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遇仙觀

溫縣遇仙觀

溫縣遇仙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武德鎮徐堡鎮村北街中段,占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為清代建築。

溫縣遇仙觀始建於元中期。遇仙觀座北向南,觀內現存山門、玉皇殿、三清殿三座大殿,兩旁尚有十座配殿:關帝殿、天將東殿、天師殿、三官殿、瘟神殿、土地殿、天將西殿、王母殿、四聖殿和廣生殿。整體保存較為完整。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玉皇殿、三清殿。遇仙觀東西寬約30米,南北長約80米。三座建築均為懸山、琉璃瓦頂、磚木結構,檐下均置斗拱。溫縣遇仙觀保存完好,對研究清代建築、雕刻藝術和道教文化均可提供寶貴的實物資料。

2019年10月7日,溫縣遇仙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縣遇仙觀
  • 地理位置: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武德鎮徐堡鎮村北街中段
  • 所處時代:明清
  • 占地面積:約 24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溫縣遇仙觀始建於元至元年間(1264~1294年)。
溫縣遇仙觀玉皇殿明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新修建。
1996年、2008年,對遇仙觀進行兩次維修。
溫縣遇仙觀
溫縣遇仙觀

建築格局

綜述
溫縣遇仙觀座北向南,觀內現存山門、玉皇殿、三清殿三座大殿,兩旁尚有十座配殿:關帝殿、天將東殿、天師殿、三官殿、瘟神殿、土地殿、天將西殿、王母殿、四聖殿和廣生殿。整體保存較為完整。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玉皇殿、三清殿。遇仙觀東西寬約30米,南北長約80米,占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三座建築均為懸山、琉璃瓦頂、磚木結構,檐下均置斗拱。
溫縣遇仙觀
溫縣遇仙觀
山門
山門,單檐懸山,琉璃瓦頂,檐下斗拱為三踩單昂式。前檐明間為板門,兩次間各置元代石窗。門前有石踏跺三級。
溫縣遇仙觀
遇仙觀山門
玉皇殿
玉皇殿,單檐懸山,琉璃瓦頂,斗拱為五踩重拱雙下昂,梁架為六架椽。明間開格扇門四扇,東西兩次間各開長方形窗一個,造型古樸,門兩邊各置一石獅。台階為青石鋪成。禮部右侍郎何瑭,曾為建殿撰寫碑文。現碑刻完好,置於殿前。
溫縣遇仙觀
玉皇殿
三清殿
三清殿,單檐歇山,琉璃瓦頂。前檐斗拱為五踩重拱雙下昂。檐下斗拱耍頭均為鏤雕、透雕龍頭,轉角斗拱耍頭為斜二頭。龍頭造型各不相同,雕刻手法嫻熟。後檐斗拱為一斗一升。檐柱無側腳、無生起、無卷剎,柱頭施大額枋、平板枋。梁架結構為六架椽,單步梁搭於金柱和後檐柱頭斗拱之上,並伸出拱外砍作螞蚱頭,梁架為明代遺物。前面明間置四格扇門,兩次間各開一方形窗,古樸典雅。
溫縣遇仙觀
三清殿

文物遺存

碑刻
明禮部右侍郎何瑭,曾為建玉皇殿撰寫碑文。現碑刻完好,置於殿前。

歷史文化

相關傳說
關於遇仙觀的來歷,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元初,每逢夏秋之際,沁河猛漲。常常毀堤,淹沒村莊良田,人民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徐堡村徐煥欲建道觀,但苦於無資購材。有一天,從上游衝下來一批木材,木材漂至徐堡西北村頭,不再向前行走。人們看到木材上有一字帖,帖上書:“遇徐煥就靠岸,助他動工修道觀”。徐煥感到這是仙人給他送來的木材,隨即在木材聚集地興建道觀,取名“遇仙觀”。從此,道觀巍然屹立,洪水到徐堡一帶,便緩緩而東,人們再不受堤毀房淹之苦。

文物價值

溫縣遇仙觀保存較好,對研究清代建築、雕刻藝術和道教文化均可提供寶貴的實物資料。
溫縣遇仙觀
溫縣遇仙觀

保護措施

2000年9月25日,溫縣遇仙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溫縣遇仙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溫縣遇仙觀
溫縣遇仙觀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溫縣遇仙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武德鎮徐堡鎮村北街中段。
遇仙觀

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溫縣遇仙觀,路程約17.7千米,用時約34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