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靈參

烏靈參

烏靈參,中藥名。為炭角菌科炭角菌屬真菌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 (Klotzsch) Cooke的菌核。植物黑柄炭角菌,分布於我國江蘇、浙江、江西、台灣、廣東、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安神,止血,降血壓之功效。主治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壓病,燙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靈參
  • :真菌界
  • :真菌門
  • :核菌綱
  • :球殼菌目
  • :炭角菌科
  • :炭角菌屬
  • :黑柄炭角菌
  • 分布區域:我國江蘇、浙江、江西、台灣、廣東、四川、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春、夏季
  • 用量: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四川中藥志》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貯藏,鑑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烏苓參、雷震子《灌縣誌》,烏麗參、雞(土從)蛋《四川中藥材標準》,地炭棍、雞茯苓(劉波《中國藥用真菌》)。

入藥部位

菌核。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入心、肝經。

功效

安神,止血,降血壓。

主治

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壓病,燙傷。

相關配伍

1、治失眠,烏靈參15g,茯苓12g,酸棗仁等配伍。
2、治乳少,烏靈參25g,豬前蹄1對,燉湯服用。
3、治心、腎虛損,烏靈參1個,豬心、豬腎各1個,燉湯服用。(《藥膳實用藥物全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
外用:適量,研末,麻油調敷。

使用注意

孕婦忌用。

炮製

採集加工:春、夏季挖出地下菌核後,洗去污物和砂粒,風乾後備用。

貯藏

放竹簍里,置乾燥、陰涼、通風處存放。

鑑別

藥材性狀:菌核球形、橢圓形或卵形,偶呈扁塊狀,長4-10cm,直徑1-7cm,表面黑褐色或黑色,略具光澤,密布不規則細皺紋。一端有圓形凹窩,呈“肚臍”狀,另端有突起的蒂跡,其頂端常裂開似鳥嘴狀。體較堅實,不易破碎,斷碎面不平坦,白色或黃白色,質細膩,稍帶軟性。偶有皮紋粗糙,體輕質松泡或枯空者。氣特異,味甘。
以皮紋細、體結實、入水下沉、內部色白,俗稱“細花貨”者為佳;皮紋較粗、體較輕、入水半沉,俗稱“二花貨”者次之;皮紋粗糙、體輕泡、入水不沉、肉色棕黃,俗稱“大花貨”者更次。

形態特徵

黑柄炭角菌,別名黑柄鹿角菌《孢子植物名稱·補編》。菌絲體白色,直徑8-14μm,交織成網狀,密布於廢棄的黑翅土白蟻菌圃腔內。成熟時,部分菌絲集結形成菌核。菌核球形、橢圓球形或卵形,故有“雞(土從)蛋”之稱。外表褐色或黑色,直徑1.5-8cm,與菌絲連線處有圓形凹窩,菌核長成後逐漸與菌絲脫離聯繫,呈“肚臍”狀。菌核內部白色,肉質綿軟,有類似雞(土從)菌的香氣。味甘甜。菌核上端有柄懸著於白蟻穴上壁,並與假根相連。假根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直徑2-3mm,外表黑色,內部白色,常有分枝,曲折蔓延生長於泥土中。其上與子座柄部相連,子座散生或群生於地面,多單枝,偶有從柄部分枝者,呈圓柱形,連柄高4-18cm,柄長1-6cm,直徑2-5mm,外表黑色,內部灰白色,中心黑色。子座棍棒狀,長3-12cm,直徑2.5-7mm,中部稍粗,頂端圓鈍,初生時灰白色,後變為褐色,外表有疣狀突起的子囊蓋,子囊殼橢圓形,埋於子座外層,子囊蓋外突,疣狀孔口黑色,子囊孢子眾多,類球形,熟時黑褐色,側絲單根或分枝。

生長環境

生於溫暖山坡土層較深處或河堤土坡上土棲白蟻遺棄的菌圃腔內。

相關論述

1、《灌縣誌》:“能益氣。”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除濕鎮驚,補心腎,利小便,止心悸,催乳;治失眠、衄血及產後失血等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