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蓮花

溫州蓮花

溫州蓮花是由溫州道情演變而成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浙江的主要曲種之一。流傳於溫州市(包括所轄各縣)以及台州麗水的部分地區。現已瀕臨失傳。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永嘉縣聯合申報的“溫州蓮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777 Ⅴ-8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溫州蓮花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單位: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永嘉縣
  • 遺產類型:曲藝
  • 遺產序號:777  Ⅴ-84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現狀,

歷史淵源

溫州蓮花,系由溫州道情演變而成的曲種。流傳於溫州市(包括所轄各縣)以及台州、麗水的部分地區。是我省的主要曲種之一。其中有隻唱不說的“大蓮花”、“小蓮花”、“對口蓮花”,也有說唱兼備的“講唱蓮花”;20世紀50年代,藝人們又創造了“伴琴蓮花”。 溫州蓮花在清末民初時非常興旺,有“……大街小巷搭布幕……各宮各廟鬧翻騰。……街頭巷尾擺香案,道情蓮花唱詞文”的描寫。也出現了一大批著名藝人。20世紀50年代,在著名女藝人朱翠月的影響下,溫州蓮花風靡一時。
溫州蓮花有傳統長篇書目五十餘部。題材有與佛道教義有關的,更多的是世俗故事、民間傳說,特別是有《高機與吳三春》、《黃三裊與林寶郎》、《劉文龍》、《雙江渡》、《賜金牌》、《九曲傘》等一批故事發生在溫州及其附近的獨特書目。
作為優秀的傳統曲藝溫州蓮花流傳十分廣泛,在浙南大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主要分布在素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著稱的楠溪江流域和鹿城、樂清等地。其前身為道情,現在仍然保留著道情唱腔。《嘉靖浙江通志》記有“始東甌王信鬼,故東甌多信鬼樂詞”。《永嘉聞見樂》載:”昔東甌王,信其鬼風,……條條胡同常有說唱聲……。溫州蓮花其悠久的歷史,傳唱之盛在此亦可略窺一斑矣。

藝術特色

溫州蓮花之所以深受民眾歡迎,是因為有著它自身的顯著特點。其一是蓮花藝人二人就能唱一台戲的“生、旦、主、仆”,這就決定了藝人應該具備戲劇表演的多種技能。並能用文學、音樂、動作、表情等塑造人物形象,以環境、場面做烘托,有著自己的獨特個性。二是溫州蓮花傳承歷史久遠,至少從有記載的東甌王時起一直流傳至今,歷時2000餘載;三是詞文內容豐富,涉及風俗民情諸多領域;四是樂器簡單,惟一支道情筒,一付陰陽板而已。
昔日凡逢廟會,佛誕、集市、小兒對周、老人做壽等節慶,蓮花藝人據說是身穿道袍、頭戴道巾登台演唱的。它至少需要兩人,一人主唱一個接腔。溫州蓮花演唱分“坐檯”和“排街”。在廟宇,祠堂或茶館酒肆里登台演唱者為“坐檯”。“排街”即游唱,兩個藝人挨家挨戶,一人拍打道情筒,一人打擊陰陽板進行演唱。基本曲調有道情竇、蓮花竇、小蓮花、大蓮花、對口蓮花、悲腔、慢板、快板、疊板、鳳凰尾等。各種曲調始終圍繞著它們穿插進行,儘管各個段子結構內容不盡相同,卻有著共同的基本結構與規律,即以《道情竇》與《蓮花竇》貫穿整部詞文,成為完整的結構。

傳承現狀

值得慶幸的是溫州蓮花於今年已先後取得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浙江省文化廳還將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向中國文化部申報。對這門優秀的民間曲藝,有關部門也採取了搶救保護措施。其中有隻唱不說的“大蓮花”、“小蓮花”、“對口蓮花”,也有說唱兼備的“講唱蓮花”;20世紀50年代,藝人們又創造了“伴琴蓮花”。 溫州蓮花在清末民初時非常興旺,有“……大街小巷搭布幕……各宮各廟鬧翻騰。……街頭巷尾擺香案,道情蓮花唱詞文”的描寫。也出現了一大批著名藝人。20世紀50年代,在著名女藝人朱翠月的影響下,溫州蓮花風靡一時。 溫州蓮花有傳統長篇書目五十餘部。題材有與佛道教義有關的,更多的是世俗故事、民間傳說,特別是有《高機與吳三春》、《黃三裊與林寶郎》、《劉文龍》、《雙江渡》、《賜金牌》、《九曲傘》等一批故事發生在溫州及其附近的獨特書目。 溫州蓮花的唱腔音樂也獨具特色,尤其是每句都幫腔的唱法是非常罕見的,恰與明代瑞安人高則誠《琵琶記》中所描述的“陶真”唱法非常相似。溫州蓮花演員僅存戴春蘭(女,1944年出生)、潘愛國(1945年出生)、葉海琴(女,1963年出生)、林彩琴(女,1965年出生)、潘蓓麗(女,1972年出生)、潘蓓蓓(女1974年出生)六位演員,演出很少,曲種瀕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