緊張性。

作品評價

近代文學家梁實秋:嚴格地講,此劇在結構上並不完美。作者原擬以愛情故事為主,但戰爭背景太大,劇情失去了重心。由於布局失去了重心,所以結尾特別乏力。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隻身到倫敦謀生,據說從事過馬夫或僕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後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隨著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里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