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張力疝修補術

無張力疝修補術

張力疝修補術(tension-free hernioplasty)概念是美國醫師Lichtenstein首先於1986年提出的。這種修補以人工生物材料作為補片用以加強腹股溝管的後壁,此法克服了傳統手術(即不用補片的縫合修補法)對正常組織解剖結構的干擾,層次分明,而且修補後周圍組織無張力,故命名為“無張力疝修補術”。目前常用的有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和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張力疝修補術
  • 外文名:tension-free hernioplasty
  • 提出時間:1986年
  • 提出人:Lichtenstein
名詞解釋,國內發展,手術特點,

名詞解釋

張力疝修補術(tension-free hernioplasty)概念是美國醫師Lichtenstein首先於1986年提出的。這種修補以人工生物材料作為補片用以加強腹股溝管的後壁,此法克服了傳統手術(即不用補片的縫合修補法)對正常組織解剖結構的干擾,層次分明,而且修補後周圍組織無張力,故命名為“無張力疝修補術”。目前常用的有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和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

國內發展

自1986年Lichtenstein開展疝修補術以來,已有各種術式和手術方法的改進,但傳統術式仍有較高的復發率(10%~15%) ;1997年以來,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我國逐步得到推廣套用 ;1998年報導了3000多例無張力疝修補術的療效,結果表明術後復發率<1%,復發疝者<2% ,與傳統疝修補相比復發率明顯降低。

手術特點

在無張力疝修補術發明以前,世界醫學界的疝手術主要是縫合法,簡單地說,就是把缺損的部位拉到一起縫起來。這種手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我們把這種縫合法稱為傳統疝修補術。它在疝的治療上的確曾經起過很重要的作用。但在100多年的醫療實踐中,人們發現,這種手術有很多弊端。一是疼痛,因為手術要把缺損周邊的肌肉強行縫起來,因此術中、術後都有疼痛感。有些病人術後甚至直不起腰來;另外,這種縫合手術術後恢復時間長,術後要臥床三天,住院起碼要三周,術後三個月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這種手術還有一個更大的弊端:復發率高(10-15%)。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因為年老體衰,術後一段時間後,如腹壓增高,比如大便、咳嗽、提重東西等,縫合部位因經受不了這樣的壓力,縫合處又裂開而復發。
與傳統的手術相比,其優點顯而易見:(1)手術簡單,節省手術時間,比傳統手術平均縮短30min以上;(2)由於三維網片法修補套用,替代傳統手術的組織重疊縫合,不增加周圍組織張力,術後無難以忍受的疼痛,牽扯感及局部隆起情況;(3)三維網片修復法針對疝的成因,修復後腹部為平狀,使人體感覺更加舒適,不會象其它產品發生移動,由於縫合少,減少了網塞等帶來的局部不適感和神經損傷。(4)三維網片底層片可帶來如腹腔鏡修補法同樣有效的修補效果,是集各種無張力修補方法優點及針對疝成因的一種新型修補方法。(5)網片具有良好組織相容性,且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