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瀉

牛病毒性腹瀉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簡寫BVDV 屬於黃病毒科瘟病毒屬)引起的傳染病,各種年齡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齡牛易感性最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病毒性腹瀉
  • 性質:毒性腹瀉
  • 屬性:牛病
  • 簡寫:BVDV
傳播途徑,病理分析,臨床症狀,診斷技術,防治方法,爆發案例,

傳播途徑

傳染來源主要是病畜。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臟等都含有病毒,以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方式傳播。
主要在消化道和淋巴組織,口腔(口黏膜、齒齦、舌和硬齶)、咽部、鼻鏡出現不規則爛斑、潰瘍,以食道黏膜呈蟲蝕樣爛斑最具特徵。流產胎兒的口腔、食道、真胃及氣管內有出血斑及潰瘍。運動失調的犢牛,嚴重的可見到小腦發育不全及兩側腦室積水。

病理分析

吸吮初乳的犢牛可得到母源抗體,產生被動免疫,並大體維持6個月,當抗體下降到零或一定滴度時,犢牛一旦接觸抗原,可以受到感染,並出現抗體上升,這種感染和抗體上升,在牛群中占70%~80%,3歲或3歲以上的牛可達90%,它們可以終身免疫。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可以穿過胎盤感染,特別是懷孕早期。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毒血清抗體陰性的母牛一旦感染,常常通過胎盤使胎兒產生免疫抑制,引起持續性病毒血症,如果小牛正常產出,病毒血症能持續地帶入成年期,這種牛臨床貌似健康,血清中又無保護性抗體,但體內始終帶毒,是牛群中最危險的傳染源。

臨床症狀

牛潛伏期自然感染為7~10天,短的2天,長的可達14天。人工感染為2~3天。
急性型:多見於幼犢。表現高熱,持續2~3天,有的呈雙相熱型。腹瀉,呈水樣,糞帶惡臭,含有黏液或血液。大量流涎、流淚,口腔黏膜(唇內、齒齦和硬齶)和鼻黏膜糜爛或潰瘍,嚴重者整個口腔覆有灰白色的壞死上皮,像被煮熟樣。孕牛可引起流產,犢牛先天性缺陷(如小腦發育不全、失明等)。
慢性型:較少見,病程2~6個月,有的達1年。病畜消瘦,呈持續或間歇性腹瀉,里急後重,糞便帶血或黏膜。鼻鏡糜爛,但口腔內很少有糜爛。蹄葉發炎及趾問皮膚糜爛壞死,致使病畜跛行。
豬自然感染時很少出現臨床症狀,但懷孕母豬感染後可引起繁殖障礙,表現為不孕、產仔數減少、新生仔豬個體變小、體重減輕及流產和木乃伊胎等。

診斷技術

(1)觀察臨床症狀:發病時多數牛不表現臨床症狀,牛群中只見少數輕型病例。有時也引起全牛群突然發病。急性病牛,腹瀉是特徵性症狀,可持續1~3周。糞便水樣、惡臭,有大量粘液和氣泡,體溫升高。
本病確診須進行病毒分離,或進行血清中和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實踐中以血清中和試驗為常用。

防治方法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和免疫方法,只有加強護理和對症療法,增強機體抵抗力,促使病牛康復。
為控制本病的流行並加以消滅,必須採取檢疫、隔離、淨化、預防等獸醫防制措施。預防上,我國已生產一種弱毒凍乾疫苗,可接種不同年齡和品種的牛,接種後表現安全,14天后可產生抗體並保持22個月的免疫力。

爆發案例

2014年9月,甘肅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從來自澳大利亞的牛犢血清中檢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並經有關部門覆核確認。這是全國口岸首次從澳大利亞牛血清中檢出該病毒。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是引起牛的以黏膜發炎、糜爛、壞死和腹瀉為特徵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的病原,是我國禁止進境的動物傳染病之一。檢疫結果確認之後,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向國家質檢總局進行匯報後,立即採取措施,對該批牛血清銷毀處理。鑒於此次檢疫結果影響重大,國家質檢總局已於近日下發了《關於進口澳大利亞牛血液製品檢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的警示通報》,暫停直接或間接從澳大利亞進口牛血液製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