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和煙的記憶:徐亞斌散文隨筆選

父親和煙的記憶:徐亞斌散文隨筆選

《父親和煙的記憶:徐亞斌散文隨筆選》是2013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亞斌。

基本介紹

  • 書名:父親和煙的記憶:徐亞斌散文隨筆選
  • 作者:徐亞斌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8月1日
  • 頁數:279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52003574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父親和煙的記憶:徐亞斌散文隨筆選》為隨筆集,是作者徐亞斌先生在《新民晚報》等報刊雜誌發表過的散文隨筆結集。主要記錄了作者對父母親情的懷念,對童年、少年經歷的追憶,長大成人後的坎坷經歷和自我堅守,以及在工作之中的經歷和感悟。展現了作者淳樸、感性性格。

圖書目錄

序可貴的是真性情
第一輯親情守望
父親和煙的記憶
永遠的紅燒鯽魚
懷念母親
我的父親
永遠的傷痛
無盡的悔恨
一塊手錶的往事
母親送我進大學
多年父子成兄弟
憋了四十五年的一句話
送別學生
溫暖的記憶
永遠的男人——寫在余純順十周年忌日
懷念海子
第二輯故鄉漫筆
蘆葦情思
故鄉的牛
故鄉離我近了
絲瓜棚下的溫馨
難忘醃蟛蜞的美味
懷念廣播操的日子
釣魚
第三輯人生隨想
感受色彩
感悟統計學
彩票人生
“三”的斷想
寫給2007年
這一年我三次流淚
五月抒懷
走進春天
遙望夏天
秋天的隨想
仰望
在路上
網海遨遊
聆聽大師
一個男人的獨白
憂傷,一道迷人的風景
“吃套”的滋味
為心靈“解密”
天晴了
“回聲”的遐想
第四輯萍蹤小記
品讀南京
滕王閣抒懷
上海人的陽澄湖情結
普陀三題
走馬觀花香港行
給韓國同行的一封信
在韓國吃八味烤肉
第五輯品味生活
假如人類沒有語言
話說“玩”
話說“謝謝”
生活需要的是投入
工作就是幸福
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感動
——重溫電視劇《白求恩》有感
關於命運的思考
規則與底線
權力與權威
女紅讓女人更優雅
給一位“全職太太”的信
累,也是一種幸福
辦公桌的學問
表揚是“溫柔的陷阱”
“方便”與“不方便”
竇娥又蒙新冤
追捧小瀋陽是民族缺鈣的表現
“惡搞”中華龍是對民族精神的褻瀆
由“見仁見智”說開去
我為這樣的討論感到悲哀
監考,一個並不輕鬆的話題
牛啊,欲說愛你不容易
第六輯一鱗半爪
“雞”和“鴨”比游泳辯
評“三好學生”錯了嗎
“農家書屋”工程不能成“爛尾樓”
怎樣慶祝教師節
誰在讓孩子作文說假話
公告滿天飛現象可以休矣
警惕“教輔”的另一種泛濫
不要把叉打得太大
高校招生不考語文的嚴重後果
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結婚大年”的憂慮
教師憑什麼不讓人尊敬
兩條新聞引發的悲哀
“門”兒何其多?
為寵物預備好“身後事”
為劉翔喝彩
我們為什麼不應該憤怒?
不要讓壓歲錢變了味
魯迅不能走
過年了,讓我們都回家看看
名人耍賴眾生相
旅遊景點買不到圖書的遺憾
警惕年底“突擊花錢”
又是“三·一五”
追捧數字口彩切莫發燒
填報志願該由誰做主
“頭銜通脹”昭示社會誠信危機
還是文明祭掃好
我們應該怎樣愛孩子
西瓜田變成“地雷陣”的困惑
重陽節里話敬老
“尾牙宴”該怎么吃
互動是人際關係的基石
後記

作者簡介

徐亞斌,1955年生,上海崇明人。大學畢業後,曾從事文獻情報工作,發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情報工作異同》等論文多篇。對心理學有興趣,曾發表《從眾行為影響機制探討》等論文,產生一定的影響。現為高校語文教師,教學之餘,進行散文和隨筆寫作。

後記

捧著出版社寄來的書稿清樣,我的內心柔柔的,被一股感激之情包裹著。
我要感謝生活,讓我在經歷了如此多的坎坷和磨難後,依然對文字有一種執著的熱愛,也讓我還保留著表達的欲望與激情。
我尤其要感謝趙麗宏老師,對於我的慕名求教,不僅給了我很多鼓勵,而且還在百忙中抽時間為我的小書作序。
我還要感謝關注我的文字的朋友。其中有我的同事李宗賢先生,是他在瀏覽了我的部落格後,首先建議把這些文字拿去發表。這本小書中所收錄的篇什,大都是從400多篇博文中遴選出來的。
當然,我的文字能夠變成鉛字,也要感謝幾家報紙的編輯老師。我工作所在區的《松江報》,簡直成了我發表習作的園地;故鄉的《崇明報》,每每都是騰出版面,刊發我的短文;《新民晚報》“夜光杯”欄目,《文匯報》“筆會”欄目的老師,總是抱著寬容的態度,刊出我這些不太成熟的文字。
最後要感謝好友蘇少波先生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的王勤老師,他們為小書的最後付梓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總之,沒有生活的厚愛,沒有師長的鼓勵,沒有朋友的幫助,就不可能有這本小書。

序言

徐亞斌先生從少年時代起便熱愛文學,讀書和寫作是他畢生的愛好。幾十年的愛好,積澱為眼前這本散文選,其中包含了他對歲月的回溯,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思考……這其實也是生活和理想對他的回報。
徐先生的散文,文字樸素,感情真摯,雖然大多篇幅短小,但能引起讀者的思索和共鳴。他寫故鄉崇明島的篇章,寫父母親情的文字,尤其動人。作者真摯的情感沉浸在樸素的文字中,通過一些特殊的細節和感受,表達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深厚情感。譬如《蘆葦情思》、《故鄉的牛》、《父親和煙的記憶》、《懷念母親》等篇章,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作品。故鄉的蘆葦,在他的心目中猶如慈祥的母親,陪伴他的童年,給過他撫慰和快樂,也給過他憧憬和啟迪。我也是崇明人,讀這些文字,自然會有更多的感動和共鳴。《父親和煙的記憶》,寫的是少年時代的一件小事,是一個兒子的懺悔,卻表達了深摯的父子之情。這本選集中的文字,除了寫故鄉和親情,還有不少其他題材的作品,其中有他的雲遊萍蹤,有他對各種社會現象的描述和評論,大多也是短文,作者善於以小見大,管中窺豹。最讓人感覺可貴的,是文中的誠實態度和真知灼見。
散文應該表現作者的真性情,虛情假意是散文的天敵。讀徐先生的散文,我窺見了他的人生屐痕,也了解了他的性格品行。我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真誠和純樸。徐先生比我小几歲,“文革”中,我到崇明島“插隊落戶”時,他還是島上農家的一個中學生。我和他曾有過一面之緣,那是1976年崇明島上的一次文學活動。當時我們並沒有交談,之後也沒有交往。但這一面,卻一直留在他的記憶中,以至於三十多年之後,在他編選出版自己的散文集時,他又想到並找到了我,執意請我為他作序。我想,這也是一種緣分吧。
讀徐先生的書稿,我很自然地想起自己出第一本散文集時的情景。那是在三十年前,第一次出書,心情有點激動。我在這本散文集的後記中曾這樣寫:“出色的散文,除了優美、凝練、富有個性的語言,最要緊的有兩點:一是必須從生活出發,必須真實,靠編故事,靠憑空想像絕不可能寫出好散文;二是必須抒發真情,虛情假意,是為人的大忌,也是為文的大忌,只有真誠的歌唱,才可能打動人,‘繁采寡情,味之必厭’。也許,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聯繫著的。”當年的看法,我現在依然沒有改變。我將年輕時代對散文的看法抄錄在此,和亞斌先生共勉,也是對他未來寫作的一種期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