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安村

漂安村

漂安村地處貴州省黎平縣德順鄉南部鄉政府在地3公里,東、北部德順村接壤抵地青村,西靠中潮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漂安村
  • 地理位置:貴州省黎平縣德順鄉南部
  • 人口:1512人
  • 耕地面積:1017.25畝
村莊概況,經濟發展,設施建設,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

村莊概況

轄6個自然寨,9個村民小組,共338戶,1512人,以吳、王、李、石、粟姓居多,侗、漢民族雜居。總面積18.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17.25畝(其中:稻田面積975.96畝,旱地41.29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馬鈴薯、紅薯為主;油類作物有油菜、大豆、花生,經濟作物有棉花、茶葉。主要資源有松、杉和其它雜木。特產主要有竹筍、醃魚。該村新農村建設取得較大變化。徹底改變了過去貧窮、落後面貌,成為全鄉優質稻普及示範村、農業生產示範點。2008年該村獲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評二等獎、計生工作二等獎,被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被州委評為“州級五好黨支部”、2010年獲全鄉村級綜合二等獎、計生一等獎。村主任王文超2002年至2007年被鄉黨委、政府評為先進個人,2009年被鄉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2006年被縣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被縣人大常委會評為優秀人大代表。

經濟發展

依託本地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開闢增收致富路子,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壯大村集體經濟,解決有錢辦事問題,漂安村兩委班子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利用國家政策,組織實施20畝退耕還林,每年壯大村級集體經濟4380元;2008年在王主任等村幹部的積極努力下,爭取村電站重新發包,電站承包每年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28709元。民眾富不富,就看村幹部。2008年,王文超同志利用荒山率先種植茶葉50餘畝,帶動全村種植茶葉達100餘畝20多戶,已經獲得一定收益;同時,他年養殖母豬1頭,肉豬4頭,帶動8戶農戶養豬,5戶農戶養母豬;他年放鬆脂600棵,僅1項年增加收入20000多元,同時帶領村上8人放鬆脂,增加收入;在村幹部的帶動號召下,黨員吳國坤等在村里開辦寶石加工廠2個,解決當地剩餘勞動力20餘人就業,年為村民創收近20萬元;黨員粟凱旋在廣西三江縣辦寶石加工廠,解決當地就業人口35人,還幫助家鄉兄弟寶石加工廠提高信息、負責產品銷路。在他和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努力下,該村採取第一年免收承包費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在村境內辦3個木材加工廠、1個磚廠、1個炭廠,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30餘人,年為村民增加收入40萬元。漂安村民多年來自發種植經果林達200餘畝,全村戶戶種植優質稻。開展適用技術和專業技能的培訓,組織黨員幹部及民眾參加茶葉和優質稻栽培管理培訓班;全村掌握1—2門技術和技能的農戶達85%以上,全村採茶婦女達200餘人,大部分背上手機。
茶葉茶葉

設施建設

以整村推進為契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漂安村被列為縣整村推進項目村,該村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要求,重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產業的發展。一是回響新農村建設的號召,紮實抓好整村推進項目。在王文超主任的帶領下,村兩委班子探索新路子,加強領導,成立了整村推進寨管會,以小組組長、村民代表3—10人為寨管員,具體抓好本寨本組的整村推進項目。在黨員幹部的帶領下,廣大民眾積極投工投勞,組織民眾修整街面路基,自備沙石,做好街巷水泥硬化,完成了6個組的街道硬化、2個組的涵洞建設。二是制定了村寨衛生公約,村寨衛生得到較大改善,整髒治亂工作取得成效。三是黨員幹部帶頭,號召民眾投工投勞,2008年完成了5口消防池建設,此項工作由於黨員帶頭捐資投勞發揮表率作用,使建設走在全鄉乃至全縣前列。四是加強通訊、網路建設,開通了程控電話和閉路電視,行動網路已暢通各自然寨。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五是2009年實施完成漂安村人畜飲水工程。六是2011年在村兩委班子領導的倡議下,根據誰受益誰投資投勞原則,積極號召民眾集資10萬餘元(其中村民付清武個人出資4.6萬元,其公司捐資10000元,孟文清捐水泥25噸,黨員孟慶東捐水泥5噸),民眾投工投勞2000餘日,解決了洪家屯橋樑存在多年沒有護欄的安全隱患問題,大大改善了350餘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七是2010年,在王主任和村支書的積極努力下,主動爭取省黨建扶貧隊的幫扶,爭取漂安寨大橋建設立項,已組織完成民眾集資,該橋建成後,將解決700餘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和100餘學生上學過橋安全問題。
村道村道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4畝,人均耕地1.1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252.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9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5畝,其中草地60畝;荒山荒地135畝,其他面積6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2戶通自來水,有5戶飲用井水,有2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9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4戶(分別占總數的95%和70%)。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戶;建有小水窖4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戶。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有2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27%;畜牧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4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7頭,肉牛20頭,肉羊70頭);林業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27%;工資性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13%。農民人均純收入159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人,在省內務工4人,到省外務工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24%。該村發展泡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20戶,鄉村人口77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41人。其中農業人口77人,勞動力52人。該村有彝族77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5人,享受低保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新村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東鎮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5公里,距離中學16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 人,其中小學生9人,中學生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2.2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13.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4人,黨員中男黨員3 人,女黨員1人,有團員1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