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街道

牡丹街道

牡丹街道隸屬於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地處菏澤城區東北郊,南鄰北城辦事處、菏澤開發區,北接黃罡鎮、都司鎮,東臨安興鎮、皇鎮鄉,西連萬福辦事處、小留鎮。總面積61.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3185萬畝,總人口6.117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牡丹街道
  • 地點:山東省菏澤市
  • 面積:64.84平方公里
  • 人口:61697人
  • 旅遊:曹州牡丹園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牡丹產業,經濟發展,牡丹文化,

歷史沿革

牡丹街道位於“中國牡丹之都”——山東省菏澤市。牡丹辦事處成立於1995年,其前身是1984年由趙樓人民公社更名的牡丹鄉,2001年與龐王鄉合併成為牡丹辦事處。

行政區劃

牡丹辦事處轄20個社區居委會、12個行政村,包括80個居民小區和自然村。分別是傲陽社區(於窪、朱樓、朱莊、佛莊、楊李莊、張海、謝莊自然村)、陽光社區(何砦、十里舖、夏莊、毛莊、楚莊、魏莊、新何砦自然村)、迎春社區(周樓、左莊、張莊、東王莊、西王莊、劉莊、羅李莊、梁莊自然村)、長虹社區(高北、高南、吳莊、金星廟自然村)、百花社區(洪廟、郝莊自然村)、國花社區(趙樓自然村)、桂陵社區(何樓自然村)、彩虹社區(伊廟、肖莊自然村)、天香社區(李集、蘆固堆自然村)、金鐘社區(鍾路口、張胡同、劉棠自然村)、裕華園社區(張集、張莊自然村)、明星社區(鄧莊、東張集自然村)、梅園社區(梅廟、 毛莊、 楊莊自然村)、洪福社區(洪灣自然村)、星辰社區(李大營自然村)、菊香社區(張可莊、李樓、雪洞自然村)、古月社區(胡莊、張油坊自然村)、春風社區(蘇道溝、孟胡同自然村)、周花園社區(周花園、龐莊、房莊自然村)、古園社區(王梨莊自然村)、劉海村(劉海自然村)、李洪周村(馬莊、 邱莊、 李洪周自然村)、大郭集村(大郭集自然村)、楊莊村(前楊莊、後楊莊、付莊自然村)、焦莊村(焦莊自然村)、唐莊村(唐莊自然村)、大閆莊(大閆莊、北高橋、北何莊、何王莊自然村)、龐王莊村(龐莊、王莊、陳大廟自然村)、郭樓村(郭樓自然村)、丁堂村(丁堂、賣飯棚、王莊自然村)、孔花園村(孔花園自然村)、朱管莊村(朱管莊自然村)。
菏澤市區地圖菏澤市區地圖

牡丹產業

牡丹辦事處以盛產牡丹而得名,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中國牡丹之鄉"稱號。作為牡丹的主要觀賞地, 全處牡丹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已達到1266.67公頃,牡丹品種1156個, 每年春節期間牡丹催花均在50萬棵左右,春秋季外銷花木500餘萬株,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生產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觀賞基地。
菏澤市地圖菏澤市地圖
牡丹街道轄區內有曹州牡丹園、曹州百花園、曹州古今園等著名牡丹園,1992年後連續成功舉辦的十五屆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中國(菏澤)林產品交易會常設會址中國林展館亦座落在這裡,為發展花卉經濟、會展經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經濟發展

牡丹辦事處主要農作物為花卉苗木、小麥、玉米、棉花等,其中尤以種植花卉苗木為主。 2005年, 全處農民人均實現花木收入1201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420元。 工業經濟發展較快,有企業316家,其中魯西南紙業有限公司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5年,全處企業總產值達到51260萬元,企業增加值12300萬元,上交稅金860萬元,完成出口交貨值1700萬美元。

牡丹文化

菏澤牡丹栽培始於隋唐,興盛於明代。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薛鳳翔在所著的《亳州牡丹史》中說“亳有牡丹始自德、靖年間”,即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明萬曆年間進士謝肇浙在《五雜俎》中記載:“余過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氣迎鼻,蓋家家圃畦中俱植之,若菜蔬然”。當時牡丹田已連阡接陌,花園鱗次櫛比。桑籬園、凝香園、趙花園、周花園、毛花園、巢雲園,都是當時著名的牡丹花園。牡丹在明萬曆年間達到了繁盛期,並走向專業化栽培。
清代牡丹發展更盛,影響更廣。蒲松齡《聊齋志異》曾讚美:“曹州牡丹甲齊魯”,而且還為曹州牡丹中的兩個絕品——葛巾紫和玉版白寫了一則愛情故事《葛巾》,更使曹州牡丹聲譽遠揚。乾隆《曹州府志?食貨志》載:“牡丹芍藥之屬數十百種,士族資以游賞,貧人賴以養殖”。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懷寧余鵬年首撰《曹州牡丹譜》,詳細介紹了栽培方法,記述當時的牡丹品種有56種。書末附記寫道: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記。東部20里,蓋田畦接畛也。看花之局,在三月杪(音“秒”,末也),車馬歌相屬。
鹹豐以後,牡丹向商業化發展。《山東通志》載:“牡丹曹州最盛,居民有以此為業分運各省。”光緒《菏澤縣誌》載:“花卉之風,凡他邑所有,其數略備。牡丹、芍藥各百餘種,土人植之,動輒數十百畝,利厚於五穀。每當仲春花發,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艷若蒸霞。土人捆載之,南浮閩粵,北走京師。至則厚植以歸,故每歲輒一往。”《毛氏牡丹譜》載:“牡丹之出途,北至燕冀、南至閩粵,東則沿海一帶,遍蘇杭等處,南洋群島,販運幾遍中國”。“下廣”是當時牡丹收入的重要渠道,僅趙樓“大春家花園”每年都有近萬株牡丹銷往廣州,外出賣牡丹已成為一種生財之道。
菏澤牡丹菏澤牡丹
民國時期,牡丹種植處低谷狀態。連年戰爭,民不聊生,花無銷路,花農不得不毀花改種五穀。加之黃河兩次決口,牡丹淹死。至1949年,牡丹載培不過百畝,花色品種只剩120多個。
1950年代初,實行統一規劃,集中種植。種植區分布在趙樓、何樓、王梨莊、毛胡同、李集、洪廟等村莊。配有專職技術人員,藥材公司對丹皮、白芍實行包購統銷。1966年達556畝,品種292個。“文革”中,牡丹被視為“資產階級的香花毒草”,發展受到限制。改革開放後,牡丹栽培面積逐年擴大。1982年,省政府撥款興建曹州牡丹園,面積1100多畝。至2002年,該園牡丹品種達800多個,近170萬株,為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牡丹園。菏澤市把牡丹定為市花,並在市內興建天香公園,園內布置了各種新景觀。2004年,全市牡丹栽培面積達10萬餘畝,是全世界最大的牡丹觀賞、生產基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