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頭麻鴨

灰頭麻鴨

灰頭麻鴨(學名:Tadorna cana)是鴨科的鳥類,喜成群,棲息於湖泊、河流、水塘、鹽池、河口沼澤和草原等地帶。常在海岸、鹽湖邊的沙丘或石壁間營巢,偶爾也利用天然洞穴或兔子的廢穴,食性很雜,食物中包括鹹水、淡水中多種無脊椎動物,如各種昆蟲、牡蠣、軟體動物、海螺、貝類、蝸牛等,也吃小魚、水蛙及植物的葉子和種子、苔蘚等。每窩產卵7—12枚,卵橢圓形,淡黃色。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灰頭麻鴨身長61- 66厘米,體重1229g-1527克。成鴨的尾部、兩側和腹部羽毛以橙紅色為主,頭部青灰色,下體更為複雜,胸部蒼白色。成年雄性繁殖期,頭部和頸部是美麗的石板青灰色,胸部和尾部為黃色,兩側和下體是褐色、橙色、腹部更深。上體部分主要是紅褐色,翕呈現的色調較淺。尾部黑色。翅膀覆羽棕紅色,底面白色,與一級飛羽的黑色形成對比。二次飛羽上有綠色翼鏡。雄鴨在非繁殖羽較單調。
雌鴨的胸部黃褐色黃色,比雄鴨略灰暗。頭部是灰白色,並在臉頰處有大小不等的分布,有時僅限於眼部周圍,但也有幾乎占據了整個頭部。
雌雄成鴨的鴨喙、腿和腳均黑色。也有一些雌鴨的腳是粉紅色。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在南非的開普敦省,奧蘭治自由邦,德蘭士瓦南部,北至波札那和納米比亞達馬拉蘭南部山區,東到西納塔爾。
灰頭麻鴨分布圖灰頭麻鴨分布圖

棲息環境

棲息於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澤、沙灘、農田和平原疏林等各類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帶。主要在內陸淡水生活,有時也見於海邊沙灘和鹹水湖區及遠離水域的開闊草原上。

生活習性

灰頭麻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待在一個地區,短期間也遷移。 是一種社會性的物種。繁殖斯聚集成大群,多達幾百隻進行遷移到東北部,以完成換羽。這是一個相對短的時期,當它們獲得了新的羽毛時,就回到西南部的棲息地。這些距離不會超過1000公里。一般夜間覓食,這些麻鴨聚集在一個小島上或在一個湖邊,行為謹慎。繁殖期成對生活,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有時也集成數十、甚至近百隻的大群。性機警,人難於接近。·
主要以水生植物葉、芽、種子、農作物幼苗、穀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蝦、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魚等動物性食物。覓食多在黃昏和清晨,有時白天也覓食,特別是秋冬季節,常見幾隻至20多隻的小群在河流兩岸耕地上覓食散落的穀粒,也在水邊淺水處和水面覓食。

繁殖方式

灰頭麻鴨(圖6)灰頭麻鴨(圖6)
繁殖期在5-7月的乾旱季節進行。通常在開闊的平原,永久性湖泊,淺海,淡水或海水邊,高原。對的結合固定,夫妻長期忠誠。交配在水中或地上進行,營巢於開闊平原草地上天然洞穴或其他動物廢棄洞穴、墓穴以及山間和湖泊島嶼上的土洞和石穴中。巢由少量枯草和大量絨羽構成。窩卵數7-15枚。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領地意識非常強,遇危險時則高聲鳴叫以示警,有時雄鳥還飛向入侵者作出攻擊姿勢進行恐嚇。雌鳥離巢時用絨羽將卵蓋住,然後才隨雄鳥一起外出覓食。覓食結束後雄鳥又伴隨雌鳥飛回巢中,然後才離開雌鳥栖息於巢附近警戒。孵化期約30天,孵出的雛鳥和親鳥一起游泳在水塘和小溪中,見人後雛鳥立刻藏入岸邊草叢。雛鳥早成性,孵出後即長滿了絨羽,並會游泳和潛水。也有資料說雛鳥孵出後通常由親鳥從巢區背負到水域。在水中游泳時雛鳥亦常爬到親鳥背上玩耍,雛鳥在70天之後即具飛翔能力。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