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燕鷗

烏燕鷗

烏燕鷗(學名:Onychoprion fuscatus):是鳥綱、燕鷗科的物種。體重120-285克,體長400-420毫米。背黑色。尾深開叉。似褐翅燕鷗,但上翼及背深煙褐色,無灰色後領環,白色的前額也不延伸成眉線。成鳥煙褐色,臀白,背及上翼具白色點斑成橫紋。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

烏燕鷗屬於海洋性鳥類,棲於遠離海岸的洋面或多岩礁多沙島嶼。夏候鳥,3-4月遷到繁殖地,常在晚上到達。常成群活動。持久而頻繁地在海面上空飛翔。並不斷掠過水麵捕食。主要以魚類、甲殼類和頭足類等海洋動物為食。覓食主要在海面上,也在飛行中捕食飛行昆蟲。廣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熱帶海域。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物種現狀,

形態特徵

烏燕鷗前額白色從嘴基沿眼先直到眼上緣。頭頂、枕黑色。貫眼紋黑色,與頭頂黑色相聯。後頸黑色而雜有白色。背、肩和翅深朱古力褐色。翅前緣白色。初級飛羽次級飛羽黑褐色。外側尾羽外側白色,其餘尾羽同背。尾呈深叉狀。眼先,貫眼紋以下頰部、頸側、頦、喉和下體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也為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頭頂具白色縱紋。
幼鳥通體淡黑褐色,背和翅覆羽具淡灰白色羽緣。肩和內側次級飛羽具寬的白色尖端。腹、尾下覆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虹膜黑褐色。嘴和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20-285克,體長400-420毫米,嘴峰35-43毫米、翅277-305毫米、尾184-196毫米,跗跖23-24毫米。

棲息環境

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島嶼岩石和沙石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海洋。幼鳥常飛到更遠的海洋活動,通常在海上要度過3年以上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

生活習性

夏候鳥,3-4月遷到繁殖地,常在晚上到達。常成群活動。持久而頻繁地在海面上空飛翔。飛翔時兩翅煽動緩慢而輕微,飛行輕快而敏捷,有時在空中翱翔和滑翔,並不斷掠過水麵捕食。
主要以魚類、甲殼類和頭足類等海洋動物為食。覓食主要在海面上,也在飛行中捕食飛行昆蟲。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百慕達、巴西、喀麥隆、加拿大、開曼群島、智利、中國、哥倫比亞、葛摩、古巴、吉布地、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蓋亞那、格瑞那達、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肯亞、韓國、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馬約特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莫三比克、緬甸、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奈及利亞、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塞內加爾、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利南、泰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和越南。
繁殖地:美屬薩摩亞、安圭拉、澳大利亞、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英屬印度洋領地、科科斯(基林)群島、庫克群島、赤道幾內亞、法屬玻里尼西亞、法屬南部領土、瓜德羅普島、牙買加、吉里巴斯、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諾魯、紐西蘭、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帛琉、皮特凱恩、聖赫倫那,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席爾、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托克勞、湯加、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美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萬那杜和維京群島。
非繁殖地:博奈爾島,新尤斯塔島和薩吧島、庫拉索、關島、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聖馬丁(法屬)、 聖馬丁(荷屬)。
留鳥: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斐濟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季節性不確定:哥斯大黎加和聖巴泰勒米。
旅鳥:葉門。
留鳥和原產地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安哥拉、孟加拉國、貝寧、高棉、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加彭、甘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伊拉克、科威特、納米比亞、紐埃、巴基斯坦、東帝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遊蕩:比利時、維德角、聖誕島、象牙海岸、丹麥、厄利垂亞、 Eswatini、法國、德國、加納、香港、冰島、以色列、義大利、馬拉威、挪威、葡萄牙、獅子山、西班牙、瑞典、突尼西亞、英國和辛巴威。
遊蕩(非繁殖地):蘇丹。
留鳥和遊蕩(季節性不確定):多哥。
遊蕩(旅鳥):巴林、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烏燕鷗分布圖烏燕鷗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常成群在一起營巢繁殖。通常營巢于海島或海岸岩石上,或沙石地上,特別喜歡在灌木旁的裸露沙石地上營巢。每窩產卵1-2枚,偶爾多至3枚。卵的顏色為乳白色、粉紅白色或黃白色,被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8×35至58×38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6天。經親鳥30天左右的餵養即能飛翔。幼鳥能飛翔後,即離開親鳥,到離陸地很遠的海洋中生活。經過3-4年的海上生活達到性成熟後回到出生地參與繁殖。

亞種分化

烏燕鷗(7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烏燕鷗東太平洋亞種
Onychoprion fuscatus crissalis
Lawrence, 1872
2
烏燕鷗指名亞種
Onychoprion fuscatus fuscatus
Linnaeus, 1766
3
烏燕鷗克馬德亞種
Onychoprion fuscatus kermadeci
Mathews, 1916
4
烏燕鷗費島亞種
Onychoprion fuscatus luctuosus
Philippi & Landbeck, 1866
5
烏燕鷗西太平洋亞種
Onychoprion fuscatus nubilosus
Sparrman, 1788
6
烏燕鷗夏威夷亞種
Onychoprion fuscatus oahuensis
A. Bloxam, 1827
7
烏燕鷗澳洲亞種
Onychoprion fuscatus serratus
Wagler, 1830

物種現狀

一些烏燕鷗族群(例如在阿森松島)受到引入的大鼠類和家貓的捕食威脅。 隨著澳大利亞觀測到的海水溫度升高,繁殖地的物種數量下降,與褐翅燕鷗的命運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在南部形成了新的繁殖地。海表溫度的變化已被證明對該物種在繁殖群體中的覓食成功產生負面影響,從而降低繁殖成功率。曾經在某些地區持續大規模采卵已經促使該物種遷移到次優的築巢地點,導致死亡率降低和繁殖成功率降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