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西梅諾湖戰役

特拉西梅諾湖戰役

特拉西梅諾湖戰役(Trasimeno,Battle of Lake)公元前217年4月,在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軍隊與羅馬軍隊特拉西梅諾湖畔進行的一場交戰。特拉西梅諾湖畔交戰是利用有利地形和有利進攻時機解決戰鬥的一個卓越戰例。

基本介紹

  • 名稱:特拉西梅諾湖戰役
  • 地點:義大利特拉西美諾湖
  • 時間:前217年4月
  • 參戰方迦太基羅馬共和國
  • 結果:迦太基獲勝
  • 參戰方兵力:迦太基 50,000名以上士兵
    羅馬 40,000名士兵
  • 傷亡情況:迦太基 1,500-2,500名士兵傷亡
    羅馬 30,000人戰死或溺死
  • 主要指揮官漢尼拔·巴卡,蓋烏斯·弗拉米尼
簡介,點評,戰役之初,挑釁與設伏,戰爭爆發,特拉西梅諾湖,漢尼拔,弗拉米尼努斯,迦太基,古羅馬,

簡介

特拉西梅諾湖戰役 Trasimeno,Battle of Lake
公元前217年4月,在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軍隊與羅馬軍隊在特拉西梅諾湖畔進 行的一場交戰。 迦太基統帥漢尼拔率軍約4萬人大膽冒險穿越阿爾努斯河泛濫沼澤地,繞過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軍團的堅固陣地,向南義大利佯動。弗拉米尼獲悉敵方進行機動後,為了阻止漢尼拔向羅馬進發,在執政官塞維利烏斯的軍隊趕到之前開始追擊。軍團行進時既不偵察也不警戒。迦太基人在特拉西梅諾湖和群山之間狹窄的通道上設下埋伏。拂曉時羅馬人(3.1萬人)進入該通道,遭到突然襲擊。濃重的晨霧對設伏十分有利。羅馬軍團還沒有來得及轉換成戰鬥隊形,就在白刃戰中潰退,被趕進湖中,共死亡1.5萬多人,余皆被俘。漢尼拔軍約損失1500人。
特拉西梅諾湖戰役

點評

特拉西梅諾湖畔交戰是利用有利地形和有利進攻時機解決戰鬥的一個卓越戰例。漢尼拔抓住了弗拉米尼沒有偵察和警戒這一失誤,利用突然性的因素,乘羅馬人變換戰鬥隊形之際一舉將其殲滅。

戰役之初

公元前217年四月,亞平寧山路上的積雪期剛剛消融,漢尼拔軍就全軍出動了。他們既沒有向東也沒有向西,而是一頭就鑽入了亞平寧山脈,對此羅馬人毫無察覺。與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時不同,這次漢尼拔的軍隊只帶有少量的糧草。因為漢尼拔知道,如果自己勝利了,那就無鬚髮愁糧草的問題。但是要是自己失敗了,那么帶多少糧草也無濟於事。於是他的軍隊在進入戰場時,就會再次面臨生死的選擇,求生的欲望就會再次發揮巨大的作用。
漢尼拔軍的少量糧草和輜重走在隊伍的先頭,由精銳的西班牙兵和非洲兵押送。隊伍的中間是最近加入戰列的高盧士兵,漢尼拔與他們的交往時淺,不大了解和相信他們的實力,擔心他們在翻越重山峻岭時吃不了苦而逃回高盧。所以他將自己的精銳騎兵放在隊伍的最後,由自己的弟弟瑪哥率領。這樣做一是為了防止高盧兵的逃跑,二是為了監督催促高盧軍的行軍速度,說白了就是督戰隊。整個行程與阿爾卑斯山脈相比並無可描述之處,有時遇上些風風雨雨,對漢尼拔的士兵們來說應該都是小菜一碟,所以不久他們就越過了亞平寧山的最高點科林納隘口,進入了庀斯多利亞地區。從那裡轉向東南後不久,漢尼拔就發現為什麼羅馬人和高盧人都不大重視這條通道的原因了。
亞平寧山脈的冰雪在四月陽光的照耀下迅速地融化,這些涓涓細流順山勢而下,漸漸行成許多溪流,當這些溪流匯集成幾條大的支流時,水量已經相當大,加上這一年的降雪遠比往年大,洶湧的河水在流入阿諾河前就失去了控制。泛濫的河水在庀斯多利亞和佛羅倫斯之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爛泥地。在這片爛地上的行軍十分艱難,所有的士兵都得在沒脛的水中行走,不小心踏入泥潭就會渾身污泥,狼狽不堪。山上的雪水仍在不斷消融,水勢不但沒有短期內退潮的可能,反而還有增大的傾向,所以漢尼拔一味督促全軍趕路,不得拖延。經過三天四夜的連續奮鬥,終於走出了洪區。沒日沒夜的行軍使不少士兵筋疲力盡,他們無法找到一塊乾地休息,許多人只好相互依靠,站著打個盹。有時當一頭牲口累倒了,士兵們就會擠在它們的屍體上休息。渾濁的泥水和空氣使不少士兵患病,漢尼拔自己也染上了眼疾,紅腫的雙眼使他難以看清道路,只好在唯一倖存的那頭戰象上休息。等到他終於走出來的時候,由於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漢尼拔的一隻眼已經接近完全失明,成了獨眼將軍。
駐守在阿雷佐城外軍營里的弗拉米尼烏斯十分震驚,他正等著洪水退後進軍盧卡,卻完全沒有想到漢尼拔會在洪區的東面出現,並在佛羅倫斯城外紮下了營寨。他立刻就派出急使前往阿里密儂,向同僚塞維利阿求援,希望能合兵一處,圍殲漢尼拔。

挑釁與設伏

漢尼拔和全軍在佛羅倫斯外的到了足夠的休息,然後漢尼拔便開始向東南前進。這不是一般的行軍,而是一路燒殺劫掠,那真是徹底的三光政策。漢尼拔的目的當然不是收集糧草和財富,他在用漫山遍野升起的濃煙激怒弗拉米尼烏斯,試圖誘使他出營決戰。
特拉西梅諾湖戰役
弗拉米尼烏斯和手下的將官們一眼就看穿了漢尼拔的企圖,如果現在出營應戰,以羅馬的兵力,特別是騎兵兵力的嚴重不成比例,恐怕不是漢尼拔軍的對手。此時不如堅守營寨,等塞維利阿的援軍到達。所以任憑漢尼拔如何挑釁,羅馬就是不肯出營應戰。
漢尼拔見挑釁無效,而塞維利阿的援軍已經開始沿羅馬大道南下,心中暗自著急。於是他更進一步南下,將劫掠擴大到羅馬營寨的西南,還不時到營寨附近耀武揚威。弗拉米尼烏斯硬是鐵石了心腸,閉眼假裝沒有看見,決不肯出營應戰。這時,漢尼拔已經將附近的地形全部調查清楚,見弗拉米尼烏斯依舊沒有出營的意思,便突然揮兵南下,晾下弗拉米尼烏斯不管,直奔科托那而去。
科托那城是通往羅馬的交通要道,漢尼拔的行動無疑將弗拉米尼烏斯與羅馬的聯繫切斷了,而且也阻斷了塞維利阿前來救援的道路,使羅馬兩軍無法合流。弗拉米尼烏斯這下子可就坐不住了,他不能放任漢尼拔毫無阻攔地南下,使自己的防線完全沒有作用,但是又不願與漢尼拔對陣,於是他決定尾隨漢尼拔軍,以等待時機。如果運氣好,塞維利阿的援軍趕到時,說不定會象當年夾擊高盧人那樣圍殲漢尼拔。
漢尼拔見弗拉米尼烏斯帶領全軍出了城,也不去理會,只是一味地向東南方向行進。幾天后的傍晚,漢尼拔軍抵達了特拉西梅諾湖畔,然後沿著北岸向東揚長而去。這特拉西梅諾湖是中部義大利最大的湖,在北岸和東岸有一條狹長的平地夾在湖水和丘陵之間,通往培魯西亞城的道路沿著這條平地向東伸展。漢尼拔早就將這裡的地形了解清楚,所以他是有意在傍晚才進入這個平地的。進入湖畔地區的漢尼拔沒有浪費時間,立刻就命全軍分散在沿岸的丘陵上過夜,嚴令不得生火點燈,不得有聲響。漢尼拔在這裡設下了一個巨大的陷阱,等待羅馬自投羅網。
當弗拉米尼烏斯的羅馬軍追到這裡時,天色已經完全黑下來了。弗拉米尼烏斯見前面的路徑狹窄,又絲毫不見任何燈火和動靜,就認為漢尼拔已經走到湖東夜宿,便命令全軍在丘陵地帶的外面結營過夜,等待天亮。這一切都在漢尼拔的計算之中。

戰爭爆發

第二天拂曉,弗拉米尼烏斯擔心漢尼拔會走遠,迫不及待地督促全軍繼續上路。這時特拉西梅諾湖面和周圍覆蓋著一層晨霧,更加看不清周圍的情況。在這個時代,羅馬行軍時是幾乎沒有任何警戒規則的,全軍將士排著隊伍,一窩蜂地趕路,不會對前後左右的情況做任何偵察和警戒。弗拉米尼烏斯也只是想當然地認為漢尼拔已經走出了湖區,象所有羅馬軍的行軍一樣,沒有派出任何先兵偵察情況。
特拉西梅諾湖周圍的能見度相當低,羅馬軍首尾不能相望。當全軍都進入了湖邊的狹長地帶時,羅馬軍的前部遭到了漢尼拔軍的攻擊,而後面的士兵只聽見前面有叫喊聲,卻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在大家猶豫的瞬間,從整個佇列的左側傳來了叫喊聲,同時伴隨著“嗖,嗖!”的空氣的響聲,轉瞬間,無數的羽箭、石塊和標槍象下雨般地落下,羅馬頓時陷入了巨大的混亂。弗拉米尼烏斯搞不清到底有多少敵軍,也看不見敵軍的位置,不過他十分明白羅馬中了埋伏,於是下令後撤。還沒等他的命令傳下去,後隊便遭受了漢尼拔的精銳騎兵的猛烈攻擊,於是,羅馬軍的兩個聯合軍團完全陷入了包圍之中。
漢尼拔的包圍圈十分完美,這是軍事史上第一次將全部軍隊都用於設伏的戰例。在這個陷阱的底部,漢尼拔布下的是自己從西班牙和非洲帶來的精銳重裝兵,他們占據著一個不高的小坡,居高臨下地阻擋羅馬的前進方向。在羅馬軍左側的丘陵上是漢尼拔的輕裝兵、投石兵、弓箭手和高盧士兵,他們居高臨下對羅馬軍全線進行長距離攻擊。陷阱的封口,漢尼拔投入了機動性強的努米底亞騎兵。
在朝陽的映照下,位於晨霧上方的漢尼拔軍可以辨認出羅馬軍的身影,而身在大霧中的羅馬軍抬頭望去,只見大霧將陽光亂散射成的耀眼光幕,根本無法辨認敵軍的動向,弗拉米尼烏斯也無法組織任何有效的抵抗。沒有隊形,混亂萬分的羅馬軍將士,包括執政官和將官都只能各自為戰,結果不過是象無頭蒼蠅一般左衝右突,完全失去了作為軍隊的作戰能力。
這根本不能算是戰鬥,而是名副其實的大屠殺,羅馬軍三面被圍,一面臨湖,無處藏身,情況是那樣地絕望和慘烈。戰鬥只不過進行了短短的三個小時,羅馬軍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等太陽終於驅散了晨霧的時候,戰場上屍首狼籍,一片地獄般的景象:兩萬五千羅馬將士中一萬七千陣亡,前軍有六千人決死突圍成功,逃到東面的一個小山上後,被漢尼拔的騎兵追及包圍,全體被俘。跳水逃生而又僥倖躲過了迦太基軍的槍林箭雨的襲擊,狼狽地逃回羅馬的不過區區千餘人。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單人匹馬奮力拚殺,但終寡不敵眾,力盡落馬,被砍的粉身碎骨,屍首無存,羅馬將士的血染紅了湖邊的水。
漢尼拔的損失只有兩千,而且又是高盧士兵的損失,自己帶來的精兵幾乎毫髮無損。
羅馬的一個執政官軍、相當於羅馬常備兵力的一半,就這樣被徹底的殲滅了。

特拉西梅諾湖

特拉西梅諾湖(Trasimeno, Lake)亦稱佩魯賈湖(Lake of Perugia),義大利語作Lago Trasimeno,拉丁語作Trasimenus Lacus。義大利半島的最大湖泊。位於翁布里亞大區、佩魯賈西面16公里(10哩)。面積128平方公里(49平方哩)。水淺,最深點僅6公尺(20呎)。由一些小溪流補給,湖水經人工地下水道排入台伯河。湖濱多沼澤,人煙稀少。
西元前217年,漢尼拔在湖北岸大勝弗拉米尼努斯(Gaius Flaminius)執政官率領的羅馬軍隊。漢尼拔的部隊由非洲人、伊比利亞人和塞爾特人組成,打死約15,000羅馬人,俘虜約6,000人。

漢尼拔

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或前182年),北非古國迦太基著名軍事家。生長的時代在正逢古羅馬共和國勢力的崛起。少時隨父親哈米爾卡·巴卡進軍西班牙,並在父親面前發下一生的誓言,要終身與羅馬為敵,自小接受嚴格和艱苦的軍事鍛鍊,在軍事及外交活動上有卓越表現。現今仍為許多軍事學家所研究之重要軍事戰略家之一。
漢尼拔漢尼拔

弗拉米尼努斯

古羅馬將領和政治家。公元前198年被選為執政官,並取得羅馬駐馬其頓軍團司令官之職。公元前197年,在塞諾西克法萊打敗與之抗衡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並於公元前196年在科林斯地峽運動會上宣布希臘諸城獨立。在羅馬同塞琉古人作戰時期,支持小亞細亞的希臘城市自治。公元前184年,作為羅馬使節會見俾西尼亞國王普羅希尼斯,反對該國進攻帕加馬,並要求普羅希厄斯處死在俾西尼亞避難的漢尼撥。

迦太基

迦太基(QRT HDST,該詞源於腓尼基語,意為“新的城市”,英Carthage)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與羅馬隔海相望。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Punic Wars)中均被羅馬打敗而滅亡。是到突尼西亞旅遊的必游之地。位於突尼西亞城東北17公里處,瀕臨地中海,是奴隸制國家迦太基的首都。今天看到的迦太基殘存的遺蹟多數是羅馬人在羅馬人占領時期重建的。從殘存的劇場、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遺蹟可知當時工程之浩大,設計之精確。在迦太基古蹟附近有一座新落成的現代化博物館,館內保存並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1978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迦太基遺址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名單中。突尼西亞政府在這個遺址建立了國家考古公園。

古羅馬

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前國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三權分立。掌握國家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產生,行使最高行政權力。部族大會由平民和貴族構成。  驅逐國王之後的最初十六年,羅馬陷入了長期的所謂“騷亂”之中。公元前494年,當時羅馬同鄰近部落發生戰爭,而羅馬平民拒絕作戰,帶武器離開羅馬,史稱“平民運動”,在這種情況下,貴族被迫承認了平民選舉保民官和召開平民大會的權力,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公元前471年,平民大會獲得特里布斯會議(Comitia Tributa)稱號,但其決議僅對平民有效。公元前454年羅馬成立一個由貴族和平民構成的十人立法委員會。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員會頒布了一部法典,並刻在10個銅表上, 被稱為十二銅表法。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公元前367年李奇尼亞·塞克斯提亞法(lex Licinia Sextia)規定每年必須有一位執政官由平民擔任。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  前264年-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前215年-前148年發動4次馬其頓戰爭。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軍馳援,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戰敗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鬥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鬥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鬥爭。並且在前133年-前123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占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同盟。前53年,克拉蘇戰死於安息。前48年,尤利烏斯·愷撒在內戰中擊敗龐培,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同盟。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制。屋大維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結束了,古羅馬進入了羅馬帝國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