瀼渡鎮

瀼渡鎮

萬州區瀼渡鎮位於長江北岸,東經108°15′—108°20′,北緯30°18′,處於萬州區西南部。東臨長江,與長江南岸溪口鄉、燕山鄉隔江相望;南接武陵鎮,西聯龍沙,北去甘寧。鎮域呈長方形,南北走向並順江而臥,南北長而東西窄,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3.5公里,屬典型丘陵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境內最高處重岩村海拔550米,最低處瀼渡新碼頭海拔113.6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瀼渡鎮
  • 外文名稱:RangDu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4007
  • 地理位置:長江北岸
  • 面積:30.7平方公里
  • 人口:1萬(2008年)
  • 方言:西南官話-重慶方言
  • 氣候條件:瀼渡鎮全年氣候溫暖
  • 著名景點:鯨魚口,仙女洞,石人閱江,逍遙莊,瀼渡飛瀑,百步梯等
  • 車牌代碼:023
  • 地形:型丘陵地帶
  • 行政代碼:500101138
簡介,自然條件,區劃沿革,移民工作,經濟建設,

簡介

發源於分水鎮的瀼渡河,自西向東攔腰穿過,將我鎮分成南北兩段,鯨魚口、仙女洞、石人閱江、逍遙莊、瀼渡飛瀑等眾多勝景如珍珠一般鑲嵌其中。瀼渡鎮地處下川東盆周中互嶺岩地帶,地質岩層由新沖積、老沖積、河溪廟、自流井四個岩層構成。

自然條件

瀼渡鎮全年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達23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18℃,最高氣溫42℃,最低氣溫9℃。年降雨量1500毫米,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盛產水稻、柑橘、桂圓等,素有“柑橘之鄉”的美譽,是萬州區列入萬畝桔橙基地鎮之一,拳頭產品“橘橙7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已形成“協會+基地+農戶”的種植經營模式。在“正全種植養殖專業合作聯合社”的帶動下,已發展近100戶科學養殖大戶,以漁業發展為重點的水產養殖正在轄區內逐步形成,以旅遊發展為龍頭的瀼渡新月灣景區正在有條不紊的興建中,建成後將為瀼渡經濟發展騰飛注入新的活力。

區劃沿革

據史料記載,瀼渡場因瀼渡河自然改江而得名“瀼塗”,後因諧音演變成“瀼渡”。瀼渡場明代曾設驛站,原名瀼渡驛,清代至民國初屬三正里五甲;1927年置安化鄉;1929年置瀼渡鎮;1935年改稱三五鎮,後又改為瀼渡鄉;解放後,1953年建制為萬縣第十八區;1958年劃調為萬縣瀼渡鄉,隸屬武陵區管轄;1992年撤區拼鄉鎮為龍寶區瀼渡鎮(川府民政〔1992〕130號),政府駐地瀼渡場;2004年8月鄉鎮區劃調整將石橋鄉雙雞村併入。
瀼渡鎮處於萬州區西南部,水路距萬州城區28公里,陸路距萬州城區56公里。全鎮幅員面積3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130畝,其中水田6930畝。轄6個村1個居委會,47個村民小組,6個居民小組,4415戶,總人口14422人,其中農業人口11885人,非農業人口2537人。村村通公路,基本形成“陸出兩口,直達萬忠,水發渝萬,貫通三峽”的現代交通格局,成為鄰近鄉鎮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年水陸貨運達10萬噸,貨物周轉達300噸,水路旅客運送量達100萬人次。

移民工作

“享有移民全遷第一鎮”的瀼渡鎮是三峽庫區移民重鎮之一,三峽工程淹沒涉及6個村1個居委會,淹沒土地3813畝,淹沒房屋6.7萬平方米,涉及572戶,2001人。需生產安置農村移民3484人,生活安置2616人。經過10年移民工作,共完成搬遷場鎮居民76戶,181人;遷建單位28個;完成生產安置農村移民3728人,其中農業安置472人,企業安置583人,投親靠友849人,自謀職業1139人,貨幣安置123人,外遷福建省、重慶璧山縣562人;完成生活安置農村移民2699人。移民後期扶持工作正有序開展。現場鎮城區面積0.6平方公里,場鎮人口有2500多人,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街面整潔漂亮、交通便利的移民新鎮矗立長江之邊, 1998年10月全國人大委員長李鵬親臨瀼渡視察移民工作,同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評為移民先進單位。

經濟建設

2007年,全鎮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88元,比上年增長25.1%;地區生產總值7480萬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完成工業增加值3858萬元,農業總產值450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75萬元,增長18%;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27.5萬元,增長17%,全鎮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