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莊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焦家莊建村在清康熙年間之前,焦家莊原名於家泉(因村西有甘泉常流而得名)。傳說有兩位不速之客由外地至此,並有大隊人馬隨後,為首者是焦氏二兄弟,名日焦龍、焦虎。他們依據自己的姓改村名為焦家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焦家莊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所屬地區:辛街道辦事處
  • 電話區號:0355
  • 地理位置:治市城區南部
  • 人口:1375人
歷史沿革,人文自然,人物事件,特產展台,

歷史沿革

清朝康熙年間,焦家莊村屬棋山保;民國初年,屬顏莊區;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制,焦家莊仍屬顏莊區;1946年改為棋山鄉;1947年下半年李學玉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1950年,棋山鄉改名為學玉鄉;1955年,本村歸屬鄭王莊鄉;1958年10月,鄭王莊鄉改為鄭王莊人民公社;1959年2月併入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4月公社改為辦事處,焦家莊屬顏莊辦事處棋山鄉;1985年10月撤處並鄉屬里辛鄉;1995年10月,里辛撤鄉建鎮2012年11月撤鎮改街道辦事處。
焦姓人家之前有大部分于姓人家,焦姓人家被滅後,漸有李、陳、吳、劉、任、盧姓氏入村。據資料記載,陳姓由萊蕪陳盤龍、吳姓由墨埠、任姓由任家窪遷入。解放初期焦家莊村僅40多口人,1958年增至80多口,1970年達到頂峰330多口。至今又降至200多口人。
焦家莊的土壤村南村北各不相同。沙地在南嶺,自古盛產花生。河北面褐土可種小麥、玉米。解放初至70年代,由於生產設備落後,土質雖好,但糧食產量並不高。那時以種穀子、地瓜、大豆為主,人民的溫飽得不到解決,眼看著土地沒飯吃,以地瓜為主食,地瓜葉為副食。
焦家莊的植被除南嶺野生酸棗、荊棘之外,大部分為人工植被。河南除山楂園、蘋果園外,大部分是大葉楊、小葉楊、雜交楊、柳樹等,槐、榆、楸、核桃、梧桐樹間而有之。村內綠樹成蔭,果木相間。
焦家莊自然資源較豐富。建國前有可利用土地300來畝,20世紀70年代農業學大寨,荒山荒灘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土地得到充分利用。1972年焦家莊30多名勞力準備移河造田,奮戰了兩個冬春,後來顏莊人民公社抽調兄弟單位的精幹力量助戰,終於打開南嶺,移河成功。1976年全公社人民幫助焦家莊村整地造田,奮戰一個冬春,使一塊塊平地,一層層梯田,展現在人們面前。排水溝、機耕路筆直縱橫,從此焦家莊村再沒有一塊碎小陡坡地片了。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在黃崖頭下打了一眼直徑25米的大機井,並架上了渡槽,水足糧豐。每年能賣給國家餘糧14000多斤。
1983年一場洪水衝垮了河堤,部分良田被毀,又是人民公社組織了力量重修河堤。從此,河水再也沒有泛濫。後來隨著治理棋山,里辛鎮又重新修堤,使河堤更加萬無一失。
焦家莊人口雖少,但文化生活相當豐富:解放初,常有民間藝人到此獻藝(評書、雜技)。20世紀60年代初,本村評書愛好者陳龍葉自製魚鼓,常趁農閒季節義務表演評書。文化大革命期間,本村老藝人李興運組織青年文藝愛好者辦起了莊戶劇團,並四處演出,特別火爆。
20世紀60年代初,本村集體辦起了粉坊、香油坊,生意十分紅火。焦家莊粉皮、粉條是遠近出名的,粉坊、香油坊依然不衰。
焦家莊人有著強烈的正義感和反抗精神。抗戰時期,日本鬼子在鄭王莊安據點,常常出入本村。村民憑著自己的機智和勇敢,與日本鬼子進行了頑強不屈的鬥爭。1947年7月,萊蕪戰役打響後,本村有三人參軍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民工推著木車,冒著硝煙支前。焦家莊村1945年1月建立黨支部,在反對國民黨還鄉團迫害鬥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焦家莊人對教育事業非常關心。雖然本村國小1975年才建立(之前都是在棋山觀上學),村里沒有校舍,但村民們主動讓出房子五間作教室。1978年在村東蓋起了石頭到頂的黑瓦房12間,並開闢了一畝多地的操場,學校辦得紅紅火火。1981年春天,村國小合併到棋山觀東嶺,村里花8萬元錢在棋山觀東嶺蓋起了高標準校舍。
20世紀80年代以來,焦家莊村村民漸漸擺脫了貧窮,村里在公路邊劃了宅基地,村民紛紛蓋起了紅瓦房,村里架上了高壓線。從此,本村抽水、照明、加工業都用上了電。
1993年1月,萊蕪地級市建立以後,支部一班人帶領全村勞力,又在村南老河道上,刨開土沙下挖十幾米至沙石底,修了一條長150米的地下水道,人稱地下攔河道。從此焦家莊村人安上電機,用取之不盡的清水澆開了幸福花,日子一天比一天強。
2002年,焦家莊人從村南嶺根至嶺頂,展開了在里辛鎮黨委組織下,治山治水的戰鬥,沙山嶺上挖上了條條水平溝、果樹穴,不久的將來這裡將變成一片美麗的花果山。

人文自然

焦家莊地質屬花崗岩系地貌。地貌南陡北緩,南部為沙石山嶺,北部屬紅粘土,地力肥沃。南北部由棋山河相隔。村莊坐落於河北岸,河寬處有百米,清水潺潺,魚翔淺底。夏季兩岸翠柳成蔭。河南嶺溝處有山泉,河北黃土崖下清泉常流,自古以來焦家莊人因飲甘泉而自豪。
焦家莊東鄰棋山,南嶺上建有佛洞,東西長約百米,寬約50米,分南北兩石窟。北窟分東西兩處,中間有一大殿(文化大革命中毀掉),大殿內有壁畫,所畫人物、神鬼栩栩如生。院內有石人石鼓。佛洞正西100米處有一“仙人石”,長寬各百米,上有仙人腳印,仙馬蹄印。仙人腳印有大有小(小腳尖腳),仙馬蹄印有深有淺。所傳故事極具神奇色彩。
焦氏傳說
據說,焦龍、焦虎安家後不種地不植桑,而是在棋山南大頂的“尖山子”安營紮寨,占山為王.一年,有一賊寇搶奪了皇姑,從“尖山子”西坡路過,被威震一方的焦氏二兄弟劫持,殺掉賊寇,留下皇姑當了壓寨夫人。因觸犯皇家律條,滿門抄斬,從此焦家莊不再有焦姓人家。1967年焦家莊在村東北修一容量為9萬立方的小型水庫,需用石頭護坡。社員們扒坡取石,於村西北發現一特大青石墳墓,形如“油簍”,人稱“油簍墳”。內有兩具屍骨粗壯高大。墳中有一方磚,用硃砂寫有文榜,內容與上文相同。墳內有鐵索鏈兩副。村西有一土崖,崖下有戰壕,至今清晰可見。戰壕距“油簍墳”百餘米,早年村民挖土曾挖出銅劍,並有大量屍骨,據考證,此乃官兵圍困焦氏二兄弟時留下的古戰壕。
仙人石
距村五百米(村南嶺頂)有一巨石,長寬各百米,像一口倒扣的大鍋。巨石為一天然整體,無一裂縫。在巨石上面布滿了人的腳印,有成年人的大腳印,也有兒童的小腳印,還有些是古代女人的尖腳印。馬蹄印也清晰可見。據說這是棋山柯爛中的仙人們對弈完畢來此一游留下的。.傳說當時有一仙姑正做針線,見來眾仙,便前往迎接,不料,仙馬見來者是紅裝,驚慌而逃。仙姑恐丟馬失理,騰空翻身輕落馬背,仙馬橫空一通電光,直奔西南仙人們昂首遠眺高呼:“等一等……”霎時間,天空烏雲滾滾,狂風大作,仙人乘風騰雲,消失在西南天邊。仙人石上只留下了顆顆印痕。
佛洞
佛洞分南北石窟。南石窟在院南岩石崖上,有東西兩處。西處有兩個佛龕。其一面北,高1.1米,寬0.83米,進深1.35米,佛台高0.2米。其二面東,高l米,寬0.9米,進深0.38米。原分別置觀音菩薩和白衣奶奶塑像。東石龕1個,面北,原置觀音菩薩像。
北石窟有東西兩個石龕。東石龕北面有佛台,內東牆有一小龕。龕門外上方刻有水槽。水槽上陰刻著“大小”兩個楷書小字。原供何佛不詳,後供蠶姑神。,西石龕北牆處佛台高0.5米。東牆有一小襲。佛台沿上有“屍之八經”字樣。北牆上刻有“觀三年八月二十一日下壬十二月三十日畢”字樣,楷書陰刻。西石龕門外左側有兩處石刻。第一處高1米,寬0.6米,為“聖宋八軍守門,大觀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字樣。第二處高0.5米,寬0.3米,有“土石匠潘巡,口口”等字樣,均為行楷,陰刻。東西石龕之間原有三間大殿,院東西南三面均有廟房,今建築全無(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院內有石鼓、石佛像,石鼓較大,而石佛的頭早已不知去向,右膀被敲去,在被敲掉的痕跡中間有一圓形光滑的洞穴。據說:建廟不久,半夜三更、夜深入靜時,院內便傳出咚咚擊鼓聲,使看廟人不能入眠,驚恐不安。而後,請一老道來探查,老道講:此乃佛洞一大景觀也,如此靈氣長存。從此,夜半鼓聲無人驚恐,以至變驚為喜,來廟進香者摩肩接踵。訊息傳開,一南方人得知此事,感到蹊蹺,遂化裝進院窺探,查明夜半響鼓非神靈而秘密在於石佛。是夜南方人便潛入院內,取下古佛頭顱,無寶,又敲擊石佛古膀,一顆耀眼明珠噴薄而出,金光閃閃,照亮了整個院落,上空出現了五彩雲霞。賊人盜走珠寶,只留下石鼓和一個破損的石佛。從此,夜半鼓聲不復再響。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吳文廣 1925年生,1945年入伍,同年犧牲於桃花島戰鬥。
二、歷任村支書
1948年-1949年 任佃先
1950年-1953年 任同先
1954年-1958年 任孝先
1958年-1959年 任清悟
1960年-1965年 任清濤
1966年-1970年 陳詩瑞
1971年-1977年 陳興葉
1978年-1980年 任庚先
1981年-1983年 劉訓文
1984年-1993年 吳兆才
1994年-1995年 任維才
1996年-1998年 吳兆才
1998年-1999年 陳興葉
1999年-2000年 盧孝書
2001年-2001年 任緒寶
2002年春-至今任維才
三、歷任村主任
1945年-1948年 盧學漢
1946年-1947年 任明公
1947年春-1947年冬 任清潭
1947年-1948年 吳守重
1998年-2000年 吳召友
2000年-2002年 吳兆源
2002年- 任靖聖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任發先 (化名張明) 空軍某部飛行大隊政委(師級)
盧詩珩 南京粉末冶金廠黨委書記(縣級)
盧詩林 曾任萊蕪市勞動局紀檢書記,已退休

特產展台

焦家莊粉皮、粉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