瀧州歌

瀧州歌

瀧州(今廣東羅定市)歌,是一種吸取瀧水山歌與能咕歌體裁和語言精華的半詩半歌的民間歌謠。

瀧州歌創作活動由詩歌社主持,主要採用賽歌的形式,由詩歌社擬定詩題,然後向各地詩歌社公告,賽歌者投稿並附送少量卷資作賽歌活動經費,詩歌社選定評師在來稿中評出優秀獲獎作品公布,視來稿多少,分為東西榜、甚至五榜公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瀧州歌
  • 分類:民歌
  • 地區:廣東省羅定市
民歌簡介,起源發展,早期代表,特色意義,

民歌簡介

瀧州歌創作活動由詩歌社主持,主要採用賽歌的形式,由詩歌社擬定詩題,然後向各地詩歌社公告,賽歌者投稿並附送少量卷資作賽歌活動經費,詩歌社選定評師在來稿中評出優秀獲獎作品公布,視來稿多少,分為東西榜、甚至五榜公布。

起源發展

羅定古稱瀧水,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南朝梁陳年間至唐代曾設為瀧州。瀧水地區西聯廣西以及大西南,東接大珠三角,北臨西江,南枕新興陽春、信宜三縣諸嶺,是典型的嶺南丘陵地帶。
瀧人向有喜結詩歌吟社的傳統,一批文人和粗通詩律的民間歌手吸取瀧水山歌與瀧水能咕歌體裁和語言的精華,創辦瀧州歌社,進行賽歌活動。
最早的“瀧州歌社”,創辦於清代乾隆四十九年,由羅定州城內的詩人主辦。清代乾隆年間,羅定州城內的詩人創辦“瀧州歌社”。隨後,羅定州內的羅鏡、太平、素龍、黎少、船步、泗綸、圍底、榃濱,東安的高村、白石,西寧的連灘、桂墟、平台、大方、千官,廣西岑溪的筋竹、大湴、北流,均設瀧州歌社。清末至民國為興盛時期,每期投稿總數達3000比,歌榜也由原有一榜分為東、西兩榜。抗戰後期瀧州歌社逐漸減少,至新中國成立前,瀧州歌幾乎被人遺忘。1963年恢復征歌活動。

早期代表

早期有姓名可考的,有清乾隆年間西寧連灘珠頭崗人黃華川、清嘉慶年間舉人陳書錦等。清光緒至民國初期,代表人物有羅定歌壇盟主黃琴舫,民國至建國初有陳子楷、陳汝松、黃兆勛、黃叔呂、黃玉鐘、梁緝臣,雲浮江綬珊,鬱南黃旌珊、李聲南,岑溪的陳樹勛等。當代傳人有唐之章、黃至誠、丘魯耈、唐英才、譚文生、譚忠棠,鬱南譚志雄等。

特色意義

瀧州歌是一種不同於山歌,近乎於竹枝詞又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對研究瀧水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極具參考價值,對研究文言與方言的結合,格律詩與民歌體的融合極具借鑑作用,對提高當地的文化品位,建設當地的精神文明,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活躍民眾文娛活動,提高民眾文化素質等方面,均具有積極和深遠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