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鏈

災害鏈

許多自然災害發生之後,常常會誘發出一連串的次生災害,這種現象就稱為災害的連發性或災害鏈。當然,災害鏈中各種災害相繼發生,從外表看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而其內在原因還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但可初步認為,能量守恆、能量轉化傳遞與再分配是認識它的重要線索和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災害鏈
  • 又稱:災害的連發性
  • 線索依據:能量守恆、能量轉化傳遞與再分配
  • 特點:誘發出一連串的次生災害
基本定義,基本類型,因果型災害鏈,同源型災害鏈,重現型災害鏈,互斥型災害鏈,偶排型災害鏈,具體實例,套用價值,

基本定義

1987年我國地震學家郭增建首次提出災害鏈的理論概念:“災害鏈就是一系列災害相繼發生的現象”。
隨後文傳甲又把災害鏈定義為:“一種災害啟動另一種災害的現象”,即前一種災害為啟動災環,後一事件為被動災環,更突出強調了事件發生之間的關聯性。
肖盛燮等人從系統災變角度將其定義為:“災害鏈是將宇宙間自然或人為等因素導致的各類災害,抽象為具有載體共性反映特徵,以描繪單一或多災種的形成、滲透、干涉、轉化、分解、合成、耦合等相關的物化流信息過程,直至災害發生給人類社會造成損壞和破壞等各種鏈鎖關係的總稱。”
史培軍將災害鏈定義為由某一種致災因子或生態環境變化引發的一系列災害現象,並將其劃分為串發性災害鏈與並發性災害鏈兩種。

基本類型

一般可以歸納出五種災害鏈的情形:

因果型災害鏈

這是指災害鏈中相繼發生的自然災害之間有成因上的聯繫。例如,大震之後引起瘟疫、旱災之後引起森林火災等。

同源型災害鏈

這是指形成鏈的各災害的相繼發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觸發的情形。例如太陽活動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臟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對多、氣候有時也有重大波動,這三種災情都與太陽活動這個共同因素相關。

重現型災害鏈

這是同一種災害二次或多次重現的情形。颱風的二次衝擊、大地震後的強餘震都是災害重現的例子。

互斥型災害鏈

這是指某一種災害發生後另一災害就不再出現或者減弱的情形。民間諺語“一雷打九台”就包含了互斥型災害鏈的意義。歷史上曾有所謂大雨截震的記載,這也是互斥型災害鏈的例子。

偶排型災害鏈

這是指一些災害偶然在相隔不長的時間在靠近的地區發生的現象。例如,大旱與大震、大水與地震、風暴潮與地震等就屬於這類災害鏈。
還有一種分類方法是北京師範大學史培軍老師提出的,按照發生方式分為:串發鏈和並發鏈。

具體實例

1960年5月22日智利接連發 生了7.7級、7.8級、8.5級三次大震,而在瑞尼赫湖區則引起了300萬方、 600萬方和3000萬方的三次大滑坡;這次地震還引起了巨大的海嘯,在智利附近的海面上浪 高達30米。海浪以每小時600-700公里的速度掃過太平 洋,抵達日本時仍高達3-4米,結果使得1000多所住宅被 沖走, 20000多畝良田被淹沒,15萬人無家可歸。由這次地震所引起的海嘯、水災則構成了另一個災害鏈。
以上這兩個災害鏈,是具有直接因果關係的。還有一些接連發生的災害,雖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或在成因上 是同源。或在空間分布上是同地,也有人稱之為災害鏈,如 在太陽活動高潮期,旱災、洪澇、地震、礦井突水突瓦斯等自然災害常接連發生,則構成了並髮型災害鏈。
1954-1958年災害鏈
1954年4月-1956年2月發生了強度為121的強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發生嚴重低溫冷害,1954年東北發生嚴重低溫冷害;1954-1956年北京發生強沙塵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發生強度為97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57年東北發生嚴重低溫凍害;1957-1958年爆發亞洲流感。
1963-1969年災害鏈
1963年7月-1964年1月發生強度為30的弱厄爾尼諾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發生低溫凍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發生強度為44的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發生強沙塵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發生強度為72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發生強拉尼娜事件;1969年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冷害;1968-1969年爆發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災害鏈
1975年5月-1976年2月發生強度為51的強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發生強度為57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76年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數持續10天。強寒潮冷空氣入侵,其來勢兇猛,不僅帶來大雪,還使得降溫劇烈,各地最低溫異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漢的-18.1℃為歷史最低,紀錄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爆發俄羅斯流感。

套用價值

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自然災害呈鏈狀相互連線,彼此激發,為人類預防預測災害提供預兆和信號。厄爾尼諾事件的預測不僅涉及到全球的氣象災害,而且與禽流感爆發和強震發生有關,所以科學意義和套用價值重大。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導致東西太平洋海面40-60cm的反向升降,由此導致的太平洋地殼蹺蹺板均衡運動是地震頻發的原因。
強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們與氣候現象循環的記錄有很好的對應關係。按此規律,2009年和2020年有發生類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竺可楨)。周期為18.6年的潮汐變化、構造運動和氣象災害的對應關係也非常明顯(郭增建),它可以說明2005-2007年月亮赤緯角最大值時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所面臨的強震和旱澇災害的可能性(其中2005年已發生兩次8級以上強震)。
預測中的2004年或2006年厄爾尼諾現象、2005年或2007年拉尼娜現象和2008年厄爾尼諾事件正在按既定程式接連發生或將要發生[12,13],2006年或2007年是太陽黑子谷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厄爾尼諾年中國易發生低溫冷害。因此,禽流感可能在拉尼娜的2006-2007年孕育,在厄爾尼諾的2008年爆發,人類必須做好充分的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為預防禽流感提供一個科學、安全、和平的生態環境。
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已經啟動,忽視自然災害的警告將付出巨大的代價,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已經敲響了自然災害的警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