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新課標系列名著導讀

牛虻/新課標系列名著導讀

基本介紹

  • 書名:牛虻/新課標系列名著導讀
  • 作者:伏尼契
  •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 頁數:220頁
  • 開本:16
  • 外文名:The Gadfly
  • 譯者:王少忠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伏尼契的《牛虻/新課標系列名著導讀》描寫的是19世紀義大利愛國者為祖國的統一和獨立而進行的英勇鬥爭。作品通過對牛虻一生的身世和遭遇,塑造了一個資產階級青年革命家的形象。他在黑暗、污濁、欺騙、虛偽的現實教育下,背叛了他所篤信的上帝和階級,投向革命,捲入了火熱的鬥爭,鍛鍊成了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義大利而戰鬥的革命者。牛虻那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為人民而戰鬥的光輝形象,曾使很多革命青年受到巨大鼓舞。《牛虻》在世界各地都
擁有非常廣泛的讀者。

作者簡介

作者:(愛爾蘭)伏尼契 譯者:王少忠

媒體推薦

我相信這種閱讀教育,必然會培養起學生純正的文學趣味,必然會促進主流閱讀趨勢的形成,必然會讓學生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有較大的收穫。
——本書編委會

圖書目錄

導讀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三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點評

文摘

同父異母的弟弟打算和蒙泰尼里去“漫遊瑞士”,傑姆斯·伯頓先生一點兒都不樂意。但是斷然拒絕隨同一位神學教授去旅行,增長對植物的認識,亞瑟會覺得沒有道理,過於專橫了。他可不知回絕這件事的理由。他會立即把這歸結於宗教偏見或者種族偏見,而伯頓一家素以開明和忍讓而自豪。
因此在給亞瑟回信時,他們送了一張支票給他支付花銷,並且冷言冷語地同意他在假期里願做什麼就做什麼。他把剩下的錢一半用來購買植物學方面的書籍和標本夾,然後隨同Padre動身,第一次去遊歷阿爾卑斯山。
他們原來打算在日內瓦待上幾天,但是一看到白得刺眼的街道和塵土飛揚、遊客如雲的湖濱大道時,亞瑟就微微皺起了眉頭。
第二天早晨,他們早早地就動身前往夏蒙尼。乘車經過肥沃的山谷田野時,亞瑟興致很高。但是當他們上了克魯西附近的盤山道路,周圍是陡峭的大山時,他變得非常嚴肅,一句話也不說。
“我希望你能告訴我看到了什麼,Carino。”有一天他這么說道。他從書上抬起頭來,看見亞瑟舒展身體躺在苔蘚上。
“我看到了藍天裡有個巨大的白色之物,沒有起始,也沒有終結。我看到它經久歷年地等在那裡,等待著聖靈的到來。我是通過一個玻璃狀物模模糊糊地看到它的。”
蒙泰尼里嘆息了一聲。
“但是在這下面,景物就不同了。”
他指著下面的山谷。亞瑟跪了下來,俯身探過陡峭的懸崖。高大的松樹,在夜色漸濃的傍晚顯得凝重,就像哨兵一樣聳立在小河的兩岸。
“Padre!”亞瑟顫抖著站了起來,抽身離開了懸崖。“它就像是地獄!”
“不,我的孩子。”蒙泰尼里緩緩地說道,“它只像是一個人的靈魂。”
亞瑟俯身望著那些陰影,渾身抖個不停。一層暗淡的白霧懸掛在松樹之間,無力地抓著洶湧澎湃的山泉,就像是一個可憐的幽靈,無法給予任何的安慰。
“瞧!”亞瑟突然說道。“走在黑暗裡的人們看見了一道巨大的光亮。”
東邊的雪峰在夕陽的反射下被映得通亮。在那道紅光從山頂上消失以後,蒙泰尼里轉過身來,輕輕地拍了一下亞瑟的肩膀。
“回去吧,親愛的。天都暗下來了。如果我們再待在這裡,我們就得在暗中走路,並會迷失方向的。”
“就像是一具殭屍。”亞瑟說道。他已轉過身來,不再去看在暮色之中閃耀的偌大山峰那副猙獰的面目。
他們穿過黑漆漆的樹林,前往他們投宿的牧人小屋。 亞瑟正坐在屋裡的餐桌邊等著。當蒙泰尼里走進去的時候,他看見這個小伙子已從陰暗的幻夢中擺脫了出來,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噢,Padre,快來看看這隻滑稽的小狗!它能踮起後腿跳舞呢。”
他忘情地望著小狗,並且逗它表演。
當蒙泰尼里在第二天醒來的時候,亞瑟已經不見了。天亮之前,他就去了山上的牧場,“幫著嘉斯帕趕羊”。
沒過多久早飯就擺到了桌上,可在這時他一溜小跑奔進屋裡。頭上沒戴帽子,肩上扛著一個三歲大的農村女孩,手中拿著一大把野花。P4-5

後記

首先表明,對名著的欣賞如同一件藝術品,不同角度不同出發點一定會有不同的見地,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了讓中小學生領略同樣飽含智慧的不同“聲音”,我們儘可能將時下有代表性的觀點加以綜合提煉,融匯於一爐。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作者還是點評者,其觀點和主張並不代表我們的贊成或反對。它們最終通過讀者的腸胃幾經消化反芻,生成讀者自己的肌肉和血液,這才是我們的本意。
《牛虻》是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受到當時身邊革命者的獻身精神的激勵寫成的。它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義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鬥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
小說描寫的是19世紀義大利愛國者為祖國的統一和獨立而進行的英勇鬥爭。作品通過對牛虻一生的身世和遭遇,塑造了一個資產階級青年革命家的形象。他在黑暗、污濁、欺騙、虛偽的現實教育下,背叛了他所篤信的上帝和階級,投向革命,捲入了火熱的鬥爭,鍛鍊成了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義大利而戰鬥的革命者。牛虻那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為人民而戰鬥的光輝形象,曾使很多革命青年受到巨大鼓舞。《牛虻》在世界各地都擁有非常廣泛的讀者。
牛虻最後在給瓊瑪的遺書里寫下了這么一段話,時至今日依然被奉為經典:“他們這么快就重新動用審訊和處決的手段,我就知道如果你們這些留下的人團結起來,給他們予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見到宏業之實現。至於我嘛,我將走進院子,懷著輕鬆的心情,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學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經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
“牛虻”一詞源自希臘神話。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愛上了少女伊娥,放出牛虻來日夜追逐已化為牛的伊娥,叮咬得她幾乎發狂。伏尼契以“牛虻”作為亞瑟重生後的名字,意味著他將是一個堅定的反教會統治的革命者。果然,當“牛虻”出現在讀者面前時,人們看到的是一個飽經憂患、意志堅強、機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牛虻對革命的無限忠誠激起讀者對他的崇敬之感。而作品結尾對牛虻慷慨就義的描寫,則是特別精彩的一筆。
小說主人公亞瑟的成長是通過各種矛盾衝突來表現的。這種矛盾衝突主要包括父子關係、宗教信仰兩個方面,集中體現在亞瑟、蒙泰尼里和上帝的關係上。蒙泰尼里作為紅衣教±,一直信仰上帝,信奉基督,對上帝有著一顆忠誠的心。面對上帝,他是不折不扣的唯命是從。亞瑟因為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的生存空間充滿了基督的文化空氣。從亞瑟12歲的時候蒙泰尼里就以一個神父的身份來教導亞瑟,所以亞瑟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打下了基督教深深烙印。當內心純淨如水的他發現教父出賣了他,他最疼愛的母親和他最信任的神父欺騙了他,還有他心愛的女孩也離開他,他無法接受這個現實,眼前的一切使他發瘋似的把十字架敲碎了。他對宗教徹底絕望了。蒙泰尼里的紅衣主教和父親的雙重身份使得牛虻(即亞瑟)的理智和情感受到了長期的極大的考驗,這種殘酷的抉擇遠比他在南美洲所經歷的一切更為難熬。無論他們怎樣選擇,都是會失去一方。換句話來說就是革命和神父兩者,亞瑟只能選擇一個;而亞瑟和上帝之間,蒙泰尼里神父也只能擇其一。
亞瑟、蒙泰尼里和上帝(教會)三者之間有著複雜的感情糾葛。牛虻對蒙泰尼里的真摯情感和對他的上帝的切齒痛恨,使牛虻處於尖銳的道德兩難的衝突中。但面對神父的痛苦,牛虻的決心發生了動搖,轉瞬間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在選擇自己的信仰後,當面對親生兒子的死亡,蒙泰尼里崩潰了。在亞瑟、蒙泰尼里還有上帝三者當中,雖然上帝(教會)勝利了,但義大利人民反抗起來了,這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

序言

為名著導讀實在是一件艱辛又不討好的事。名著展現的要么是宏大精深的思想,要么是浩繁複雜的材料,要么是跌宕起伏的生活,要么是曲折離奇的敘述。駕馭它們需要極深厚的功力,稍不留神,就會以偏概全或掛一漏萬。但面對中小學生讀者,我們還是有必要給他們一個基本的引領。由於時空變遷,許多名著離他們較遠,與學生生活不太搭界,以導讀破除接收和消化的障礙不失是一種選擇。
導讀將力求全面展示和概括作品的整體面貌,突出故事或思想的完整性。與此同時,作品的內文經過縮編或節選而成,二者難免在敘述上有出入。讀者朋友可以透過導讀概覽全貌,之後進入作品閱讀。讀完以後再回到導讀反觀全貌。導讀權當行路的拐杖,要利用它切不可依賴它。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1864.05.1l-1960.07.27),英國女作家。原名艾捷爾·麗蓮·布爾,是著名的英國數學家喬治·布爾的第五個女兒,出生在愛爾蘭的科克市,幼年喪父,家境貧困。
旅居俄國時,艾捷爾·麗蓮·伏尼契接觸了彼得堡革命團體俄國民粹派的民意黨人。她曾冒著生命危險去探望被沙皇監禁在獄中的革命者,還在俄國和英國之間寄送宣傳品。在此期間她為日後的文學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回到英國後,她還結識了不少流亡倫敦的俄、意革命者。婚後,她除繼續保持同民意黨人的聯繫外,又通過丈夫的關係接觸到大量義大利黨人。出於對這些革命者獻身精神的敬佩,她決心寫出一本反映他們鬥爭生活的書。這便是以許多流亡者顛沛奮鬥的事跡濃縮提煉而成的英文小說《牛虻》。
《牛虻》(The Gadny)是艾捷爾·麗蓮·伏尼契最著名的小說之一。該書於1897年在美國和英國出版,講述了一名義大利革命者的鬥爭。1953年7月,由李俍民翻譯的《牛虻》在中國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革命者牛虻也成為當時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形象之一。
英國青年亞瑟父母雙亡,同父異母的兩個哥哥掌握了家產,對他冷淡排斥,大嫂更是視他為眼中釘。唯一能給他以關心和安慰的只有青梅竹馬的女伴瓊瑪和愛他如子的蒙泰尼里神父。
當時的義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青年義大利黨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吸引著熱血青年。亞瑟決定獻身於這項事業。蒙泰尼里發現了亞瑟的活動後十分擔心他,想方設法加以勸阻卻沒起到作用。在一次秘密集會上,亞瑟遇見了少年時的女友瓊瑪,並愛上了她。
蒙泰尼里被調到羅馬當主教,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他們的被捕,連瓊瑪都以為是亞瑟告的密,在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亞瑟得知是卡爾狄出賣了他後,受到了極大的刺激,對偽善的宗教產生了懷疑。同時他從哥嫂口中得知,原來蒙泰尼里神甫就是他的親生父親,一種受到欺騙的感覺包圍著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了極度痛苦之中,幾乎要發狂,同時也擊碎了亞瑟對宗教的所有美好回憶。他一鐵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神像,留下了一封遺書,最後藏身到一艘開往南美洲的船上,隻身去了巴西。
十三年後,在南美已漂泊數年的亞瑟歷盡磨難,雖然他在外表方面變化很大,然而他那想要解放義大利、反對教會的信念始終沒有改變。在外漂泊流浪的艱苦生活磨鍊了亞瑟,當他回到義大利時,已是一個堅強、冷酷、老練的“牛虻”了。牛虻的諷刺文章犀利甚至刻毒,對敵人毫不留情。新任的紅衣主教蒙泰尼里以其謙和的風度和無可非議的德行贏得了許多人的好感,但牛虻仍然一針見血地指出,以紅衣主教蒙泰尼里為首的自由派實際上乃是教廷的忠實走狗。這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牛虻和他的戰友們積極策劃著名起義。為了開展武裝暴動,革命黨人從英國走私了一批軍火。在一次行動中,由於被密探發現,而陷入了敵人的突然包圍,牛虻掩護其他人突圍,自己卻因為蒙泰尼里的突然出現一時猶豫而不幸被捕。
牛虻被捕後,他的戰友們極力設法營救他,然而第一次營救卻因牛虻身負重傷,暈倒在越獄途中而失敗,敵人緊接著加強了防範。前來探望兒子的蒙泰尼里極力說服牛虻放棄革命理想;而牛虻則針鋒相對,勸蒙泰尼里放棄神職。然而他們誰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仰,最終蒙泰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籤了字,就這樣牛虻為祖國的獨立解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牛虻慷慨就義後不久,蒙泰尼里也痛苦地發瘋致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