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米氏彈鼠

澳米氏彈鼠

澳米氏彈鼠,分布於澳大利亞南部,體長0.091~0.17 m,尾長0.13~0.23 m,體重在20~50 g。米氏彈鼠長著一對大耳朵,前肢小而短,但後腿細長而有力,還是因為它們的行動以跳躍為主。由於米氏彈鼠的體貌和動作特徵類似於袋鼠,所以早期的歐洲移民把這種小齧齒動物叫做“袋鼠老鼠”。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澳米氏彈鼠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齧齒目
  • :鼠科
  • :澳大利亞彈鼠屬
  • :澳米氏彈鼠
  • 分布區域:澳大利亞南部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米氏彈鼠的背部呈灰褐色。在澳大利亞全部9個種類的彈鼠中,其他種類的腹部呈白色,惟獨米氏彈鼠的腹部呈淺沙黃色。米氏彈鼠的體毛緊密而柔軟,尾尖部分的毛相對來說較長,看上去象一把刷子。米氏彈鼠分布於澳大利亞南部,體長0.091~0.17 m,尾長0.13~0.23 m,體重在20~50 g。米氏彈鼠長著一對大耳朵,前肢小而短,但後腿細長而有力,還是因為它們的行動以跳躍為主。由於米氏彈鼠的體貌和動作特徵類似於袋鼠,所以早期的歐洲移民把這種小齧齒動物叫做“袋鼠老鼠”。
澳米氏彈鼠澳米氏彈鼠

生活習性

成年雄性米氏彈鼠的頸部或胸部長有腺體,分泌腺液以用來標識自己占領的活動區域。成年雌性米氏彈鼠僅僅在懷孕和哺乳期間才用乳腺標識自己的地盤,這個地盤就理所當然的規定了新生兒的活動範圍。米氏彈鼠穴居在沙丘和灌木地帶。它們挖的洞一般進深不會超過1.5米,出口處呈大約40度的傾角。
白天,為了躲避當地氣候的極度炎熱和乾燥,它們總是在洞中;到了晚上,它們才從洞中爬出來,動作滑稽地四處奔走著尋找食物和補充水分。日常食譜由漿果,葉子,種子和其他可食用的植物構成。

種群現狀

澳米氏彈鼠於1901年滅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