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洛陽城宮城四號建築遺址

漢魏洛陽城宮城四號建築遺址,太極殿始建於曹魏時期,為宮城正殿,位於北魏宮城中部偏西北處,北距河南省孟津縣平樂鎮金村約1公里處,南距宮城正門閶闔門遺址460米,自2012年起,結合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洛陽漢魏故城考古隊啟動了對太極殿遺址為中心的宮城中樞區全面勘察,明確了太極殿及周邊附屬建築的規模形制、布局結構、保存狀況和時代序列,取得了重要成果。

漢魏洛陽城宮城四號建築位於宮城內中部偏西北處,北距河南省孟津縣平樂鎮金村約1公里。遺址所在地為一緩坡台地,台地中心高,四周略低,高差約3米,當地居民俗稱“朝王店”、“太極殿”。
196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隊在對漢魏洛陽城遺址進行全面的勘探中,曾在該範圍內發現大面積的地下夯土遺存,並結合對城址、宮城的認識,提出該處可能為文獻記載的“太極殿”的認識。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二次勘探和試掘。通過工作,了解了該遺址的範圍、保存狀況等信息,並進一步明確了該建築遺址為北魏宮城太極殿的認識。
自2011年7月起,結合國家大遺址保護的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全面的勘探、發掘。
勘探綜合採樣鏟探為基礎,綜合採用物探、高空影像分析等多種技術手段,勘探面積23000餘平方米,較為全面的了解了該區域內的地層堆積狀況、地下遺蹟的分布、地下夯土的結構等信息,取得了重要的收穫。通過勘探,明確了該遺址為一大型夯土台基建築,建築的夯土台基平面為東西寬約100米,南北進深約60米的長方形,東西兩側也有大面積的夯土存在,應為主體建築兩側的附屬建築。勘探同時也發現,該區域內的地下夯土保存較好,但保存較淺,一般埋深20厘米左右,極易被擾動破壞,急需進行有效的保護。
以勘探資料為基礎,對遺址區的東半部進行了大面積的發掘,發掘面積近6500平方米。發掘區域內清理的主體建築夯土台基僅為殿基的東半部,東西殘長約53米,南北殘寬約60米,台基殘高約1.65-2米。結合勘探資料復原,夯土台基東西面寬約為102米,南北進深約為59-64米,面積約6300平方米。台基主要由較為純淨的紅褐色土夯築而成。在夯土台基的南側分別設有東、西兩條南北向的漫道。漫道用紅褐色土夯築而成,兩側邊壁抹墁有白灰牆皮,南北長近10米,東西寬約6米。台基北側的兩條慢道與南側的不同,為東西向,寬約3米,殘長約6米,外側為包磚,包磚外並鋪設鋪磚散水。東側的附屬建築位於夯土台基東側約14米處。勘探表面附屬建築東西面闊約47米,南北進深約24米,目前僅揭露了其西側東西寬約6米的部分。發掘還表面,在發掘區的東北角,尚有一由夯土牆合圍的較為獨立的院落。在主體建築與東側附屬建築、附屬建築與北側的院落之間,均發現有門址以關防內外。
在發掘中,我們注意採用新方法、新技術,加大科技考古和多學科合作。綜合採用包括繪圖、精確測量、三維掃描、3D影像復原等技術手段,對已經揭露出的遺蹟現象做科學、系統的資料收集工作;對發掘出土的大量建築構件,進行詳細的分類和統計,最大限度地收集發掘資料和信息;對發現的有關遺蹟遺物,及時採取現場保護措施。
四號建築遺址與南側的宮城三號建築、二號建築以及宮城南門閶闔門位於同一建築軸線上,也是已知該軸線上的建築規模與體量最大的一座建築,為宮城內的中心建築,即文獻記載中的“太極殿”,其東側的附屬建築應為文獻記載的“太極東堂”。文獻記載,漢魏洛陽城的“太極殿”,其始建年代可上溯至曹魏初年,歷經西晉、北魏的修補、沿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大型宮室,在古代中國都城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中所蘊含的設計思想,所確立的宮室制度,不僅為後代所遵從,更遠播日、韓等古代漢文化圈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