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耳木

爪耳木

爪耳木(學名:Otophora unilocularis (Leenh.) H. S. Lo)是無患子科,爪耳木屬灌木,高可達3米;小枝圓柱狀,奇數羽狀複葉,葉軸密被短絨毛;小葉堅紙質,第一對托葉狀,葉片卵形,頂端漸尖,基部偏斜,上側楔形,下側鈍圓,葉柄極短,被絨毛。花未見。果序頂生,果橢圓形,平滑無毛;種子褐色,種臍圓形。2-3月開花,4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海南島崖縣。生長在氣候酷熱乾燥,土壤為砂土,含鹽量高,有機質較貧乏的地方。

中國海南特有種。對研究和論證海南植物區系與加里曼丹島的關係有意義,極能耐旱耐脊,是這類地區較理想的造林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林業科技數據中心)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灌木,高約3米;莖棕色,密被皮孔,脫葉痕明顯;小枝圓柱狀,直徑約8毫米,密被銹色絨毛奇數羽狀複葉,長15~25厘米,葉軸密被短絨毛:小葉13-14對,堅紙質,第一對托葉狀,小,卵形,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其餘披針形,長4-6厘米,寬0.8-1.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偏斜,上側楔形,下側鈍圓,兩面散生小腺點;中脈在腹面凸起,被糙伏毛,側脈每邊7-11條,距葉緣2毫米處網結:小葉柄極短,被絨毛。
圓錐花序頂生,長約40厘米;花單性,雌雄同株,輻射對稱,直徑約6.5毫米:花萼5枚,覆瓦狀排列,無毛,深紅色,革質.外2枚較小,約4.2毫米、寬2.5毫米。全緣,內3枚常闊卵形或橢圓形,長約5.2毫米、寬約3.2毫米:花瓣5枚,無毛,玫瑰紅色,匙狀。比萼片略短,長約3.2毫米、寬2.3毫米,基部有2個耳狀小鱗片;雄花雄蕊8枚,有時6、9枚,比花瓣長,常伸出花瓣外,花絲扁平,被毛,子房不育,比雄蕊短:雌花子房1室或2室,綠色,無毛.二裂或全緣,每室有胚珠1枚。花柱短,不裂,常彎曲,不育雄蕊8枚,比子房略短;果實橢圓彤,不裂,長1.3-1.6厘米、1.1-1.4厘米,平滑,無毛,成熟後顏色由紅變黑;種子l顆,長約l_0厘米、寬0.8厘米,褐色,種臍圓肜,灰白色臍帶長約為種子的5/4;花粉直徑約30微米,圓球形,具3個萌發孔。花期2-3月,果期4月。

產地生境

爪耳木生長在中國海南樂東縣佛羅的一片濱海沙灘上,位於海南西部偏南。該地氣候酷熱乾燥,年平均溫約27℃,各月平均溫均在20℃以上,年降水量約800-1000毫米,集中在5-10月,乾季長達7個月,年蒸發量明顯超過降雨量。土壤為砂土,含鹽量高,有機質較貧乏。
爪耳木爪耳木

繁殖方法

爪耳木自然結實率較低,主要通過根櫱在母株周邊形成新的植株。爪耳木果實成熟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此段時期中國海南處於乾旱季節,且氣溫較高,白天氣溫在30-35℃,剛成熟的爪耳木種子在短時間內會迅速失水,導致成熟後的爪耳木種子絕大多數都不能萌發,加之生境土壤乾旱也不利於爪耳木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生長,有性繁殖能力較差。爪耳木雖然在有性生殖上存在障礙,但生殖上有補嘗機制.即根櫱(母株)通過橫走側根.在周邊2密左右的範圍內長出不定芽.不定芽產生無性繁殖體這些繁殖體定居成功後就發展為潛在的獨立植株,即無性系子株(克隆分株),從而達到種群更新的目的,由於不定芽產生的克隆分株在一段時間內仍與母株根系相連線,各繁殖體間可通過物質交換傳輸的生理整合作用共同利用生境內的資源。

主要價值

科研:爪耳木屬是典型的熱帶亞洲屬,分布中心在加里曼丹島,中國僅海南1種,對研究和論證海南植物區系與上述地區的關係有一定的意義。
經濟:爪耳木又是海南熱帶濱海植被中為數甚少的喬木樹種之一,極能耐旱耐脊,是這類地區較理想的造林樹種。

保護級別

保護等級:中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1984年7月公布《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Ⅲ級。瀕危種。
瀕危原因:自1935年發現,截止到1884年半個世紀沒有再次被採到,是一種可能或接近於滅絕的種類。
保護現狀:爪耳木1935年發現於中國海南樂東縣佛羅(原屬崖縣)。沒有再被採到,是一種可能或接近於滅絕的植物。若在海南八所(東方縣)至黃流(樂東縣)、三亞(崖縣)的濱海地區注意搜尋,有可能找到少數殘存植株。
保護措施:一經再次發現,即通知當地有關部門加以保護,絕對禁伐,並採種繁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