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低壓(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壓

熱帶低氣壓一般指本詞條

熱帶低壓是眾多熱帶氣旋中的一種。屬於熱帶氣旋強度最弱的級別(其最大風力為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國際規定最大風速 10.8—17.1m/s(風力 6—7 級)稱熱帶低壓。

我國從 1989 年起採用國際規定。 此前我國氣象部門曾規定熱帶氣旋中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風速 17.2—32.6m/s(即風力 8—11 級)稱颱風;最大風速≥32.6m/s(風力 12 級以上)稱強颱風;最大風速 10.8—17.1m/s(風力 6—7 級)稱熱帶低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帶低壓
  • 外文名:Tropical Depression
  • 屬於:熱帶氣旋
  • 產生地區:熱帶地區
  • 風速:10.8—17.1m/s
  • 別名熱帶低氣壓
介紹,特點,形成,南海,熱帶氣旋,分類,國家標準,

介紹

熱帶低壓是指形成於熱帶地區的低氣壓,在多國家指最大風速小於17米/秒的熱帶氣旋。
熱帶低壓(熱帶低氣壓的簡稱)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屬於熱帶氣旋強度最弱的級別(其最大風力為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在不同區域,熱帶低壓有不同的稱呼。例如在西北太平洋被稱為熱帶低壓,在孟加拉灣被稱為“深低壓”,等等。
2009年第2號熱帶低氣壓2009年第2號熱帶低氣壓
熱帶氣旋發展到熱帶低壓階段,即可被氣象機構編號(如01W),但不被命名。只有其繼續加強並發展為熱帶風暴強度時,才被氣象機構命名。

特點

它是發展於熱帶海洋上的低壓系統,在地面天氣圖上是可繪出封閉等壓線的環流(至少有一圈)。其英文名稱是Tropical Depression,簡稱TD。在地面天氣圖上只要看到內寫TD的環流就是熱帶性低氣壓(經常有幾個同時存在)。絕大部分熱帶低壓都可能繼續發展,形成熱帶風暴(輕度颱風);但也有一部分會不再加強、逐漸消散。在氣象圖上,熱帶低壓有時也用英文字母L表示。
儘管強度較弱,但熱帶低壓已具備一個熱帶氣旋的特徵:暖心性質、環流中心、對流雲團、旋渦風雨區等,並有其運動路徑。但它尚未具備強烈熱帶氣旋才具有的特徵(如高層輻散、風眼等)。

形成

熱帶低壓是由許多向上發展、強盛的對流雲所組成,是由熱帶海洋上,空氣不穩定區內發展的雲團,形成的所謂“熱帶擾動”開始。熱帶海洋上氣溫高、陽光強,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使熱帶海洋上空的空氣既熱又濕,常有白色朵朵如花椰菜般的對流雲形成,並能發展成非常巨大的積雨雲而有陣雨的降落,也就是在氣象衛星雲圖上經常在熱帶海洋上看到的許多白色雲團,稱為“熱帶擾動”。如熱帶擾動能繼續發展,雲雨範圍擴大,氣壓值降低,風力增強,並可畫出封閉等壓線時,就已增強為熱帶低壓了。
氣象圖裡的熱帶低壓符號氣象圖裡的熱帶低壓符號
此時,衛星雲圖上可看到雲區擴大,同時氣壓降低、風力增強。當風力增大到8級時,就變成一個輕度颱風(熱帶風暴)。如以風級表示,一定要達8級風或以上才能算是颱風,要達每秒15公尺或以上即7級風的範圍才是颱風的暴風範圍,所以颱風內一定有強勁風力,再加上由發展龐大可降暴雨的積雨雲組成,因此,颱風範圍內除強風外又有暴雨,都會造成災害。
發展初期的熱帶氣旋,或者強熱帶氣旋登入後減弱時,都為熱帶低壓。

南海

在中層渦旋誘發南海熱帶低壓形成時高層暖心結構經歷了由上向下逐漸發展的過程,而中層氣旋性環流經歷了由上向下快速發展的過程 高層暖心結構的向下發展主要與中低層凝結潛熱加熱作用和乾空氣從高層侵入有關,而高層波動的影響不明顯,暖心發展到達近海面需要有底層熱力異常和中低層凝結潛熱加熱作用的共同配合 中層氣旋性環流的向下發展主要與中低層凝結潛熱加熱作用有關,高層波動對中低層渦度的影響不明顯,而底層熱力異常主要在900 hPa以下產生負渦度 。綜合分析表明,中低層凝結潛熱加熱對南海熱帶低壓的生成和發展起關鍵作用。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氣旋性風暴,通常伴有狂風、暴雨、巨浪和海潮,具有很大的破壞力。世界氣象組織(WMO)非常重視熱帶氣旋登入過程的研究,指出自然災害中第一位的災害就是登入熱帶氣旋,明確提出改進登入熱帶氣旋降水分析以及定量降水預報(QPF)等是未來登入熱帶氣旋研究的方向。此外,2004、2007年熱帶氣象工作組(WMO/CAS/WGTMR)會議、2005年熱帶氣象工作組召開的熱帶氣旋登入過程國際研討會,ESCAP/WMO颱風委員會(TC)第38、39、40屆會議等,登入熱帶氣旋問題也都受到關注。因此,對登入熱帶氣旋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國(尤其是受熱帶氣旋影響的國家)非常重視和關注的。我國地處西北太平洋沿岸,每年全球36%的熱帶氣旋生成於西北太平洋區域,我國海岸線漫長從南到北都有可能遭受登入熱帶氣旋襲擊,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中,我國受熱帶氣旋登入襲擊次數最多,占總數的34%。同時我國沿海地區海岸線複雜,下墊面地形複雜,加上地處副熱帶地區,南北氣流在此交匯,天氣系統複雜多變,對登入熱帶氣旋影響因素多,使得熱帶氣旋活動規律複雜多變。近幾年,隨著衛星、雷達等多種大氣探測技術以及數值模式性能的不斷發展,熱帶氣旋路徑預報精度有了相當大的提高,熱帶氣旋災害造成的損失也明顯下降。然而,歷年發生的熱帶氣旋次數有多有少,其強度有強有弱,且移動路徑複雜多變,完全準確地預報熱帶氣旋仍有一定難度。

分類

熱帶氣旋的強度有很大差異。據此,國際規定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標準為:
(1)颱風 (颶風):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風速≥32.6m/s (即風力 12 級以上)。
(2)熱帶風暴: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風速 17.2—32.6m/s (即風力8—11級)。其中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風速 24.5—32.6m/s (風力 10—11 級)者,稱強熱帶風暴。
(3) 熱帶低壓: 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風速 10.8—17.1m/s (風力 6—7 級)。我國從 1989 年起採用國際規定。 此前我國氣象部門曾規定熱帶氣旋中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風速 17.2—32.6m/s(即風力 8—11 級)稱颱風;最大風速≥32.6m/s(風力 12 級以上)稱強颱風;最大風速 10.8—17.1m/s(風力 6—7 級)稱熱帶低壓。
為了更好地識別和追蹤風力強大的熱帶風暴和颱風,常對其進行命名或編號。我國氣象部門規定,凡出現在東經 150°以西,赤道以北的熱帶風暴和颱風,按每年出現順序進行編號。例如, 9306 熱帶風暴、 9304 強熱帶風暴、9302 颱風,表示 1993 年出現在東經 150°以西的第 6 號熱帶風暴、第 4 號強熱帶風暴、第 2 號颱風。
颱風的範圍通常以其最外圍閉合等壓線的直徑度量,大多數颱風範圍在600-1000km,最大的達 2 000km,最小的僅100km 左右。颱風環流伸展的高度可達12—16km, 颱風強度以近颱風中心地面最大平均風速和颱風中心海平面最低氣壓值來確定。大多數颱風的風速在 32—50m/s,大者達110m/s,甚至更大。颱風中心氣壓值一般為950hPa,低者達920hPa,有的僅 870hPa。颱風大多數發生在南、北緯 5°—20°的海水溫度較高的洋面上,主要發生在 8 個海區(圖 5·22),即北半球的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 5 個海區,南半球的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 3 個海區。每年發生的颱風 (包括熱帶風暴)總數約 80 次,其中半數以上發生在北太平洋(約占 55%),北半球占總數的 73%,南半球僅占27%。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東部沒有颱風發生。

國家標準

根據中國氣象局“關於實施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GBT 19201-2006 的通知,熱帶氣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風速劃分為六個等級。
名稱
屬性 (米/秒)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51.0
16級或以上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41.5-50.9
14-15 級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32.7-41.4
12-13 級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24.5-32.6
10-11 級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7.2-24.4
8-9 級
熱帶低壓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0.8-17.1
6-7 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