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衣橋

烏衣橋

烏衣橋又名臧橋,位於常州市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南市河(原京杭古運河)與原烏衣浜的交匯處,即現東下塘的河堤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衣橋
  • 別名:臧橋
  • 年代: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 河名:東下塘
  • 位置:常州市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南市河(原京杭古運河)
簡介,背影說文,《重修烏衣橋記》碑文,《鹹淳毗陵志》記載,古詩,

簡介

建國後曾經廢棄,烏衣浜也被填沒成巷,為了重現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2011年在遺址復原了這座單孔石拱橋。
烏衣橋始建於唐永徽三年(652年),為單孔石拱,呈東西向,至今已有1361年的歷史。期間章盼閥,經過多次修繕。清末,東下塘道路改造時,拱橋曾改為平板石橋。
烏衣巷原是一條小河浜,後填浜成巷。現東側荊溪福院,西側荊溪人家,將其夾成南北通道,煞有氣派。

背影說文

畫家季全保描繪的東下塘,位於城南廂,琢初橋至弋橋河南岸,與青果巷隔河相望。舊時從弋橋至烏衣浜,稱虹橋街,中間有烏衣橋,原為虹橋。沿河岸有三將軍弄、孝弟祠、劉氏宗祠、淘沙巷等。烏衣橋之河北,通南邗霸刪巴溝荊溪,河南岸茭蒲巷設有“官擺渡”,通青果巷。
烏衣橋橋畔曾經有一郡中名勝——東山亭。此亭與蘇州“滄浪亭”一樣,朵希名謂亭,實為園。唐代韋夏卿在常州任郡守時曾在此留下千古名篇《東山亭記》。記中云:
“此地密林修竹,森蔚其間;白雲丹霞,照耀其上。使登臨者能賞游,覽者忘歸我。是以有‘東山之號’,始於中峰之頂建立茅茨焉。出雲木之高察境海標,視湖山如列障,城市非遠,幽聞鳥聲;軒車每來,靜見水色。復有南池、西館,宛如方丈、瀛洲。秋發芰荷,春生萍藻。晨光炯曜,夕月澄虛。信可以曠高士之襟甩埋捉燥懷,發詩人之歌詠也!”

《重修烏衣橋記》碑文

烏衣橋記載 烏衣橋又名臧橋,位於古運河(漕渠)南岸,跨烏衣河,為單孔石拱,呈東西向。因唐有大夫臧蒿寓此,故名。清末,改為石板平橋。
《鹹淳毗陵志》載:橋“在新坊橋西,北通運河。唐永徽三年(652)建。”烏衣河又名南邗溝,“自太平橋西,環繞城南,出臧橋,首尾俱枕運河。”
烏衣橋畔曾有郡中名勝——東山亭。志載:“亭在荊溪對河。大曆中獨孤及守建。”
唐大曆九年,有“詞宗”、“文伯”之稱的洛陽人士,常州郡守獨孤及(七二五——七七七),“於近郊傅之東,得崇山竣囗之狀”築就園林,園廣數畝,因仰慕晉代名士謝安(號東山),故取東山亭一名。獨孤氏在常三年,興利除弊,振聲極佳,最後終老常州。其謝世時,全城百姓“行路慟哭,罷市相吊累月”,其衣冠葬於城南鵓古山(獨孤山)。
貞元八年(七九二),杜陵人韋夏卿囗常,接任郡守一職。為永懷前海遙朽歸賢,於貞觀十年(七九四)重陽,留下千古名篇《東山亭記》。記曰:此地密林修竹,森蔚其間;白雲丹霞,照耀其上。使登臨者能賞游,覽者忘歸我。是以有“東山之號”,始於中峰之頂建立茅屋茨焉。出雲木之高標,視湖水如列障,城市非遠,幽間焉聲;軒車每來,靜見水色。復有南池、西館,宛如方丈、瀛州。秋發芰荷,春生萍藻。晨光炯曜,夕月澄虛。信可以曠高士之襟懷,發詩人之歌詠也!
二零一一年春日,在烏衣浜道路施工中,發現烏衣橋遺址。為搶救文化遺產存,保護歷史文物,經多方考證確認,決定修復烏衣橋,重建東山亭。此方案由常州市園林設計院設計,負責施工。後學薛煥炳撰文,毗陵路錫坤書。

《鹹淳毗陵志》記載

《鹹淳毗陵志》志上坑宙奔這樣記載:烏衣橋又名臧橋,因有(唐代)大夫臧蒿寓此故名。橋“在新坊橋西,北通運河。唐永徽三年建。”烏衣河又名南邗溝,“自太平橋西,環繞城南,出臧橋,首尾俱枕運河。”《毗陵志》的記載與現場發現完全一致。
常州(南)邗溝為何又稱烏衣河(烏衣浜),可能與這裡多燕子有關,古人將紫燕喻為烏衣;也可能與歷史上此地多名士有關,據說五品以上官吏才配穿烏衣。

古詩

【佚名】
《烏衣橋》
琢初橋頭興觀嘆,
烏衣巷裡換新顏。
舊時破屋十八間,
如今富貴住深院。
【唐】劉禹錫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現代】尹瀟逸
《烏衣橋》
處夏處劃中新橋,
河流入橋至江南。
碼頭可達青果巷,
遠去行上烏衣橋。
運河周邊觀船人,
千群遊船乘客談。
常州(南)邗溝為何又稱烏衣河(烏衣浜),可能與這裡多燕子有關,古人將紫燕喻為烏衣;也可能與歷史上此地多名士有關,據說五品以上官吏才配穿烏衣。

古詩

【佚名】
《烏衣橋》
琢初橋頭興觀嘆,
烏衣巷裡換新顏。
舊時破屋十八間,
如今富貴住深院。
【唐】劉禹錫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現代】尹瀟逸
《烏衣橋》
處夏處劃中新橋,
河流入橋至江南。
碼頭可達青果巷,
遠去行上烏衣橋。
運河周邊觀船人,
千群遊船乘客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