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資源

漁業資源(fishery resources)是指天然水域中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魚、甲殼類、貝、藻和海獸類等經濟動植物的總體。漁業生產的自然源泉和基礎。又稱水產資源。按水域分內陸水域漁業資源和海洋漁業資源兩大類。其中魚類資源占主要地位,約有2萬多種,估計可捕量0.7~1.15億噸。海洋漁業資源(不包括南極磷蝦)蘊藏量估計達10~20億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漁業資源
  • 外文名:fishery resources
  • 定義:有開發價值經濟動植物的總體
  • 舉例:魚、甲殼類、貝、藻和海獸類等
資源調查,資源開發,資源管理,資源增殖,

資源調查

對水域中經濟動植物個體或群體的繁殖、生長、死亡、洄游、分布、數量、棲息環境、開發利用的前景和手段等進行調查,是發展漁業和對漁業資源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分為管理性調查和開發性調查兩類。前者針對已開發的漁場進行,旨在合理利用水產資源以取得最大的合理的持續產量。後者是針對未開發的水域進行的,旨在探明新的捕撈對象和相應的開發手段。調查後應提供的資料包括:①特定水域範圍內的可捕魚類和其他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種群組成;②種群在水域分布的時間和位置;③可供捕撈種群的數量或已開發程度;④進行開發的適宜技術和手段;⑤必要的投產方式以及合理髮展生產的建議;⑥恢復和合理利用已過度開發資源的意見等。漁業資源調查的質量有賴於大量的海洋調查資料,以提供有關世界各大洋環流和生物分布的範圍,如大陸架公海的魚類密集分布區往往和不同海流的交匯區、涌升流域表層的輻合區密切相關;近海、河口區域的魚類同樣和交匯區、河川徑流有關等。因此,對海洋學、水文學資料的分析是漁業資源調查的一個重要方面。
漁業資源漁業資源

資源開發

已開發利用的漁業資源中,70%直接供應人們食用,如鮮品、凍品、罐藏以及鹽漬、乾制等加工品;30%加工成飼料魚粉、工業魚油、藥用魚肝油等綜合利用產品。
在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上可分為:①利用枯竭。即在相當長時期內資源量難以恢復到正常水平。②過度利用。即資源已衰退,但只要採取保護措施,尚能恢復。③充分利用。即能適應資源自然更新能力,保持最適持續產量。④未充分利用。即資源利用尚有潛力。中國東南瀕臨大海,海域遼闊,海岸線長,內陸水域網路縱橫,漁業資源豐富,品種繁多,已知海、淡水魚3000多種,常見經濟種類有150多種。

資源管理

為維護漁業資源的再生產能力和取得最適持續漁獲量而採取的各項措施和方法。維持再生產能力是指維持經濟水生生物基本的生態過程、生命維持系統和遺傳的多樣性,其目的是為保證人類對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的最大限度的持續利用,使天然水域能為人類長久地提供大量的經濟水產品。
漁業資源的管理措施大致有6項: ①規定禁漁區禁漁期。根據漁獲對象的各個生活階段及產卵場、越冬場和幼魚發育的具體情況,規定禁漁區或禁漁期或保護區,目的是為了保護親魚的正常繁殖和稚魚、幼魚的索餌生長,保護魚類順利越冬。②規定禁用漁具和漁法。凡嚴重損害魚卵、幼魚或會引起漁獲群體大量死亡的漁具漁法,都會破壞漁業資源,因此必須有計畫有步驟地禁止使用或淘汰。③限制網目尺寸。漁具的網目過大過小都不利於漁業生產和漁業資源的保護。使用網目適當的漁具時,漁獲物中成魚的比例高、雜魚少、漁獲物損失也小,經濟效益隨之提高。因此,要根據各種魚體形狀和大小確定合適的網目尺寸。④控制漁獲物最小體長。是控制被捕撈群體再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規定捕撈長度的目的在於保護將達性成熟的個體,保障生殖群體有必要的補充量,保障被捕撈群體逐年提高和穩定產量。⑤限制捕撈力量。包括限制許可船數、噸位、馬力、漁具數量和捕撈力量等,常用漁場滯在天數、作業天數、拖網次數和時間等指標來衡量。⑥限制漁獲量。國際漁業條約往往以最大持續產量為標準規定允許漁獲量,然後對有關國家進行配額。這種措施可直接控制捕撈死亡量,是資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資源增殖

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增加水域生物種群的數量或移入新的種群,以提高水產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的措施。廣義的也包括某些間接增加水域種群資源量的措施。常用的漁業資源增殖的方法有:①人工放流。即將一定規格和數量的用人工繁殖培育的苗種,選擇在環境條件適宜、敵害少和餌料豐富的水域放流,以補充和增加水域的自然資源量。②移植馴化。即將新的水產資源生物種群移入一定水域,使其適應新的環境自然定居繁殖,形成新的有捕撈價值的種群。③改善水域環境。包括為魚類產卵提供條件,興建過魚設施,以維持洄游性魚類的洄游通路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