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蘆

漏蘆

漏蘆(學名:Stemmacanthauniflora (L. ) Dittrich),別名:野蘭、鬼油麻,狼頭花。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粗厚。根直伸莖直立,不分枝,灰白色,被棉毛。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全形橢圓形,長葉柄。頭狀花序單生莖頂,花序梗粗壯,裸露或有少數鑽形小葉。總苞半球形,全部苞片頂端有膜質附屬物,淺褐色。全部小花兩性,管狀,花冠紫紅色,長3.1厘米,瘦果3-4棱,楔狀,長4毫米,寬2.5毫米。冠毛褐色,毛剛毛糙毛狀。花果期4-9月。

廣泛分布在中國東北、西北、華中等地區。生於山坡丘陵地、松林下或樺木林下、海拔390-2700米。根及根狀莖入藥,有清熱、解毒、排膿、消腫和通乳的功效。

(概述圖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30-100厘米。根狀莖粗厚。根直伸,直徑1-3厘米。莖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單生,灰白色,被棉毛,基部直徑0.5-1厘米,被褐色殘存的葉柄。
漏蘆漏蘆
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全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倒披針形,長10-24厘米,寬4-9厘米,羽狀深裂或幾全裂,有長葉柄,葉柄長6-20厘米。側裂片5-12對,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或鋸齒稍大而使葉呈現二回羽狀分裂狀態,或邊緣少鋸齒或無鋸齒,中部側裂片稍大,向上或向下的側裂片漸小,最下部的側裂片小耳狀,頂裂片長橢圓形或幾匙形,邊緣有鋸齒。中上部莖葉漸小,與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同形並等樣分裂,無柄或有短柄。全部葉質地柔軟,兩面灰白色,被稠密的或稀疏的蛛絲毛及多細胞糙毛和黃色小腺點。葉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狀棉毛。頭狀花序單生莖頂,花序梗粗壯,裸露或有少數鑽形小葉。
總苞半球形,大直徑3.5-6厘米。總苞片約9層,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外層不包括頂端膜質附屬長三角形,長4毫米,寬2毫米;中層不包括頂端膜質附屬物橢圓形至披針形;內層及最內層不包括頂端附屬物披針形,長約2.5厘米,寬約5毫米。全部苞片頂端有膜質附屬物,附屬物寬卵形或幾圓形,長達1厘米,寬達1.5厘米,淺褐色。全部小花兩性,管狀,花冠紫紅色,長3.1厘米,細管部長1.5厘米,花冠裂片長8毫米。瘦果3-4棱,楔狀,長4毫米,寬2.5毫米,頂端有果緣,果緣邊緣細尖齒,側生著生面。冠毛褐色,多層,不等長,向內層漸長,長達1.8厘米,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冠毛剛毛糙毛狀。花果期4-9月。

地理分布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山西、河南、四川、山東等地。蘇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和日本有分布。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

主治

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癧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

相關配伍

1、腹中蛔蟲:漏蘆為末,以餅 和方寸匕,服之。(《外台秘要》)
2、時泄痢,冷熱不調:以漏蘆一兩,杵為散。每服一錢,以豬肝一兩,入鹽少許,以水同煮熟,空心頓食之。(《聖惠方》)
3、禿頭瘡:五月收漏蘆草,燒灰,豬膏和塗之。(《聖濟總錄》)

用法用量

5-9g。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
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則的厚片。外表皮暗棕色至黑褐色,粗糙,有網狀裂紋。切面黃白色至灰黃色,有放射狀裂隙。氣特異,味微苦。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單一,密生白色軟毛。基生葉有長柄,長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矩圓形,邊緣有齒,兩面均被軟毛;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或近無柄。頭狀花序單生於莖頂;總苞寬鐘形,總苞片多層,有乾膜質附片;筒狀花淡紅紫色,先端5裂,裂片線形。瘦果倒圓錐形,具4棱;冠毛粗羽毛狀。花期5~7月,果期6~8月。生於向陽山坡、路旁。

產地

主產於河北、遼寧、山西等地。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漏蘆,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故東垣以為手、足陽明藥,而古方治癰疽發背,以漏蘆湯為首稱也。龐安常《傷寒論》治癰疽及預解時行痘疹熱,用漏蘆葉,雲無則以山梔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熱,蓋不知其能入陽明之故也。”
2.《本經》:“皮膚熱毒,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久服輕身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年。”
3.《本經逢原》:“漏蘆,《本經》治熱毒惡瘡,下乳汁,以其能利竅也,為消毒排膿殺蟲要藥。蓋鹹能軟堅,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瀉,使邪從下而出也。”
4.《本草求真》:“漏蘆,遺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熱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蘆寓有收澀之功也。”
5.《本草正義》:“漏蘆,滑利泄熱,與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過之。苟非實熱,不可輕用。不獨耗陰,尤損正氣。《日華》謂通小腸,治泄精溺血,腸風乳癰,排膿止痛,通經脈,皆惟實熱之症,可以暫用。”
6.《別錄》:“止遺溺,熱氣瘡癢如麻豆,可作浴湯。”
7.《藥性論》:“治身上熱毒風生惡瘡,皮肌瘙癢癮疹。”
8.《本草拾遺》:“殺蟲,洗瘡疥用之。”
9.《日華子本草》:“治小兒壯熱,通小腸,(治)泄精,尿血,風赤眼,乳癰,發背,瘰癧,腸風,排膿,補血,治撲損,續筋骨,敷金瘡,止血長肉,通經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