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湖南省瀏陽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湖南瀏陽花炮製作歷史悠久。據載,其始於唐,盛於宋,清代康熙年間,生產已具相當規模,至清代光緒年間,它已銷往中國香港、澳門、南洋諸國,成為名牌產品。

2006年5月20日,瀏陽花炮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8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湖南省瀏陽市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86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瀏陽煙花的發展主要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發明階段、分散階段、集中階段、整改階段、提升階段”。
發明階段(隋末唐初—1127)
花炮起源的最初動因,是為了驅邪逐鬼。1300多年前,瀏陽大瑤人李改(生於601年農曆4月18日,卒於690年農曆12月18日),於621年農曆9月18日發明了鞭炮。據《中國實業志》記載,鞭炮“始於唐,盛於宋,發源於瀏陽”。
分散階段(1127—1949)
南宋(1127—1279)時正式出現煙花,並有了一掛一掛的鞭炮。此後,儘管戰爭頻繁,但鞭炮生產這一傳統產業一直在瀏陽保留下來。元朝(1279—1368)大部分時間處於戰亂時期,花炮生產停滯不前。明朝(1368—1644)後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私人作坊比較盛行,瀏陽花炮有了較快發展,並為以後的大規模生產打下了基礎。清嘉慶(1796—1820)初年,瀏陽花炮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東鄉、南鄉、西鄉農閒時從事花炮生產製造的達20餘萬人,縣城的生產作坊超過300餘家,工人達2500餘人,年產量在14萬箱之上(一箱有20萬響)。清同治年間(1862—1874),瀏陽花炮形成大行業,南鄉的大瑤鋪、金剛頭、澄潭江、文家市、楊花及縣城的南市街一帶,80%的民戶從事花炮生產,素有“十家九爆”的美譽,生產工人達5000餘人,年產量保持在25萬箱左右。從此,瀏陽花炮不斷發展,“製造益精,聲譽遠播”。從清光緒年間(1875—1908)至民國初年,瀏陽花炮成為湖南的名特產品,是湖南花炮的代表和驕傲。
集中階段(1949—1996)
解放後,瀏陽花炮產業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創建花炮廠,實現了從分散到較為集中的工廠轉變,產品也由單一的鞭炮類向煙花鞭炮兩大類並舉。比較出名的有城關出口花炮廠、縣出口花炮廠等,由花炮工藝美術大師曾培敢發明的花炮產品“大地花開“上市以來,幾十年長盛不衰。瀏陽花炮開始走出國門,響遍全球。20世紀60年代初,瀏陽花炮加快與全國各省市的聯繫,到1983年底,瀏陽縣供銷社與國內25個省市、自治區的273家花炮經營公司建立了經常性的業務聯繫。同時,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瀏陽花炮外貿也有了飛速發展,到1985年,瀏陽花炮出口到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銷售量較大的主要有美國、德國、日本、瑞士和挪威。瀏陽出口花炮所占份額一直為世界第一位,而且逐年上升。
整改階段(1997—2003)
產權置換(1997-1998,稱為花炮一次革命),1997年開始全面推行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實行資產置換,在全行業大力發展股份制企業、私營企業,取得了明顯成效。1987年全縣生產花炮183.6萬箱,產值2.13億元。到2003年,全市花炮生產總值達25.62億元。工廠化改造(1998—2003,稱為花炮二次革命):從1998年開始,瀏陽開始了現代化、標準化工廠改造。全市花炮工作大會上提出了“更新觀念,精心部署,強化措施,加快發展,掀起瀏陽花炮現代工業革命的熱潮。”到2003年,全市800多家企業進行了廠房改造,投入擴建、改建資金6億。
提升階段(2004年始)
集團化、規模化運作,從2003年金生煙花集團成立以來,2004年先後有東信、光遠飛鷹、福祥、文華山、萬樂、吉騰、河口等7家花炮集團成立。2005年,達滸藝術焰火燃放集團和官渡煙花集團成立,形成十大集團。為瀏陽花炮集團化、規模化運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推進花炮“三大革命”(環保、工藝、材料革命),2005年11月9日,市委、市政府在瀏陽城區歐陽子情大劇院召開“推進花炮‘三大革命’,加快機械化改造工作大會”(又稱瀏陽花炮第三次革命)。

工藝特徵

瀏陽花炮結構新穎,裝潢美觀,燃放時,絢麗多彩,有聲有色,能給人以清新舒暢,歡快曠達的感受。特別是夜間燃放,金花四濺,五彩繽紛,或旋轉竄躍於地面,或飛騰閃耀於天空,令人目不暇接,因此被賦予“瀏陽花炮震天下”的美名。
瀏陽花炮的生產採用傳統的手工技藝,使用就地取材的土紙、土硝、硫磺、炭末、紅白泥土等作為加工原料,總共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業人員已研製成功安全可靠無公害的無煙煙花、冷光煙花、日觀煙花、室內和舞台煙花等高科技新產品,並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花炮燃放也可由傳統的手工點火改為遙控點火,燃放程式全部由電腦編排操控。

工藝流程

扯筒
所謂“扯筒”,系將裁好的爆料紙捲成一個空紙筒子,此筒子稱為“爆竹筒子”。扯簡之用具叫做“扯凳”,其形似凳,故以凳子稱之。扯凳用“結木”(堅固木料)製作,高約1尺9寸5分(1米=3尺,1尺=10寸,1寸=10分),寬約3寸3分。上有扯板,厚約3寸3分,扯板成凹月形,其上懸一個凸月形吊板於支架上,高約1尺1寸半,長約1尺2寸,厚約1寸2分,吊板凸部適與扯板凹部相合,且可前後移動。扯凳下乘一木架,高約3尺1寸半,寬8寸半。扯筒時,先將裁好之爆料紙疊齊,用米湯浸濕紙頭,再手執鐵,置放於紙之腰部,以紙裹鐵抒,然後再置於扯板之凹部,將吊板帶勢一扯,遂成一紙筒子。然後抽出鐵,爆竹筒子便扯出來了。如此反覆再三,雖然操作簡單,卻是一項技術活。鐵抒的大小決定筒眼的大小,裹紙的厚薄決定紙筒的粗細。
褙筒
最初所扯之筒子,原為白色,需用彩色紙加精其上,此謂之“褙筒”。按傳統的說法,叫做“爆竹著色”或者單個包裝。褙筒所用之紙叫皮子紙,一般為寶慶(今邵陽)所產之紅紙,或廣紅紙、廣綠紙(廣東所產),牛口大爆竹則為蠟光紙。褙筒之時,先將裁好之皮子紙疊齊,用櫻糊塗抹紙頭,再將白色筒子用紙裹好,用手一搓,或置於扯凳上一扯,就褙好了一個簡子。褙筒一項,多為婦女操作,因為她們手巧,做起來速度很快。
洗筒腰筒
將褙好之爆竹筒子,用麻繩紮成一餅,餅成正六角形,每邊的爆竹筒子個數相等,以便於計算筒子的數目,此道工序謂之“洗筒”。每餅筒子數,因爆竹品種不同而異,“加花”每餅900餘個,“紅綠八扣”每餅1000多個,“雙料”約700餘個,“牛口”每餅100餘個。筒子成餅之後,再用闊刀將餅子攔腰裁斷,一餅成為兩餅,一個筒子成為兩個筒子,此道工序謂之“腰筒”,一般為技術工人所操作。洗筒、腰筒是個技術活、力氣活,一般由壯年男子完成。當今早已使用機械腰筒,只要能掌握機械無論男女誰都可以做。
上盤
“上盤”分築泥、上硝兩道工序,先將腰斷成餅之筒子,一端灌緊白泥(俗稱“打泥底”),再築上黑硝(俗稱“築藥”),然後在另一端築上黃泥(俗稱“打泥頭”)。各種爆竹所需黑硝之數量,多少不一,即使是同種爆竹,各作坊也有差異。一般而言,黑硝0.5千克,約可制“加花”8000個,“牛口”860個,“寸金”170個,“紅綠鞭”10000餘個,中等大炮100餘個。上盤時如能將泥硝築緊,爆竹響聲必大。若為節省火硝,故意不築緊,將頂部之硝抹去,稱之“抹硝”。凡不爆或響聲不大者,皆為此類抹硝之產品,屬偷工減料。上盤之活為技術之活,且有一定的危險性,皆由有經驗的男子操作,必須與其他工序隔離進行。
鑽引孔
爆竹在裝泥上硝之後,用鐵桿將每個筒子築緊,再將盤子(即成餅之筒子)曬乾或烘乾,始用鐵針(鐵針帶木把,俗稱“引鑽”)將每個筒子鑽一小孔,以備插上引線。“鑽引孔”之手續雖然簡單,然工作須富有經驗,因引孔之深淺若不適度,或過深或不達,則插引高低不齊,嚴重影響產品質量,所以一般都由經驗豐富的男女技工操作。
插引
鑽引孔之後,須將引線一根一根地插入引孔,“插引”也叫“栽引”,男女老少皆可為,婦女、兒童手腳靈便,往往插引的速度超過男人。然所插之引必須乾燥,而且要裁切整齊,大小長度一致,否則將影響插引的速度和質量。以前,這道工序一般由作坊將材料發放到附近的農戶家進行,成品出來後再由作坊收回。過去,產區的學齡兒童大多是插引的高手。後來考慮安全問題,不允許在農戶家中插引,更禁止未成年人從事此項工作。
軋引頸
引線插入之後,須將每個筒子所插之引逐一軋緊,以免引線脫落,影響結鞭,此種手續謂“軋引頸”,亦稱“箍爆竹”。軋引頸所用之側刀與藥號之側刀相似,唯刀口有半圓缺數個,且刀口較厚較鈍,缺口大小如爆竹筒子。用側刀對準爆竹筒子插引之端一軋,引即軋緊。若引線軋得不緊,則會引起爆竹脫落,影響質量。軋引頸雖然難度不大,但要求高,故過去也是由技術工人完成。自使用“固引劑”(將引線固定的材料)之後,軋引頸的工序早已由機械代勞了。
結鞭
將單個爆竹用引線、麻茬連結,使其成為鞭狀,謂之“結鞭”,所成之品叫“鞭子”、“鞭炮”或“鞭爆”,也有叫“編炮”的。鞭炮的長度依爆竹的大小多少而定,有“百子鞭”(100響)、“千子鞭”(1000響)、“萬子鞭”(10000響)種種,最短的叫“月餅爆竹”,僅50響。鞭炮還有“單鞭”、“雙鞭”之別,單鞭是指引線的一邊結爆竹,形狀像梳子;雙鞭是指引線的兩邊都結爆竹,像對稱形的梳子。若干個小爆竹之間插進1個或幾個大爆竹,叫“間子鞭”。結鞭時,用鐵釘釘在木板上,以固定引線的一頭,下面置一竹楠盆(竹製品),盆中放一堆爆竹,以便隨結隨取。操此業者,多為婦女。當今結鞭一項也早已被結鞭機取而代之了。
經以上8道流程,鞭炮之製作已基本完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瀏陽花炮與中國古老的民俗結下了不解之緣。傳統節日中,人們無不放鞭炮煙花以誌喜慶。舉行各種祭祀慶典時,也須燃放花炮。同時,鞭炮業又帶動了礦產、造紙印刷、包裝等行業的發展。

傳承人物

鐘自奇,男,1956年12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鐘自奇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申報。項目名稱: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20世紀80年代起,瀏陽市就開始了花炮技術製作工藝方面的培訓,並先後成立了花炮技術協會、焰火燃放協會以及安全生產教育培訓中心,專門負責花炮技術和工藝的培訓。
20世紀90年代起,瀏陽市進一步加大了培訓力度,結合技術職稱培訓,開展了生產安全操作、安全管理、焰火燃放操作、焰火設計等培訓,累計培訓20多萬人次。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在2008年奧運會、2009年國慶60周年、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及廣州亞運會等國內外重大慶典活動,瀏陽花炮在其中燃放。
2017年11月3日晚,第十三屆中國(瀏陽)國際花炮文化節開幕式暨煙花文藝匯演在花炮觀禮台拉開大幕,瀏陽花炮在其中燃放。

榮譽表彰

2006年,組合煙花《W型錦尾散藍+銀魚》獲得“中國紅”杯首屆湖南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特等獎;同年,鐘自奇創作的禮花《五彩花》在第41屆國際旅遊品和工藝品交易會暨國際禮品和家庭用品展上獲得“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優秀獎;同年,鐘自奇創作的禮花《芙蓉花》在第41屆國際旅遊品和工藝品交易會暨國際禮品和家庭用品展上獲得“金風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銅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