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那蒿(灰蒿)

錯那蒿

灰蒿一般指本詞條

錯那蒿(學名:Artemisia conaensis Y. Ling & Y. R. Ling)為菊科蒿屬下的一個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錯那蒿
  • 拉丁學名:Artemisia conaensis Y. Ling & Y. R. Ling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菊目
  • 菊科
  • 蒿屬
  • :錯那蒿
  • 分布區域:中國西藏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多年生草本。
根:主根稍明顯,側根細,少數;根狀莖稍粗短,斜向上,直徑3-8毫米,偶 有少數營養枝。
莖:莖單生或少數,高30-80厘米,暗褐色,有縱棱;上部多分枝,斜上展,長 2-8厘米;莖、枝幼時微有灰綠色柔毛,後毛漸脫落。
葉:葉紙質,葉面疏被灰綠色柔毛,背面 密被灰白色蛛絲狀柔毛,乾時葉兩面灰黑色;莖下部與中部葉橢圓形,長0.5-2厘米,寬 1-1.5厘米,3-5或7深裂,每側有裂片1-2(-3)枚,裂片線形、線狀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0.5-0.8(-1)厘米,寬1-2(-3)毫米,先端尖,側邊基部與中部裂片偶再分裂,具1-2枚橢圓形深裂的小裂片,無柄,基部具小型、半抱莖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3-5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葉片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
花:頭狀花序多數,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徑2-3毫米,具短梗或近無梗,有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或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或復總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中等開展或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背面無毛,中肋綠色,外、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邊緣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長圓形;雌花5-10朵,花冠狹圓錐狀,檐部具2裂齒,被短柔毛,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鈍尖;兩性花8-15朵,不孕育,花冠管狀,檐部背面被短柔毛,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先端稍叉開或不叉開,子房退化。
果:瘦果小,長圓形或倒卵形。
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 000-4 000米的田邊、灘地或礫質坡地等。模式標本采自西藏錯那。

分布範圍

錯那蒿產自於我國西藏(錯那、加查、朗縣)。

主要價值

錯那蒿可入藥,中國西藏民間用於治療氣管炎及肺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