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喘

熱喘 ,證名。肺熱熾盛所致的氣喘。《古今醫鑒·喘急》:“肺實肺熱,必有壅盛胸滿;外閧上炎之狀。”由肺受熱灼,痰火壅阻氣道所致。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氣喘
  • 中醫學名:熱喘
  • 所屬科室:內科 - 內分泌科
  • 發病部位:肺
  • 主要症狀:喘
  • 主要病因:肺熱熾盛所致
病理分析,臨床表現,典籍記載,治療方法,

病理分析

多發於炎夏季節。《臨證指南醫案·喘》邵新甫曰:“實而熱者,不外乎蘊伏之邪,蒸痰化火。”治宜清肺平喘,選用麻杏甘石湯、千金葦莖湯、雙玉散(丸)、玉液散、瀉火清肺湯、瀉白散、桑白皮湯等方。參見火喘條。
中醫中醫
喘證與肺氣上逆、腎氣失納有關,病變涉及肺、腎、心、肝等多個臟腑。而氣喘(又稱喘促)又為許多急、慢性內科疾病過程中的一個症狀,嚴重者可致喘脫,故喘證的治療非常重要。在臨床中,如實喘不治,日久將耗氣傷津,易轉化為虛證,虛虛實實,遷延不愈,故醫者決不能輕視之,治喘尤當以治實喘為急務。明代李中梓曾曰:“《內經》論喘,其因眾多,究不越乎火逆上而氣不降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實喘以熱喘居多。

臨床表現

辨證是指導用藥的前提與基礎,喘證因病因複雜,證情錯綜,加之起病急驟,故臨床迅速準確辨證實非易事,明代李中梓《醫宗必讀》云:“故辨證不可不急,而辨喘證尤為急也。”對喘證的辨證應首辨虛實。在古文獻中,辨別喘證的虛實以張景岳的《景岳全書》最為詳盡,“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也;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惶然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動則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一長息為快也”,指出實喘多為氣粗聲高,呼出為快為特徵,而虛喘則以聲低,氣欲斷,勞動則甚為特點。《醫宗金鑒》亦云:“氣粗胸滿不能布息而喘者,實邪也……氣乏息微不能續息而喘者,虛邪也。”[6]辨明虛實後,實喘還應區別寒、熱等病機特點的不同,一般而言,痰黏稠,大便乾者屬熱,痰清稀發冷者則屬寒,故《醫宗金鑒》雲“氣粗胸滿不能布息而喘者,實邪也,而更痰稠便鞭者,熱邪也。氣乏息微不能續息而喘,虛邪也,若更痰飲清冷,寒邪也。”[6],並將其概括為“喘則呼吸氣急促……實熱氣粗胸滿硬,虛寒氣乏飲痰清”[6],明確說明了喘證的臨床特點及其辨證要點。此外,根據導致疾病的原因及其臨床表現,熱喘亦可再區分為風熱犯肺證、痰熱壅肺證、熱毒熾盛證等。其形成原因及臨床表現如下: ⒊1.1 ;風熱犯肺證 ;風熱之邪,初犯肺衛。證見:惡寒發熱,咳嗽,痰多或微黃,胸悶或隱痛,口渴,舌邊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⒊1.2 ;痰熱壅肺證 ;由於邪熱困肺,肺氣不宣,爍灼肺津成痰,痰熱壅肺,病在氣分。證見:高熱,咳嗽氣粗,喘促痰鳴,鼻翼煽動,口渴尿少,煩躁不安。亦有寒戰高熱,胸痛,咯黃稠痰或鐵鏽痰或痰中帶血絲,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
⒊1.3 ;肺熱熾盛證 ;邪由氣分傳入心營,形成氣營兩燔。證見:高熱不退,痰鳴氣促,喘憋鼻煽,精神萎靡,神識模糊,胸高腹脹,顏面青紫,唇口發紺,甚則四肢厥冷,舌紅赤或絳乾,苔腐厚或見少苔,脈細數。

典籍記載

2.1 《內經》對熱喘病因病機的論述
《素問·調經論》有“氣有餘則喘咳上氣”的論述,此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述“喘粗為之俯仰”和《靈樞·經脈》“肺脹滿膨膨而喘咳”均為對實喘的描述。《素問·刺熱篇》云:“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 闡明了肺熱是導致實喘的極其重要的原因。《內經》亦強調陽明腑實也可致喘,例如《素問·逆調論》有“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素問·厥論篇》雲“陽明厥逆,喘咳身熱”,《素問·陽明脈解篇》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另外,《素問·太陰陽明篇》又有“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乎”。再有對小兒喘息,《內經》則認為喘主要是風熱所致,《素問·通評虛實論篇》有“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的論述,與臨床所見相當吻合。以上說明《內經》對實喘病因強調熱邪致喘,病位強調肺與陽明,病機強調氣機逆亂。故曰“《內經》論喘,其因眾多,究不越乎火逆上而氣不降也”。
2.2 ;古代醫家對熱喘病因病機的論述
張從正《儒門事親》謂“熱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說明了風寒入里化熱,或肺胃素有蘊熱,或濕痰遏久化熱,皆可形成痰熱,膠結於肺,壅塞氣道而為熱喘。王好古曰:“肺氣果盛,又為有餘,則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明確指出了火熱實邪導致喘證的機制。朱丹溪曰“又或調攝失宜,為風寒暑熱,邪氣相干,則肺氣脹滿,發而為喘。又因痰氣,皆能令人發喘”,“火炎上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墜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以上論述則指出了各種致病因素皆能導致肺氣不利,發而為喘,並強調了痰在發病中的作用,而在現代臨床上痰與熱結的證候亦非常常見,故朱丹溪的論述至今對現代臨床仍具有指導意義。又如張景岳曰“實喘之證,以邪實在肺也。肺之實邪,非風寒則火邪耳。火之熾盛,金必受傷,故亦以病肺而為喘”,明確指出了實喘與火的關係,闡述了火熱之邪在喘證發病中的病理機制。

治療方法

明代張景岳指出“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1],強調了清肺、滌痰是治療熱喘的重要法則。清代林佩琴《類證治裁》曰:“實喘者,胸滿聲粗……客邪乾肺,上焦氣壅,治宜疏利。”[7]同時亦應區別寒、熱、痰、氣的不同,分別採用溫宣、清肅、祛痰、降氣等法。又如清代錢一桂在《醫略》中提到“邪實之喘,風寒痰火水氣皆有之,宜清宜降”[8]。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於熱喘的治療,多重視清肺降氣、滌痰平喘的治療原則。在臨床實際套用中,亦應緊緊圍繞病因病機,根據具體辨證,施以清肺降氣、滌痰平喘,這也是熱喘總的治療原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