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鼠器

滑鼠器

滑鼠器即“滑鼠”,因形似老鼠而得名,標準稱呼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全稱:橡膠球傳動之光柵輪帶發光二極體及光敏三極體之晶元脈衝信號轉換器,於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恩格爾伯特)發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滑鼠
  • 外文名:Mouse
  • 發明人:Douglas Engelbart
  • 發明時間:1964年
  • 接口類型:USB和針型
  • 種類: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
  • 連線方式:有線或無線
滑鼠的接口類型,滑鼠的工作原理,種類介紹,有線無線滑鼠,光機滑鼠,光學滑鼠,機械滑鼠,光電滑鼠,雷射滑鼠,軌跡球滑鼠,滑鼠發展,滑鼠選購,1、質量,2、按需選擇,3、有線接口,4、無線接口,5、手感,6、功能,滑鼠的歷程,滑鼠的誕生,滑鼠的使用,滑鼠的維護,滑鼠的清洗,

滑鼠的接口類型

滑鼠按接口類型可分為串列滑鼠、PS/2滑鼠、匯流排滑鼠、USB滑鼠(多為光電滑鼠)四種。串列滑鼠是通過串列口與計算機相連,有9針接口和25針接口兩種;PS/2滑鼠通過一個六針微型DIN接口與計算機相連,它與鍵盤的接口非常相似,使用時注意區分。匯流排滑鼠的接口在匯流排接口卡上,USB滑鼠通過插入計算機的USB接口上。

滑鼠的工作原理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衝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螢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衝信號,再通過程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螢幕上的滑鼠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1:移動滑鼠帶動滾球。
2:X方向和Y方轉桿傳遞滑鼠移動。
3:光學刻度盤。
4:電晶體發射紅外線可穿過刻度盤的小孔。
5:光學感測器接收紅外線並轉換為平面移動速度。

種類介紹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衝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螢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衝信號,再通過程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螢幕上的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另外,滑鼠還可按外形分為兩鍵滑鼠、三鍵滑鼠、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兩鍵滑鼠和三鍵滑鼠的左右按鍵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況下,我們用不著三鍵滑鼠的中間按鍵,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軟體時(如AutoCAD等),這個鍵也會起一些作用;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轉動滑鼠中間的小圓球,或在感應板上移動手指,游標就會向相應方向移動,當游標到達預定位置時,按一下滑鼠或感應板,就可執行相應功能。
無線滑鼠和3D滑鼠:新出現無線滑鼠和3D振動滑鼠都是比較新穎的滑鼠。無線滑鼠器是為了適應大螢幕顯示器而生產的。所謂“無線”,即沒有電線連線,而是採用二節七號電池無線搖控,滑鼠器有自動休眠功能,電池可用上一年,接收範圍在1.8米以內。3D振動滑鼠是一種新型的滑鼠器,它不僅可以當作普通的滑鼠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具有全方位立體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移動方向,而且可以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動方向。
2、外形和普通滑鼠不同。一般由一個扇形的底座和一個能夠活動的控制器構成。
3、具有振動功能,即觸覺回饋功能。玩某些遊戲時,當你被敵人擊中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滑鼠也振動了。
4、 是真正的三鍵式滑鼠。無論DOS或Windows環境下,滑鼠的中間鍵和右鍵都大派用場。

有線無線滑鼠

在光電滑鼠原由的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RF無線傳輸實現無線,同時內部是充電電池。作為有線滑鼠使用來自3R數據伸縮線,可長可短,便於攜帶。

光機滑鼠

是在純機械式滑鼠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引入光學技術來提高滑鼠的定位精度。與純機械式滑鼠一樣,光機滑鼠同樣擁有一個膠質的小滾球,並連線著X、Y轉軸,所不同的是光機滑鼠不再有圓形的解碼輪,代之的是兩個帶有柵縫的光柵碼盤,並且增加了發光二極體和感光晶片。當滑鼠在桌面上移動時,滾球會帶動X、Y轉軸的兩隻光柵碼盤轉動,而X、Y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便會照射在光柵碼盤上,由於光柵碼盤存在柵縫,在恰當時機二極體發射出的光便可透過柵縫直接照射在兩顆感光晶片組成的檢測頭上。如果接收到光信號,感光晶片便會產生“1”信號,若無接收到光信號,則將之定為信號“0”。接下來,這些信號被送入專門的控制晶片內運算生成對應的坐標偏移量,確定游標在螢幕上的位置。

光學滑鼠

它的底部沒有滾輪,也不需要藉助反射板來實現定位,其核心部件是發光二極體、微型攝像頭、光學引擎和控制晶片。工作時發光二極體發射光線照亮滑鼠底部的表面,同時微型攝像頭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不斷進行圖像拍攝。滑鼠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圖像傳送給光學引擎進行數位化處理,最後再由光學引擎中的定位DSP晶片對所產生的圖像數字矩陣進行分析。由於相鄰的兩幅圖像總會存在相同的特徵,通過對比這些特徵點的位置變化信息,便可以判斷出滑鼠的移動方向與距離,這個分析結果最終被轉換為坐標偏移量實現游標的定位。

機械滑鼠

底部沒有相互垂直的片狀圓輪,而是改用一個可四向滾動的膠質小球。這個小球在滾動時會帶動一對轉軸轉動(分別為X轉軸、Y轉軸),在轉軸的末端都有一個圓形的解碼輪,解碼輪上附有金屬導電片與電刷直接接觸。當轉軸轉動時,這些金屬導電片與電刷就會依次接觸,出現“接通”或“斷開”兩種形態,前者對應二進制數“1”、後者對應二進制數“0”。接下來,這些二進制信號被送交滑鼠內部的專用晶片作解析處理並產生對應的坐標變化信號。只要滑鼠在平面上移動,小球就會帶動轉軸轉動,進而使解碼輪的通斷情況發生變化,產生一組組不同的坐標偏移量,反應到螢幕上,就是游標可隨著滑鼠的移動而移動。
機械式滑鼠價格便宜,維修方便,所以用這種滑鼠的人最多。把這種滑鼠拆開,可以見到其中有一個橡膠球,緊貼著橡膠球的有兩個互相垂直的傳動軸,軸上有一個光柵輪,光柵輪的兩邊對應著有發光二極體和光敏三極體。當滑鼠移動時,橡膠球帶動兩個傳動軸旋轉,而這時光柵輪也在旋轉,光敏三極體在接收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時被光柵輪間斷地阻擋,從而產生脈衝信號,通過滑鼠內部的晶片處理之後被CPU接受。信號的數量和頻率對應著螢幕上的距離和速度。

光電滑鼠

與光機滑鼠發展的同一時代,出現一種完全沒有機械結構的數位化光電滑鼠。設計這種光電滑鼠的初衷是將滑鼠的精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使之可充分滿足專業套用的需求。這種光電滑鼠沒有傳統的滾球、轉軸等設計,其主要部件為兩個發光二極體、感光晶片、控制晶片和一個帶有格線的反射板(相當於專用途的滑鼠墊)。工作時光電滑鼠必須在反射板上移動,X發光二極體和Y發光二極體會分別發射出光線照射在反射板上,接著光線會被反射板反射回去,經過鏡頭組件傳遞後照射在感光晶片上。感光晶片將光信號轉變為對應的數位訊號後將之送到定位晶片中專門處理,進而產生X-Y坐標偏移數據。
此種光電滑鼠在精度指標上的確有所進步,但它在後來的套用中暴露出大量的缺陷。首先,光電滑鼠必須依賴反射板,它的位置數據完全依據反射板中的格線信息來生成,倘若反射板有些弄髒或者磨損,光電滑鼠便無法判斷游標的位置所在。倘若反射板不慎被嚴重損壞或遺失,那么整個滑鼠便就此報廢;其次,光電滑鼠使用非常不人性化,它的移動方向必須與反射板上的格線紋理相垂直,用戶不可能快速地將游標直接從螢幕的左上角移動到右下角;第三,光電滑鼠的造價頗為高昂,數百元的價格來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只願意為滑鼠付出20元左右資金,光電滑鼠的高價位顯得不近情理。由於存在大量的弊端,這種光電滑鼠並未得到流行,充其量也只是在少數專業作圖場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套用,但隨著光機滑鼠的全面流行,這種光電滑鼠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光電滑鼠沒有機械裝置,內部只有兩對互相垂直的光電檢測器,光敏三極體通過接收發光二極體照射到光電板反射的光進行工作,光電板上印有許許多多黑白相間的小格子,光照到黑色的格子上,由於光被黑色吸收,所以光敏三極體接收不到反射光;相反,若照到白色的格子上,光敏三極體可以收到反射光,如此往復,形成脈衝信號。需要注意的是光電滑鼠相對於光電板的位置應定要正,稍微有一點偏斜就會造成滑鼠器不能正常工作。

雷射滑鼠

雷射滑鼠原理跟光電滑鼠差不多,只是把發光二極體換成了雷射二極體來照射滑鼠所移動的表面,雷射光線具有一致的特性,當光線從表面反射時可產生高反差圖形,在感測器上出現的圖形會顯示物體表面上的細節,即使是光滑表面;反之,若以不一致的LED作為光源,則這類表面看起來會完全一樣。難怪羅技推出MX1000號稱MX雷射引擎的精確度要比傳統光學滑鼠平均高20倍。
雷射滑鼠的優勢主要是表面分析能力上的提升,藉助雷射引擎的高解析能力,能夠非常有效的避免感測器接受到錯誤或者是模糊不清的位移數據,更為準確的移動表面數據回饋將會非常有利於滑鼠的定位,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很多光電滑鼠無法使用的表面進行操作啦。

軌跡球滑鼠

軌跡球滑鼠從外觀上看就像是翻轉過來的機械滑鼠,用手撥動軌跡球來控制游標的移動。有時在筆記本電腦上可以看到這種滑鼠,它夾在筆記本的一側,用起來十分貼手。

滑鼠發展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1981年,第一隻商業化滑鼠誕生,仍舊是機械滑鼠,出現滾球滑鼠;
1983年,羅技發明了第一隻光學機械式滑鼠,成為日後的行業標準;
8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代光電滑鼠,它需要特殊的有柵格的滑鼠墊,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範圍;
1999年,微軟公司與安捷倫公司合作發布了IntelliEye光學引擎,以及第一隻光學滑鼠。
1968年12月9日,全世界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他製作的滑鼠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計算機處理,螢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自此,滑鼠和PC就結下了那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不解之緣。
自從有了計算機,鍵盤就一直陪伴著它,也一直扮演著主要輸入設備的角色。用鍵盤打字確實不錯,但用來移動游標時,就顯示出其局限性了。於是,就職於美國航空航天局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的恩格爾伯特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是否可以用“點控”的方法代替敲擊鍵盤呢?
經過多年努力,在1982年,恩格爾伯特的想法總算變為現實:一種名為“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的產品問世了。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控制螢幕上游標的移動,二是代替回車鍵。不過,它的名字太長,實在不便稱呼。
一天,在恩格爾伯特工作的實驗室中,一個“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從電腦桌上掉下來,由於有連線與主機相連,它就懸在半空,從側面看恰似一隻拖著長尾巴的老鼠,此景觸發了恩格爾伯特的靈感,於是,“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便有了“Mouse”(老鼠)這個名稱。當“Mouse”這種計算機輸入設備在我國使用後,人們將它譯為“滑鼠”,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這種設備的外觀和功用。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史丹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喔),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螢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套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滑鼠選購

1、質量

這是選擇滑鼠最重要的一點,無論它的功能有多強大、外形多漂亮,如果質量不好那么一切都不用考慮了。一般名牌大廠的產品質量都比較好,但要注意也有假冒產品。識別假冒產品的方法很多,主要可以從外包裝、滑鼠的做工、序列號、內部電路板、晶片,甚至是一顆螺釘、按鍵的聲音來分辨。

2、按需選擇

如果只是一般的家用,做一些文字處理什麼的,那么選擇機械滑鼠或是半光電滑鼠就再合適不過了;如果你是個網蟲,沒日沒夜的泡在網上,那么就買一隻網鼠吧,它會令你在網上衝浪的時候感到非常方便;如果你經常用一些專門的設計軟體,那么建議你買一隻光電滑鼠。

3、有線接口

上面說過滑鼠一般有三種接口,分別是RS232串口、PS/2口和USB口。USB接口是今後發展的方向,但價格有些貴,如果您對價格不在乎的話,可以考慮這種滑鼠;同一種滑鼠一般都有串口和PS/2兩種接口,價格也基本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您買PS/2的滑鼠,因為一般主機板上都留有PS/2滑鼠的接口位置,省了一個串口還可為今後升級作準備。

4、無線接口

主要為紅外線 、藍牙 (Bluetooth)滑鼠 ,現無線套裝比較多,但價格高,如為了方便快捷可以考慮購買。

5、手感

在選購滑鼠中應選適合自己的手形,這樣的滑鼠手感比較好,握上去很貼切。
鍵盤和滑鼠是計算機中最基本的輸入、控制裝置,是日常使用最頻繁的兩樣東西,所以在選購時一定要仔細甄選。

6、功能

標準滑鼠:一般標準3/ 5鍵滾輪滑鼠
辦公滑鼠:標軟、硬體上增加Office/ Web相關功能或是快速鍵的滑鼠
簡報滑鼠:為增強簡報功能開發的特殊用途滑鼠
遊戲滑鼠:專位遊戲玩家設計,能承受較強烈操作,解析度範圍較大,特殊遊戲需求軟硬體設計

滑鼠的歷程

滑鼠被發明之後,首先於1973年被Xerox公司套用到經過改進的Alto電腦系統中,但是遺憾的是,當時這些系統都是實驗用的,完全被用於研究工作,並沒有向大眾推廣,所以滑鼠一直都默默無聞。1979年,Apple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被邀請觀看Alto以及執行在該系統上的軟體。Steve Jobs被自己所看到的電腦技術所震撼,他意識到這些技術代表了電腦未來的發展潮流。這些技術就包括使用滑鼠作為指點輸入設備和作業系統使用的GUI(Graphics User 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Apple公司立即將這些功能加入自己的系統中,準備開發新型的家用電腦,並且高薪挖到了十幾位Xerox公司的技術人員。 1981年,Xerox公司推出了使用滑鼠,並套用GUI作業系統的Star 8010電腦,這是大眾首次了解滑鼠,可惜由於這種電腦價格過於昂貴,銷量很小。儘管如此,滑鼠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並開始為人們所掌握。1983年,Apple公司正式推出LISA電腦,這是Apple公司自己的第一台使用滑鼠的電腦,進一步把滑鼠介紹給了廣大用戶,讓用戶認識到了滑鼠的作用。1984年,LISA的升級產品--Macintosh問世,這是Apple公司的一個里程碑,也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Apple公司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也讓滑鼠走進了前家萬戶。之後,由於OS/2,Windows系統的廣泛使用更進一步推廣了滑鼠和GUI的套用,使得滑鼠逐漸流行起來,並最終成為了電腦的標準配置,從此,每台電腦旁邊都有了一個忠實的伴侶,那就是“Mouse”——滑鼠。

滑鼠的誕生

滑鼠(Mouse),又譯滑鼠,是一種很常用的電子計算機輸入設備,它可以對當前螢幕上的游標進行定位。並通過按鍵和滾輪裝置對游標所經過位置的螢幕元素進行操作。滑鼠的鼻祖於1968年出現。美國科學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lebart)在加利福尼亞製作了第一隻滑鼠。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1968年12月9日,世界上的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博士)。這隻滑鼠的設計目的,是為了用滑鼠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從而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這隻滑鼠的外形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其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繼而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並將信號傳至電子計算機主機。這隻滑鼠被一度稱為"X-Y軸位置指示器",是歷史上最早發明的滑鼠。史丹福大學博士發明的第一隻滑鼠大約1964年就在實驗室誕生了,這張工作原理草圖上面的內容依次是:工作原理圖,史丹福大學校方四張圖,兩張彩色的正面和背面圖,以及一張1968年第一台“電腦+滑鼠”方式的操作示範,以及博士當年和現今的照片。

滑鼠的使用

滑鼠是一種通過手動控制游標位置的設備。現今系統普遍使用的是二鍵或三鍵的滑鼠。
滑鼠通過滑鼠線與主機設備後面板的接口相連,將滑鼠線末端的插頭垂直插入設備後面板中的接口。
操作滑鼠可以做如下事情:如確定游標位置、從選單欄中選取所要運行的選單項、在不同的目錄間移動複製檔案並加快檔案移動的速度。
先定義滑鼠的按鍵,例如選擇物體或放棄,這些功能依靠使用的軟體實現。
使用滑鼠進行操作時應小心謹慎,不正確的使用方法將損壞滑鼠,使用滑鼠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在衣物、報紙、地毯、糙木等光潔度不高的表面使用滑鼠。
2.禁止磕碰滑鼠。
3.滑鼠不宜放在盒中被移動。
4.禁止在高溫強光下使用滑鼠。
5.禁止將滑鼠放入液體中。

滑鼠的維護

平整、光滑、整潔的工作表面最適合滑鼠操作,以下所述的工作面可支持滑鼠的操作:
1.光滑的木板表面
2.玻璃表面
3.搪瓷表面
4.塑膠製品表面
5.紙面(報紙除外)
6.金屬製品表面
7.檢查桌面的水滴或其他污染物。
8.檢查桌面的灰塵。
9.如果你使用紙墊板,檢查它的表面或移走它
10.電腦桌前不得有與滑鼠和電腦產生抵抗(比如磁力)的東西
粗糙的表面會占附一些污染物如:灰塵、石蠟、碎屑等,這些東西會影響滑鼠內部圓球在平面上的定位。一個較深的凹槽會導致滑鼠一些奇怪的操作。

滑鼠的清洗

1.取下滑鼠底面帶有箭頭標記的圓環擋板,並取出軌跡球。
2.檢查軌跡球,並用乾淨、柔軟的布擦去表面的灰塵。
3.如果球很髒,將球放入溫肥皂水中清洗,待清洗完畢後用柔軟乾淨的布將球擦乾。
4.確保滑鼠的空腔中無異物存在,將軌跡球裝入。
5.將圓環擋板依順時方向裝入槽口,當配合位置正確後旋緊擋板。
6.經常用乾布擦拭保持滑鼠免受外部的灰塵進入,技術全面可以檢查內部小零件是否有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