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柳鶯

灰柳鶯

灰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griseolus):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灰褐色,腰部稍染以橄欖色;飛羽和尾羽暗褐色,羽緣較淡,尾羽最外側一對或兩對有時具很狹窄白色羽緣;眉紋自鼻孔基部伸至枕側呈黃色、後端略呈皮黃色;眼先和貫眼紋褐色;頭側褐色和皮黃色相混雜。下體皮黃色,胸和兩脅較暗,腹部中央純黃色;腋羽和翅下覆羽褐色。虹膜黑褐色;上嘴淺黑色,下嘴淡黃或淡角綠色;跗蹠和趾淡黃綠色。

棲息于海拔2300-4500米地帶的森林和高山高原灌叢,尤其喜歡在多岩石山坡和溝谷灌叢活動,有時亦見於林緣和生長有疏林或灌叢的草地。整天多在地上或岩石間快速奔跑,停息時多站在岩石和地面上。食物有象鼻蟲、甲蟲、蝗蟲、螞蟻、蚊類等昆蟲及幼蟲,亦吃蜘蛛及其它小型節肢動物。分布於蒙古、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吉爾吉斯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繁殖鳥),越冬於巴基斯坦和印度。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灰柳鶯上體灰褐色、灰橄欖褐色或土褐色,有的在腰部微綴黃色,兩翅和尾褐色或暗褐色,羽緣較淡,最外側一對或兩對尾羽具窄的白色或灰白色尖端。眉紋鮮黃色長而明顯,從鼻向後一直延伸到枕,尤以眼下面中段最為鮮黃,後段為皮黃色;眼先和貫眼紋褐色,頭側混雜有褐色和皮黃色。下體皮黃色或棕黃色,胸和兩脅較暗,胸側體側常沾淡褐灰色,腹中部和喉較淡,腹中部多為黃色,腋羽和翅下覆羽褐色或黃灰色。新鮮的秋羽上體較春羽灰,下體少黃色而有點沾褐色。第二枚飛羽在第九和第十枚之間或等於第九和第十枚。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上體較暗褐,胸亦較褐。
虹膜暗褐色;上嘴淺黑色或角褐色,下嘴黃色或橙黃色;跗蹠和趾橙色或黃綠色。
大小量度:體重8-10克;體長♂113-133毫米,♀100-140毫米;嘴峰♂10-11毫米,♀13-14毫米;翅♂52-68毫米,♀54-61毫米;尾♂47-54毫米,♀43-48毫米;跗蹠♂19-21毫米,♀19-20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森林上緣疏林和鄰近的高山和高原灌叢地帶,尤其喜歡多岩石的山坡和溝谷灌叢,也棲息於林緣和生長有稀疏樹木或灌木的荒坡草地,海拔高度多在2300-4500米,秋冬季節多下到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

生活習性

灰柳鶯常單只或成對活動,有時亦成3-5的小群。整天多數時候在地上和岩石上活動,快速地在地上和岩石間奔跑。一般是到岩石縫隙中或在灌木下,有時也很熟練地在灌木和樹上覓食,停息時亦多站在地上或岩石上。
鳴聲約1秒鐘,包括4-5個音調相同的快音節:"tsi-tsi-tsi…”。有時有清脆的裝飾音。叫聲為輕柔而且有特色的"quip”聲,聽似滴水聲。
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世界

分布於阿富汗、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東亞檢)、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中國

新疆(西部喀什、天山、中部和靜、南部崑崙山、阿克陶、烏什、羅布泊、若羌、阜康、阿爾泰)、青海(祁連山脈)、內蒙古(巴彥卓爾盟)(繁殖鳥)。
灰柳鶯分布圖灰柳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堆著石塊的裸露山側和灌叢寬闊地,距地面0.1-0.6米高的樹枝上。巢呈球形,由草或細樹枝構成,內墊以厚的羽毛。巢的進出口位於巢的頂端而不是側面。營巢需時5-6天,由雌鳥獨自承擔,雄鳥多在巢的附近活動,偶爾也協助造巢。巢的大小為:外徑11.5-13.5厘米,內徑7厘米,高14厘米。巢築好後2-3天開始產卵。一般於早晨產下卵。每窩產4枚卵,偶見5枚。卵呈長而尖的卵圓形,結構細而緊密,無光澤。卵呈白色,綴以暗紅色斑點,尤以鈍端稠密。卵平均大小為16.7毫米×12.5毫米,最大為17.3毫米×13.0毫米。孵化期14-15天。雛鳥為晚成鳥,留巢期15天,由雙親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