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

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

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長豐汽車工程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前身為1908年興辦的機械科,以及由此發展的機械工程系,是湖南大學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原名為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於2008年6月正式更名為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學院現設有機械工程系、車輛工程系、工程力學系、航空航天系等4個系,建有國家高效磨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電子與控制技術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技術與發展研究中心、湖南省汽車車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級、部省級科研機構。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機械工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六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
  • 英文名:HNU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Vehicle Engineering
  • 校訓:實事求是 敢為人先
  • 所屬地區:中國湖南省長沙市
  • 學校類型:理工
  • 學校屬性機械四小龍 
  • 現任院長丁榮軍 
學院介紹,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實驗條件,培養規模,歷史沿革,學院領導,學科發展,重點學科,特色專業,本科生培養,科教平台,

學院介紹

師資隊伍

全院現有教職工230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美國工程院院士暨湖南大學特聘教授1人,國家“千人計畫”特聘教授2人,“外專千人”特聘教授1人,青年“千人計畫”特聘教授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講座教授2人,國家“863”領域專家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芙蓉學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9人,教授70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導師61人,碩士生導師83人,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穩定。

學科建設

學院設有車輛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工程力學、工業工程等5個本科專業。學院擁有機械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機械工程、力學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機械工程、力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學院已取得車輛工程(1990年)、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1993年)、機械設計及理論(2003年)、機械電子工程(2003年)、固體力學(1998年)、流體力學(2005年)、工程力學(1998年)、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2005年)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1981年)、車輛工程(1986年)、機械設計及理論(1990年)、機械電子工程(1998年)、動力機械與工程(1984年)、熱能工程(2005年)、固體力學(1981年)、流體力學(2005年)、工程力學(2005年)、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2000年)1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機械工程、工業工程、車輛工程、物流工程、動力工程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機械工程學科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涵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四個學科為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汽車設計與製造工程領域具有鮮明的特色,“汽車碰撞仿真及安全性設計技術”、“車身覆蓋件衝壓成型工藝與模具CAD/CAE/CAM一體化技術”、“汽車車身現代設計技術”、“高速高效高精密磨削技術”等方面具有國內領先水平。“汽車覆蓋件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理論、計算方法和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汽車碰撞安全性設計與改進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高速精密磨削加工關鍵技術與系列高檔磨削數控裝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新概念汽車及電動汽車技術研究方面獲得教育部發明一等獎。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學科在“數控高速高效特種磨削技術與裝備”、“數控群鑽刃磨技術”、“雷射加工”等方面上有突出的優勢。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在機構動力學、智慧型CAD、計算機圖形學等方面成果纍纍。其他幾個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與國內同行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並已形成了穩定的學術方向和學術梯隊。

實驗條件

國家高效磨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電子與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種裝備先進設計技術與仿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南省汽車車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具有國內先進的現代化設備和一支以“長江學者”和年輕的博士生導師為帶頭人的學術隊伍,是學院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要教學、科研基地。
學院本科教學實驗中心擁有實驗用房90843。各類儀器設備3238台,價值3600萬元,擁有創新設計和計算機控制綜合實驗基地及專門為提高學生計算機能力的CAD教學中心,為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保障。  學院根據現代工程的發展趨勢,加強專業改造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制定了多學科交叉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最佳化各專業基礎知識結構,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了以工程設計、分析、製造、控制、運行一體化為特色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學院曾獲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和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獎勵。湖南大學大學生賽車隊是中國大學生第一支走出國門的車隊,2007年6月以來2次赴美國參加Formula SAE比賽,並獲得新秀獎、最佳噪聲獎。學院為學生搭建了挑戰杯科技競賽、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大學生力學競賽、工程模型設計競賽、FSAE大學生方程式競賽、節能車大賽、節能減排競賽等十餘個學科競賽與科技活動平台。近年來,學院有千餘名學生參加各級學科競賽,幾十次獲得全國一、二等獎等成績。

培養規模

學院在籍學生2900餘人,其中研究生860餘人,本科生2050餘人。機械科成立100年以來,學院共培養各類專門人才13000多人,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近年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畢業生廣泛就業於汽車、發動機、機電裝備的製造部門等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或相關行業、企事業單位,從事設計、製造、生產、管理和科研等工作,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歷史沿革

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前身為機械工程系,是湖南大學較早建立的院系之一。
1908年湖南高等實業學堂開始籌辦機械科。
1912年正式招收學。
1926年正式命名湖南大學時,設立了工科機械系。
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湖南大學機械系併入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理工大學前身)。
1958年湖南大學為適應國家經濟進步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恢復了機械工程系。
1995年6月18日,成立了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2003年9月與湖南長豐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辦學,冠名“湖南大學長豐汽車工程學院”。
2006年成立中國大陸第一支大學生方程式賽車隊---湖南大學易車FSAE賽車隊,該車隊是中國內地最早參加國際比賽的車隊,成功研發7輛FSAE賽車,兩次參加國際FSAE比賽。
2008年6月更名為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
2010年03月01日,力學與航空航天學院併入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
2014年3月,玉柴股份與湖南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定。
2014年10月11日,該院參與的“智慧型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為2014年度“2011協同創新中心”。
2014年10月24日,湖南大學與眾泰汽車聯合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
2014年10月,機械系畢業生、原湖南大學校長鐘志華調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
2014年11月15日,第八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深圳舉行,本次大會對獲得2014年度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促進獎、創新成果獎、突出貢獻獎的獲獎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和頒獎。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曹立波教授課題組的大型空間可展開的特種客車開發研究獲得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是針對我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最高榮譽獎,由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准,是我國產學研合作領域惟一的全國性獎項,旨在廣泛調動產學研、政金介各方積極性,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2015年10月13日-17日,“2015崑崙潤滑油杯第六屆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油車賽”在湖北襄陽夢想方程式賽車場隆重舉行。經過四天緊張激烈的爭奪,湖南大學海馬汽車FSAE賽車隊以840.69分獲得季軍。
2015年10月24-25日,湖南大學瀟湘之鷹車隊派出三輛節能賽車參加了在廣東國際賽車場舉行的“2015第9屆Honda中國節能競技大賽”,經過兩天激烈的角逐,瀟湘之鷹車隊以1208.47km/L油耗的成績奪得燃油大學、專科組冠軍;瀟湘之鷹二隊以775.58km/L油耗的成績奪得燃油大學、專科組第四名;在EV(電車)大學、專科組比賽中,瀟湘之鷹EV車隊(電車)以行駛22210米的成績奪得第四名。
2016年12月26日,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與湖南大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共建“中國中車湖南大學研究中心”和“湖南大學中車學院”,建設校企協同創新基地。

學院領導

院 長:韓旭
院黨委書記:王文格
副院長:李光耀
院黨委副書記:楊忠旺(兼副院長)
副院長:楊旭靜(兼機械工程系主任)
副院長:文桂林(兼車輛運載工程系主任)
副院長:侯鵬飛(兼工程力學系系主任)
副院長:謝暉
院長助理:張屹 楊宇

學科發展

重點學科

湖南大學機械工程學科源於1908年的湖南高等實業學堂機械科。自1981年獲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自1990年獲車輛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現有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獲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獲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授權。1980年代,機械製造及其機自動化、車輛工程先後成為原機械工業部重點學科。2001年車輛工程評為湖南省重點學科,2005年湖南省重點學科評估結果為優秀。2006年車輛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等學科被評為湖南省重點學科。自1990年代起,湖南大學機械工程學科是“九五”、“十五”“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7年被批准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本學科擁有一個創新意識強、學術水平高、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創新研究群體,其中:教授59人、副教授65人、博士78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雙聘院士1人、“長江學者”2人、“芙蓉學者”1人、國家“863”領域專家1人;2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4人獲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基金、5人被授予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本學科主要實驗研究基地有:國家高效磨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電子與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湖南省汽車模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現有研究場地19000多平方米,其中實驗室面積14000多平方米,儀器設備4000餘台(套),設備總值7000餘萬元。
本學科實時把握國際發展前沿,強調學科交叉和融合,注重基礎研究,大力開發套用技術,堅持產學研結合,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主要研究方向形成鮮明特色,具有良好發展前景。
本學科近5年來共承擔國家級、部省級及企業科技項目260餘項,項目總經費25000餘萬元;完成科研成果鑑定40餘項;其中國際領先水平8項,國際先進水平16項,國內領先水平21項;獲各種科技獎勵3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申報國家專利60餘項,獲專利授權40餘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共發表論文96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500餘篇,出版專著7部。
本學科近5年來共招收碩士研究生520名,博士研究生130名。有45人獲博士學位,390人獲碩士學位。獲省優秀博士論文3人,省優秀碩士論文16人。目前有9位博士後研究人員在本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進站工作。
本學科點有重視人才培養的優良傳統,1980年代在全國率先進行了專業教學改革,其成果“機制專業改革的理論、實踐與評估”於1989年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在新一輪教學改革中,“機械工程類人才培養規模及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於2001年獲湖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現代製造業多學科知識集成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於2004年獲湖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總之,歷百年(特別是近30年)的發展,經幾代人的奮鬥,本學科在人才培養、科研、科技成果的轉化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教學和科研成果,培養了大批高質量人才,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形成了基礎與套用基礎研究以及工程化套用與產業開發有機結合的科研體系,具備了為國經濟建設提供裝備製造核心技術的能力。基礎與套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在薄板衝壓成形與模具設計製造技術、高效精密磨削技術、雷射燒蝕加工技術、複雜型面切削技術、汽車結構設計與分析技術、汽車碰撞安全技術、車輛動力傳動與控制技術、車輛造型與空氣動力學、生態內飾材料、機械故障診斷等方向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工程套用與產業開發方面,研發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居國際領先或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的裝備。
這些成果為本學科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培養了一批高質量、獲業奉獻、勇於創新的複合型人才。

特色專業

車輛工程專業建立於1965年,從1965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招收碩士生,1990年開始招收博士生,是國內最早的具有汽車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至今各層次畢業生達3000餘人。目前,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教師有20餘人,在校學生600餘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特聘教授1人,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12人,副教授16人,24人具有博士學位。本專業是“十一五”湖南省重點專業,並依託車輛工程國家重點學科。本專業建立了培養適應現代化汽車產業發展需要的素質高、基礎厚、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理念。近年來在學科建設上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9項科技獎勵,這些研究成果已經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專業辦學思想明確,基本形成了有鮮明特色的複合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並編寫了一批本科教學用教材教學參考書,普及多媒體技術教學,學生具有使用AUTOCAD、UG、ADAMS等先進工程軟體進行設計的能力。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辦於1908年,已有百年的歷史,是我國高等院校創辦機制專業最早的學校之一。1981年獲得本學科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被評為湖南省“十一五”重點專業,並以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國家重點學科為依託,是“十五”“十一五”“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專業。形成了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層次培養人才的格局。建有國家級、省部級實踐教學基地、十餘家長期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長期的辦學經歷,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與管理經驗,形成了優良的辦學傳統,奠定了深厚的辦學基礎。特別是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投入的逐年增加,該專業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堅持走機電、信息、控制等多學科交叉與滲透促進教學內容改革與最佳化的道路,強調全面素質教育、注重基礎、寬口徑人才培養,使老專業充滿了新的活力和朝氣。
本專業曾獲得“全國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及“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湖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多項教學成果獎勵。
本專業已培養各層次畢業生一萬餘人,現有在校學生1000餘人;在職教師3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近年來主持了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獲國家科技成果一、二等獎以及省部級科技成果一、二等獎多項;發表各類學術論文400餘篇。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源於1926年的熱工基礎教研室,1972年正式招收本科生,1993年更名為熱力發動機專業,1998年更名為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自1972年以來,各層次畢業生達2000餘人。目前,擁有湖南省機動車排放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先進動力總成技術研究中心,教師有14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導師3人),副教授(或高級工程師)5人,講師3人,師資隊伍中博士8人,出國留學回國人員5人。先後
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次、獲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次。近5年來,出版專著、教材6本(其中包括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2本),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被SCI、EI收錄60餘篇,主持省部級以及橫向課題近30項。

本科生培養

由於多年教學改革的探索、積澱和完善,學院的教學體系結構線條清晰,基本形成了有鮮明特色的創新教育體系和複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以機械設計製造基礎系列課程、機電信息及控制系列課程等為主體的主要技術基礎課程群;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建立了培養創新能力、數位化設計製造能力、機電信息綜合實踐能力的三個教學特色支撐點。課程群和支撐點這種線、點的結合,構成了適應創新型、複合型人才培養的科學合理的教學鏈。使我院的本科生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落到了實處,得到了深化,取得了突出的實際效果,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1、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鮮明特色
我院的創新教育從機械類85級個別班級作為試點開始,經過近20年的不斷積累、完善、探索和再實踐,到96級、97級19個班級全面推廣,從經驗到理性,逐步成為深入人心的教育思想,基本形成完整的創新教育體系,它緊緊圍繞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第二課堂活動、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有機融合,滲透到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成為我院人才培養模式中富有鮮明特色的組成部分。學院創新教育具有起步早、教學模式新穎、成效顯著的特點。
2、特色鮮明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早在1985年,學院就率先開展機電一體化教改方案的試點,提出了“以機為主、機電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們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十幾年來,學院始終緊扣這個思路不斷改革,探索適應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在對畢業生跟蹤調查的基礎上,確立了在新的科技發展趨勢和人才市場環境下,進一步改革機械類人才培養規格和模式的指導思想及實施步驟。提出了專業口徑寬,課程體系合理,教材內容最佳化,教學手段先進,實踐環節加強各學科知識的融合,教學投入充實的人才培養戰略,並落實到本科生的教學計畫和各個教學環節實施中。在課程體系上,構建數位化機械設計製造和機電信息與控制為主體的二個大的基礎課程群,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上,強調創新能力、數位化設計製造能力、機電信息綜合套用能力培養。形成了以機為主,機電信息融合的適應性強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國內同類專業相比具有鮮明特點(見機械學院教學一覽表、機電控制綜合實踐)。
l 按強機械、機電信息融合的思路構成二大基礎課程群
l 按課程群開展綜合性課程設計
l 課程設計的靈活的教學方式
l 有特色的綜合能力考核系統
多年來,學院致力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普遍提高,並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成效明顯,取得了一批優秀成果。並得到國內同行專家們的一致認可。2000年開展創新設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教改課題曾經獲得湖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近年來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科技活動競賽和全國教學模競賽,成績優秀。由學生通過自己設計、製造的水稻收割機獲得了1999年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三等獎。2004年4月17日在中南大學舉行的首屆湖南省高等院校機械創新設計大獎賽中,我院參賽6個作品,獲得3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獲獎數量和等級居全省第一,獲獎率達100%,全部取得中南六省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資格。這次參賽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學生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特別是較強的機電控制綜合能力,充分體現了學院複合型人才培養的辦學理念。

科教平台

01、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
02、國家高效磨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03、智慧型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2011計畫
04、車輛與交通安全先進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創新引智基地(2007年)(111計畫
05、汽車輕量化創新引智基地(2016年)(111計畫
06、特種裝備先進設計技術與仿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07、汽車電子與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08、湖南省汽車車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09、湖南大學PACE中心(中國第5個PACE中心)
10、湖南大學汽車全生命周期評價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