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明(人類歷史上徒步環遊地球第一人)

潘德明(人類歷史上徒步環遊地球第一人)

潘德明(1908—1976)浙江湖州人。英雄旅行家。人類歷史上徒步環遊地球第一人。潘德明持“雪東亞病夫恥”“以謀世界上之容光”的信念,於1930年夏出國境,於1937年7月返回上海。或騎腳踏車,或徒步,歷盡艱辛,耗時8年。先後到達40多個國家,積累了大量珍貴紀念資料,會見20多個國家的元首、名人。潘德明的壯舉轟動了整個地球,以他的行為角度,令世界認識了中國人。他是中國的名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德明
  • 外文名:DeMing·Pan
  • 別名:文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湖州
  • 出生日期:1908
  • 逝世日期:1976
  • 職業:旅行家
  • 畢業院校:上海南洋高級商校
  • 信仰:“為中國人爭氣”
  • 主要成就:人類歷史上徒步環遊地球第一人
  • 代表作品:《名人留墨集》
  • 國際稱號:“走遍世界的大腳”
人物概述,英雄壯舉,亞細亞步行團,獨步環球,“病夫”之恥,《名人留墨集》,奧林匹亞銘記,贈“壯遊”,英美之旅,羅斯福贈金牌,遺憾,棄日返國,直接北上,轉捐抗日,歷經磨難,巨大收穫,意義深遠,往事塵封,手藝養家,形同傳說,重見天日,紀錄片裡的記錄,廢紙堆里的歷史,弘揚壯舉,報告文學,史料展覽,“週遊”藝術,影視重現,

人物概述

潘德明(1908—1976),又名文希。浙江省湖州市人,祖籍上海南匯。曾就讀於上海南洋高級商校。潘德明從小愛體育活動,七八歲開始,常環湖州城長跑,爬山登高,並閱讀有關世界地理和各種有關旅行的書籍。1930年夏,潘德明持“雪‘東亞病夫’恥”“以謀世界上之容光”的信念,隨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從上海出發,去國外旅遊。步行團一行8人,經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出國境到安南(今越南)。從海陽、河內南下,到達清化時,只剩潘德明一人。
英雄旅行家——潘德明英雄旅行家——潘德明
潘德明決定隻身進行環遊世界。他購了一輛腳踏車,或騎車,或步行,經高棉、暹羅(今泰國),過馬來西亞、新加坡,歷盡艱辛,先後到達印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義大利、法國、英國、美國、古巴、巴拿馬、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40多個國家,歷時8年,於1937年7月返回上海。
在週遊世界中,積累了許多珍貴紀念資料,其中有所到之處加蓋的郵戳,中外近1200多個團體和個人用世界幾十種文字書寫的簽名和題詞,以及有20多個國家元首手跡的《名人留墨集》,以及與泰戈爾的合影。潘德明還試圖勘探青藏高原,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實現。潘德明把世界各地華僑捐助他的10萬美元考察費用,全部捐獻給了抗日事業。

英雄壯舉

亞細亞步行團

1930年夏天,上海有幾個年輕人組織了一個“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立志要以徒步走向亞洲。他們在《申報》上發表宣言稱:“在歷史上背負了五千餘年的文明和創造的中華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頹廢,成了青年們普遍的精神病態。我們覺得時代的精靈,已在向我們歡呼,我們毫不客氣地把這個偉大的重擔肩負起來。我們決定以堅毅不拔的勇敢精神,從上海出發,逐步實踐我們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們要顯示中華民族歷史的光榮,在每一個步伐中,給社會以極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們預定的途程的最終點。”
潘德明(左二)環遊世界前與團員合影潘德明(左二)環遊世界前與團員合影

獨步環球

這篇宣言一見報,就引起了轟動,成為年輕人熱衷的談資。當時,21歲的潘德明正遠在南京經營一家西餐館,名字叫“快活嶺”,在今天的四牌樓東南大學一帶。潘德明無意中讀到了這篇宣言。從小喜歡體育活動的他,立刻被吸引住了,當即決定加入“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潘德明毅然放棄南京的餐館生意,乘車趕回上海。可惜,當他到達上海時,步行團已經走了好幾天。潘德明隨即乘車追到杭州,趕上了“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步行團一路南下,然而,由於各種原因,當步行團出國境到達越南清化時,8名團員只剩下了潘德明一人。儘管孑然一人,這個意志堅強的年輕人並沒有退縮,反而改變初衷,決定將此行超越亞洲,走向世界。

“病夫”之恥

《名人留墨集》

1931年元旦,潘德明在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買了一輛英制“蘭翎牌”腳踏車,開始了騎游旅行。他還自製了一本重達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以備沿途各國各界的名流、團體題詞,作為他環球旅行的珍貴紀念。在這本《名人留墨集》的扉頁上,潘德明工工整整寫下“旅行世界自敘”,其中有:“以世界為我之大學校,以天然與人事為我之教科書,以耳聞目見直接接觸為我之讀書方法,以風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為我之獎勵金。德明堅決地一往無前,表現我中國國民性於世界,使知我中國是向前的,以謀世界上之榮光。”
出版物出版物
之後,潘德明從越南西貢經高棉來到了泰國,又過馬來亞,渡海到達新加坡。新加坡華僑巨商胡文虎是第一個在《名人留墨集》上題詞的人。他的題詞是:“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著你腳車的輪跡。”
1931年4月3日,在新加坡僑胞的資助下,潘德明連人帶車登上開往印度的輪船。在印度,他拜謁了著名詩人泰戈爾。泰戈爾對潘德明說:“我相信,你們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相信,當你們的國家站立起來,把自己的精神表達出來的時候,亞洲也將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們都將分享這個將來帶給我們的快樂。”
在印度,潘德明還受到了聖雄甘地尼赫魯的接見。聖雄甘地送給潘德明一面親手用粗麻布織成的印度國旗和一張簽名照,他還流著淚對潘德明說:“中印兩國山水相鄰,又都是人口眾多、飽受列強欺負的國家,這一方面是由於近代政治的腐敗,一方面是由於經濟的落後,希望我們兩國迅速地自強起來。”
在印度期間,潘德明寫給家人的信中說:“國人期望之殷,德明自當勇往直前。力振民族精神,以雪‘病夫’之恥。”

奧林匹亞銘記

潘德明轉走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至耶路撒冷、西奈半島,然後渡過蘇伊士運河,踏上了非洲大陸,到了非洲大陸的埃及首都開羅。正在此求學的幾位中國青年,自告奮勇充任他的嚮導。
潘德明在奧林匹亞寫的兩行字潘德明在奧林匹亞寫的兩行字
在留學生的陪伴下,潘德明瞻仰了金字塔,看到了獅身人面像“斯芬克司”,遊覽了宏麗的阿蒙神廟。潘德明覺得,自南京出發兩年來,所到之處多是古文明之邦,但如今卻都徒有一堆古蹟和遺址!由此,他決定對工業已開發國家的歐洲作一番實地考察。
六月底,潘德明從亞歷山大港乘船渡過地中海,開始了歐洲之旅。希臘首相維尼各羅斯在接見潘德明時這么說:“我從你身上看到了東方古國的覺醒。”
潘德明特地去拜訪了奧運發祥地——奧林匹亞。他到達奧林匹亞時,從報上看到,中國正式宣布不派運動員參加1932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十屆奧運會,原因是“沒錢”。他憤慨萬分,特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古運動場遺址旁的石柱上,用中文和英文在一張紙上寫下了兩行大字:“中國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贈“壯遊”

在歐洲,潘德明游遍了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奧地利、義大利、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挪威等16個國家。
1933年7月,潘德明來到巴黎。法國總統萊伯朗、總理達拉第和外長接見了潘德明。巴黎各報競相報導潘德明抵達巴黎的訊息。萊伯朗說:“潘德明先生,對於你的壯舉,我想用法國之雄拿破崙的一句話奉送:中國是一個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當他醒來時,全世界都會震動。”
張學良題寫的“壯遊”張學良題寫的“壯遊”
7月20日,潘德明拜會了中國駐法大使顧維鈞。顧見潘後,決定向正在法國治病的張學良引見。張學良接到電話,興奮地說:“我很想見見他!”7月27日晚,潘德明走進張學良的客廳,不一會兒,顧維鈞陪著少帥從樓上下來。在潘德明的眼裡,張學良體貌豐滿,精神煥發,與以前在報上見到的照片大不相同。兩個人一見如故,聊了很久。潘德明說:“我出國已三載,從報上得知,國內很不安定,東三省淪陷,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外國稱我中國人為‘東亞病夫’,我實在咽不下這口氣,才下狠心,克服困難,為中國人爭氣。”張學良當即讚譽他有志氣。夜闌人靜,潘德明興致勃勃地向張學良介紹《名人留墨集》上各國要人的簽名和題詞。隨後,潘德明請張學良留墨。張學良在《名人留墨集》上寫了“壯遊”兩字。他又留旅行家在府中用過夜餐,方步出客廳送他上車。回到使館,潘德明輾轉反側,他始終想著少帥臨別時說的一句話:“希望你一鼓作氣,環遊世界,為中國人爭氣!”
潘德明進入德國,受到希特勒戈培爾的接見。對世界充滿野心的希特勒竟和他談了兩天,詳細地了解世界各地風土人情,這個蹩腳的畫家還為潘德明畫了一幅畫像。

英美之旅

羅斯福贈金牌

到英國,潘德明拜見了英國首相麥克唐納,他深有感觸地對中國旅行家說:“我們英國有句諺語,‘經歷是智慧之母’,世界像一部百科全書,不外出旅行,就像唯讀了那部書的一章一節。”
潘德明在南太平洋島國與當地人合影潘德明在南太平洋島國與當地人合影
歐洲濃厚的歷史文化,深深地感染了潘德明。但這時歐洲正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他“工業救國”的理想破滅了。
在英國華僑的支持下,潘德明乘船於1934年1月到達美國紐約。然後去加拿大的渥太華,繞了一圈後又返回美國。在美國華盛頓,羅斯福總統接見了潘德明,並贈送他一枚金牌。羅斯福對潘德明說:“這是美國人民贈送給你的,你應該享有榮譽,榮譽永遠屬於有奮鬥精神的人。旅行家先生,希望你在今後的旅途中再勇敢些。”美國是潘德明在世界環行中停留最久的一個國家。在近一年裡,他前往密西西比河、內華達山脈等不同地區,深入了解了美國。

遺憾

潘德明本想拜訪功勳蓋世的居里夫人,但由於居里夫人一直非常忙碌,未能如願。在底特律,福特汽車公司的講解員送給他一個小紙盒,裡面裝著石英石、鐵礦砂等12種生產汽車的原料。這12種原料中國各地儲藏豐富。這件事促使潘德明想趕快回到祖國,要為祖國發掘珍貴的礦產。為儘快趕回祖國,潘德明第一次搭飛機到了古巴,然後經巴拿馬、過舊金山,開始橫渡太平洋。到夏威夷檀香山後,換船繼續西行,經斐濟群島,終於遠行到達澳洲紐西蘭的奧克蘭、悉尼,逗留了一段時間後,乘船到了印度尼西亞。
潘德明拍攝的紐約時代廣場潘德明拍攝的紐約時代廣場

棄日返國

直接北上

潘德明最初的計畫是訪印尼後去日本,從日本返國。但“日人侵占我東北三省……殺我同胞,亡我中華,變本加厲。所以我改變計畫,直接北上……我這次櫛風沐雨、披星戴月,週遊世界各地,考察各國實情,主要為我今後實現科學救國的理想打下根基。我回國後,決計到青藏高原考察……”
潘蘅生連環畫作品中的父親潘蘅生連環畫作品中的父親
其時日本軍國主義氣焰囂張,他決定不臨日本國土,以示抗議。潘德明改變線路,渡海經新加坡來到馬來亞,穿過其中部山高林密、人跡罕至的地帶,到達泰國,由泰國入緬甸至雲南,1937年7月6日返回上海。

轉捐抗日

至此,潘德明經過7個冬春,歷盡千辛萬苦,行程數萬里,遊歷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不久,日軍敵機飛臨上海領空。國難當頭,原打算勘察青藏高原的計畫無法實現,潘德明於是把世界各地華僑捐助他的10萬美元考察費用全部捐獻給了抗日事業。

歷經磨難

潘德明的環球之旅,受到了各國人民、政要、名人的歡迎,受到了世界華僑的支持。但也未免遭遇過困境與險境。
《潘德明在印度》(油畫)潘蘅生《潘德明在印度》(油畫)潘蘅生
1931年4月,潘德明從印度西行穿越沙漠,路遇強盜,經央求才留下了《名人留墨集》和羅盤。
1935年,在澳洲一個荒僻的山坳處,旅行家成了土著人的俘虜,他被綁樹上,長矛對胸。大難臨頭時,他急中生智用新學的毛利語說明自己的身份。長老懂得毛利語,頃刻間敵人變為朋友,俘虜成了上賓。主人請他喝蜂蜜酒,吃蠐螬羹和烤蜥蜴,蠐螬是一種毛毛蟲,蜥蜴就是四腳蛇。不能辜負主人的盛情,礙於禮數,只得囫圇吞下。第二天長老派了手持長矛、弓箭的武士,護送他通過隘口,免得受其他部落的打劫。

巨大收穫

7年的環球之行,其艱難困苦的程度是可以想像的。但另一方面,潘德明也得到了週遊世界的巨大收穫:他飽覽了沿途各國的奇情勝景,領略到不同民族異彩紛呈的歷史文化,受到了各國人民、尤其是海外華僑的熱烈歡迎,並且還獲得了許多國家名人政要的禮遇。這些名人政要有印度聖雄甘地、詩人泰戈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土耳其之父凱末爾、瑞典大探險家斯文赫定、新加坡巨商胡文虎,還有英國首相、希臘首相、法國總統、瑞士總統、挪威國王、保加利亞國王、澳大利亞總理等人。
潘德明在紐約帝國大廈樓頂留影潘德明在紐約帝國大廈樓頂留影
潘德明在週遊世界中,還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料。除了留有所到之處加蓋的571枚郵戳、近1200個團體和個人用世界幾十種文字書寫的簽名和題詞、20多個國家元首手跡的三本《名人留墨集》,以及家信和照片,大部分苦心採集的標本、異國特產、服飾和資料,他都暫存在了美國紐約華僑總會和曼谷中華商會的友人處。

意義深遠

人類歷史上,首次完成環繞地球一周的,當推16世紀的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但用雙腳和腳踏車完成這一壯舉的世界第一人,則是中國的潘德明。他在世界上開闢了徒步環球旅行、探險的先河。為了紀念這位英雄,中國腳踏車旅遊者協會的最高獎項就稱為“潘德明騎游獎”。近些年來,受潘德明精神感召,我國出現了許多徒步行走,挑戰自我的勇敢者。

往事塵封

手藝養家

1937年7月6日,在環遊地球7年之後,潘德明返回上海。此後,潘德明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公開的媒體上,再也沒有任何關於他的訊息。直到1979年,一位叫季一德的體育編輯,在一堆即將銷毀的廢紙堆里發現了潘德明當年的出國護照,這段塵封的往事,才再度進入人們視野。而此時,潘德明去世已經三年。環遊地球後潘德明是怎樣的境況?
一本以潘德明為題材的書一本以潘德明為題材的書
1937年7月6日,潘德明回到上海。結婚後,曾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短暫工作。1949年後,潘德明長期處於失業狀態,後曾在昆明益興汽車材料行工作。由於父親曾經是小有名氣的裁縫,潘德明便子承父業,靠熨燙衣服生活。另外,潘德明還有一門繪畫的手藝,因此,他也兼畫宮燈養家餬口。1976年10月18日,潘德明聽到“四人幫”倒台的訊息,大喜過望,因多喝了幾杯酒突發心肌梗塞而辭世,終年68歲。

形同傳說

從小耳濡目染,潘德明的幾個兒子,也都擅長繪畫。二子潘荷生,三子潘蘅生,四子潘芹生,也很喜歡繪畫。三子潘蘅生和孫子潘溯是著名畫家。潘德明的孫子潘溯說:“那時候,爺爺沒有工作,有時候人家找他畫畫,給幾個錢,他就把活兒接下來。二伯伯見了,就給爺爺幫忙,後來其他的兄弟也跟著幫忙,幫來幫去就學會了。”在忙忙碌碌地繪畫中,潘家兄弟像聽傳說一樣聽著父親的故事,不過,他們簡直無法把那個年輕勇敢的探險家與眼前艱難討生活的父親聯繫起來。

重見天日

紀錄片裡的記錄

潘德明難道就這樣被遺忘了嗎?顯然不會。網路上有這么一段文字:“為了紀念這位英雄,中國腳踏車旅遊者協會的最高獎項就稱為‘潘德明騎游獎’。”
潘德明在上海的老屋潘德明在上海的老屋
雖然潘德明環遊世界的壯舉發生在近百年前,但是作為騎腳踏車環遊世界的先驅,行業內的人對他應該不陌生。江蘇省體育局腳踏車運動協會副秘書長晏勇,對於潘德明其人其事,知道得頗為詳細:“潘德明是我們腳踏車騎游者的宗師。國人重新了解和認識他,是在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後。那屆運動會上,開賽第一天,射擊選手許海峰在男子自選手槍慢射比賽中勇奪冠軍,實現了中國在奧運會歷史上零的突破。洛杉磯奧運會後,攝製了一部反映華夏兒女百年奧運夢想和追求的紀錄片《零的突破》,在全國公映。片中,比較詳細地講到了潘德明的事跡。”
電影紀錄片《零的突破》,由中央新聞電影紀錄片廠拍攝。在這部58分鐘的紀錄片中,潘德明的鏡頭長達3分20秒。片中將他的環球旅行稱為“中外體育史上罕見的一大壯舉”。紀錄片中的鏡頭,引發了自行王國對腳踏車運動的重新認識。晏勇說,這些年來,有感於潘德明的事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到腳踏車運動中了。

廢紙堆里的歷史

從1976年潘德明去世,到1984年他被人們重新認識。這期間,許多有心人出了很多力。比如,體育編輯季一德。1979年3月,在上海少兒出版社工作的季一德,在上海召開的一次體育工作會議上,偶然得到了潘德明隻身環遊世界的線索。出於職業敏感,季一德立即進行了一次“跟蹤追擊”的馬拉松式採訪,去尋覓20世紀30年代環球旅行家的珍貴史料。
潘衡生連環畫作品中的父親潘衡生連環畫作品中的父親
經過多次奔波與反覆查詢,季一德終於在上海永嘉路派出所清理“文革”積案的即將銷毀的廢紙堆里,發現了潘德明的出國護照、簽證、船票、書信及名人題詞等,張學良將軍在巴黎治病時接見他所題的“壯遊”就在其中。除此以外,還有潘德明環遊過程中始終隨身攜帶的一本4公斤重的《名人留墨集》,記有1200個團體和印度甘地、尼赫魯、泰戈爾等當時大名鼎鼎的世界名人的題詞和簽名,以及571枚各國郵戳、印章等。

弘揚壯舉

報告文學

至此,一段被湮沒的壯舉終於得以重新面世。1979年7月,季一德將發掘整理的史料編寫成章回體報告文學《異域萬里行——潘德明隻身環遊世界聞見記》,在《中國體育報》連載21回,終於使這一塵封了近半個世紀的壯舉重見天日,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後來,季一德的這篇文章,又發行了單行本,成了許多腳踏車運動愛好者的“寶典”。
連環畫《潘德明週遊世界》上下集 潘蘅生繪連環畫《潘德明週遊世界》上下集 潘蘅生繪

史料展覽

潘德明突然去世後,家裡人一直在找機會讓他的故事重現。20世紀80年代,潘德明的二兒子潘荷生,在徐匯區的房產部門工作,他和幾個兄弟一起,搞了一個小規模的《潘德明史料展》。那個時候,史料展覽還算是新事物,潘荷生請單位的同事來幫忙,泥水匠、鉛皮匠、油漆匠、木匠,搭架子、做展板、做雕塑,很快就搞好了。展覽效果很好,很多人看了很驚訝:“沒想到當時的中國青年就這么了不起。”

“週遊”藝術

潘德明的三子潘蘅生,是著名畫家。曾在北大荒插隊,因為有繪畫的特長,他被調到黑龍江省文化廳《劇作家》雜誌社做美術編輯。潘蘅生一直希望將父親的故事畫成連環畫出版,終於夢想成真,出版了上下集的大型連環畫《潘德明徒步·騎腳踏車週遊世界》。2008年,在潘德明誕辰100周年之際,該書得以重版。在自序中,潘蘅生提到,這本連環畫,前後耗時三年,其中十幅畫稿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後來,潘蘅生又開始了“週遊世界”系列油畫創作。
連環畫《週遊世界》封面 潘蘅生繪連環畫《週遊世界》封面 潘蘅生繪
潘家的第三代,從事繪畫的也不少,在他們的繪畫經歷中,創作以祖父為題材的作品,似乎成了專業的必修課。潘德明的孫女潘申申有一幅作品,畫面上,潘德明笑嘻嘻地坐著,兩隻大腳直伸出來,皮鞋底已經被磨得光禿禿。畫中的形象並非潘申申原創,而是當年潘德明行至紐約時,當地記者所拍,名為《走遍世界的大腳》(見上端“百科名片”照片)。

影視重現

據一家文化傳媒公司的透露,有關潘德明環球世界為題材的電影,系列紀錄片等影視組品正在前期籌備中,並將於今年開始製作拍攝,出品公司希望將這一封存已久勵志經歷在當今的社會中得到發揚與傳承,並能通過新媒體渠道影響更多的年輕人。潘德明的孫子潘博正從事於影視行銷策劃與媒體傳播工作,據了解,他也希望能為祖輩的精神能影響更多的中國人。
潘德明的後人都以其為勵志楷模,並多為畫家。大兒子潘薇生,二兒子潘荷生,三兒子潘蘅生(著名畫家),四兒子潘芹生,五兒子潘芸生,女兒潘芝;孫子潘曉峰,潘喆,潘博,潘溯,孫女潘申申;曾孫潘建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