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草

牛尾草

牛尾草(學名:Rabdosia ternifolia (D. Don) Hara)是唇形科,香茶菜屬多年生粗壯草本或半灌木至灌木植物,高可達7米。莖直立,分枝六稜形,葉對生及輪生,狹披針形,披針形,狹橢圓形,稀卵長圓形,邊緣具鋸齒,堅紙質至近革質,葉柄極短,聚傘花序組成的穗狀圓錐花序極密集,頂生及腋生,聚傘花序小,多花,極短的梗,苞葉葉狀,披針形至卵形,花萼花時鐘形,果時花萼增大,管狀,花冠白色至淺紫色,小堅果卵圓形,9月至翌年2月開花,12月至翌年4月或5月結果。

分布於尼泊爾、印度、不丹、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西南部及東南部)、貴州南部、廣西和廣東。生長於海拔140-2200米空曠山坡上或疏林下。

全草入藥,有消炎滅菌、清熱解毒之效,雲可治瘧疾、小兒疳積及毒蛇咬傷、牙痛,外用洗各種毒瘡及紅腫部分,敷黃水瘡尤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主要價值,植物毒性,

形態特徵

多年生粗壯草本或半灌木至灌木,高0.5-2米,有時達7米。莖直立,具分枝,六稜形,密被絨毛狀長柔毛。
牛尾草牛尾草
葉對生及3-4枚輪生,狹披針形,披針形,狹橢圓形,稀卵長圓形,長2-12厘米,寬0.7-5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稀鈍,基部闊楔形或楔形,極少近圓形,邊緣具鋸齒,堅紙質至近革質,上面欖綠色,具皺紋,被疏柔毛至小長柔毛,下面較淡,網脈隆起,密被灰白色或污黃色絨毛;葉柄極短,長2-3毫米,極少長至1厘米。
由聚傘花序組成的穗狀圓錐花序極密集,頂生及腋生,在分枝及主莖端又組成頂生的複合圓錐花序,長9-35厘米,直徑6-10厘米,聚傘花序小,直徑約6毫米,密集,多花,具極短的梗,常連錢狀排列,有時間斷;苞葉葉狀,披針形至卵形,乃至極小而呈苞片狀。花萼花時鐘形,長約2.3毫米,直徑約2.5毫米,密被灰白色或污黃色長柔毛,果時花萼增大,管狀,長至4毫米,直立,萼齒5,三角形,等大,長0.5毫米。花冠白色至淺紫色,上唇有紫斑,小,長5-6毫米,外面被長柔毛,冠筒基部十分淺囊狀隆起,直徑約2-3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具4圓裂,長約2.5毫米,外反,下唇圓狀卵形,長約3.5毫米,寬約2.7毫米,內凹。雄蕊4,與下唇近等長,從不伸出。花柱不伸出花冠下唇或有時微超出。小堅果卵圓形,長約1.8毫米,寬約1毫米,腹面具稜,背面圓形,無毛。花期9月至翌年2月,果期12月至翌年4月或5月。

生長環境

牛尾草生活力較強,能長在蔭處及瘠薄山地,既耐濕又耐熱耐旱,長江流域夏季炎熱期時,生長良好。沼澤地、排水不良低濕地也能生長。牛尾草耐鹽鹼,pH值9.5的地區、含鹽0.3%的土壤上生長良好,以肥沃濕潤的粘壤土最適宜。生長於海拔140-2200米空曠山坡上或疏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尼泊爾、印度、不丹、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西南部及東南部)、貴州南部、廣西和廣東。

栽培技術

播種:牛尾草播種期與其他多年生牧草相同,每畝單播1.5千克,牛尾草可與紫苜蓿、紅三葉等混種,在豆科牧草與黑麥草混播時可混入與黑麥草等量牛尾草種子,可以彌補黑麥草後期生長不良的缺點。
牛尾草牛尾草
管理:因牛尾草有短地下莖,也能形成堅實草皮,在生育期,應適時中耕鬆土,促使牛尾草生長茂盛。
收穫:春播的牛尾草當年刈割1-2次,可收鮮草1500千克,第二年7月中旬前刈割三次,共收草達5278千克。
收種:牛尾草每年平均收種量為78-80千克,在大部分穗梗變黃,即應採收,以防種子脫落。
曬制乾草:牛尾草刈割曬制乾草,每畝可產乾草2500千克。收種後的再生草也可制乾草。

主要價值

飼用:牛尾草再生力強,耐踐踏,是良好的放牧草,能維持較長放牧期,具有較高載畜量。按消化率、總糖量及適口性來說,秋季最好,早春次之,夏季最差,牛尾草質地較粗,因而適口性較差,可採取提早利用,頻繁放牧或刈割,或與豆科牧草混播,增施氮肥,結合適時灌溉等措施來提高其適口性,還可延長利用年限達十年之久。
藥用:全草入藥,有消炎滅菌、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瘧疾、小兒疳積及毒蛇咬傷、牙痛,外用洗各種毒瘡及紅腫部分,敷黃水瘡尤效。

植物毒性

牛如果長期在單播牛尾草地放牧,會引起患營養性疾病“牛尾草足病”,症狀為四肢僵硬,行動遲緩,沉鬱、拒食、呼吸快、體重迅速下降,四肢與尾部發生乾性壞疽,表皮脫落,其他家畜不會發生此症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