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

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

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創辦於1984年。這所學校是改革開放時期,為提高我國計畫系統幹部文化素質,加強計畫系統幹部隊伍建設,以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而建立的。作為全國計畫系統唯一的幹部學院,自1987年開始招生到三校合併組建湖北經濟學院前,為全國10多個省市共培養(訓)了萬餘名在職幹部,對提高巨觀經濟管理領域幹部隊伍素質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
  • 始創時間:1996年
  • 教學方向:經濟管理類
  • 建院地址:東亭苗圃場
簡介,具體信息,

簡介

(1984.9~2002.8) 這所學校審時度勢,與時俱進,適時調整辦學方向,1993年對外聯合開始普通本科教育,1996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獲得獨立開展普通高等教育資格,走出了一條成人高校改革創新的道路,並以其十年普通本科教育的探索歷程積累經驗,為湖北經濟學院的組建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具體信息

第一節 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的建立
一、成立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黨中央要求加快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以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對幹部的教育和訓練顯得極為重要,抓緊幹部培訓工作已成為加強幹部隊伍“四化”建設的重要措施和保證。1980年8月,國家計委聯合教育部、財政部發出《關於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舉辦幹部專修科和幹部培訓班暫行辦法的通知》,要求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在可能條件下,承擔中央、國務院各部門和省、市、自治區委託舉辦幹部專修科或幹部培訓班的任務,提高各級幹部的科學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
1983年,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幹部培訓工作座談會,對幹部培訓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國家計委按照中央指示制定下發了全國計畫幹部培訓規劃,要求各省市、各部門計畫系統的業務幹部,到1985年具有大專、中專畢業文化程度的比重達到80%左右;到1990年,基本達到相當大專畢業文化程度,要求各省、市、自治區計委採取不同形式建立培訓基地,負責培訓各級計委、有關廳局和企事業單位的計畫幹部。湖北省計委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幹部培訓工作的指示,落實全國計畫幹部培訓規劃,積極籌建計畫幹部培訓基地。1983年3月,湖北省計委向國家計委提交《關於申請建立計畫管理幹部基地經費的報告》,請求建立一所省計委直接領導的計畫管理幹部學校,作為全省計畫幹部培訓中心,主要解決計畫幹部工作3年、學習半年的問題。國家計委同意湖北省計委籌建幹部培訓中心(計人[83]878號),並撥款60萬元予以補助。當年5月至1984年1月,省計委黨組多次研究籌建培訓基地問題,對培訓基地的規模和建築面積進行了2次調整。
1984年1月,省計委黨組決定建立“湖北省計畫委員會幹部培訓中心籌建處”。2月上旬,籌建處正式開展工作,一手抓校園基本建設,一手抓師資儲備和培訓。
省計委對全省計畫幹部隊伍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全省計畫系統在職幹部中,具有大專、中專文化程度的只占24%左右,系統學習過計畫經濟專業知識的不到12%,專業對口的經濟管理幹部則更少。經過分析研究,省計委認為原定的“計畫幹部培訓中心”規模太小,職能單一,難以承擔計畫幹部學歷教育、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的任務。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到1984年全國工交、財貿、金融等各系統均已建立管理幹部學院,唯獨全國計畫系統還沒有建立管理幹部學院。計畫系統幹部的實際狀況決定只有建立規模適當、功能齊全的管理幹部學院,才能適應計畫幹部隊伍建設的需要。湖北地處全國中部,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在湖北建立一所計畫管理幹部學院,不僅有利於湖北計畫系統和其他經濟管理部門的幹部培訓,而且可以為全國計畫系統幹部培訓發揮重要作用。省計委黨組決定將培訓中心改建為計畫管理幹部學院,並多次向省政府和國家計委匯報、請示,得到了省政府和國家計委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視。
1984年9月1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發文批覆湖北省計委(鄂政函[84]78號),同意建立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並規定學院屬於大專性質,任務是培養全省計畫、統計、物價系統的具有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的在職幹部,設國民經濟計畫、統計、物價管理3個專業,在校學生規模暫定500人,學制2年,學習成績合格者,國家承認其學歷。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歸屬省計畫委員會領導,教學業務工作接受省教育廳指導,招生納入全省成人高等教育計畫。
根據國家教委《管理幹部學院設定暫行條例》關於管理幹部學院辦學規模的規定,一般應逐步達到千人以上,同時考慮到國家計委多次函示,省計委向省政府申請適當擴大學院辦學規模。1986年6月,省人民政府函復省計委,同意學校按在校生1000人(含短訓)的規模進行規劃。為此,省計委確定學院建築面積由27369平方米增加到45490平方米,總投資2613萬元。
二、選址建校,設定機構
1984年2月,計畫幹部培訓中心籌建處成立後,即按照省計委黨組的決定,開始了緊張的選址工作。為了建立一所正規的學校,並考慮到建立後的發展前景,省計委黨組書記、主任肖全濤,黨組成員、副主任夏文彬帶領省計委領導班子成員以及籌建處工作人員,從1984年2月中旬到5月中旬,在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水果湖周圍5公里範圍內進行了地形勘測和選點工作,最後選定東湖之濱的東亭苗圃場為建院地址。
院址確定後,學院立即著手開展征地與規劃設計工作。籌建辦公室立即著手抓緊拆遷、移民和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工作。省計委黨組1984年10月6日正式批准成立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籌建辦公室,由省計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吳裕生和副主任葉景哲分管具體組織工作。同年12月,抽調12人組成工作班子,開始籌建的具體工作。
1986年8月12日,籌建處全體工作人員從水果湖省計委辦公樓搬遷到學院工地辦公,以加速學校籌建工作的開展,為招生辦學做好全面準備工作。至1987年9月底,包括1號學生宿舍樓、學生食堂、兩棟乙型職工宿舍樓、兩棟丙型職工宿舍樓、車庫和單身宿舍樓、幼稚園、教工食堂和浴室在內的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為當年正式招生提供了保障。
在基本建設緊張進行的同時,學校迅速著手建立機構,調配幹部,引進人才。根據國家教委“關於管理幹部學院實行籌建和正式建立二段審批制度,籌建期限不少於一年,但最長不得超過三年”的規定,學院籌建辦公室於1985年3月向省計委黨組申報調整學院籌建機構。從1985年3月到12月,省計委先後三次為學校機構設定行文。3月26日,省計委同意學院在籌建階段設定辦公室、基建辦公室和教務處3個處室。11月,省計委同意學院增設人事處、培訓處、總務處、黨委辦公室。12月26日,省計委行文確定,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設立黨委辦公室、院辦公室、人事處、教務處、培訓處、總務處、基建辦公室和國民經濟計畫系、統計系、物價管理系,並啟用學院印章。同時,省計委黨組任命了學院各處室及國民經濟系負責人。
學院籌建初期黨員人數較少,1985年6月成立籌建辦公室黨支部,任壽和任黨支部書記,隸屬於省計委機關黨總支。1986年1月1日,省委辦公廳正式頒布、啟用學院黨委印章。4月至6月,中共湖北省委、省委組織部行文,正式成立中共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委員會,吳裕生任院黨委書記,高威華、陳福駢任副書記,葉景哲兼任院長,尚希林、許其立任副院長。1987年1月,省計委同意學院建立紀律檢查委員會,省委組織部任命陳福駢兼任紀委書記。
在組建機構的同時,學院積極組織報批機構編制。經省編委“鄂編(86)063號”、“鄂編(87)036號”檔案兩次批覆,確定學院初創階段事業編制為140人。
1989年,劉利華、毛學明任副院長,院長葉景哲免去省計委副主任職務,來院全面主持行政工作;吳裕生任省政協常委,免去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黨委書記職務,由陳福駢主持黨委工作。1991年11月,省委任命張小順為院黨委副書記。
第二節 成人高等教育發展時期
一、專業設定與招生
198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學院設立國民經濟計畫、統計、物價管理3個系。1986年10月中旬,學院向省教委遞交了《關於正式建立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和申請招生的報告》,並向國家教委、國家計委呈送了備案報告,同時,院黨委書記吳裕生、副院長許其立專程奔赴北京,分別向國家教委、國家計委匯報工作。同月,湖北省教委向國家教委呈送報告,建議學院1987年招生。
1986年11月,省計委向國家計委報告,請國家計委將審查意見轉告國家教委,準予將學院納入1987年招生計畫。11月29日,國家計委副主任徐青親臨學院視察,對學院建設予以肯定,認為在中南地區建立一所管理幹部學院非常有必要,並表示支持學院申報招生。國家計委在接到湖北省計委的報告後,先後於1986年11月22日、27日,二次致函國家教委,建議批准學院備案招生。同年12月底,國家教委專家專程來校實地考察。
1987年1月,國家教委發文通知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計〔87〕字009號),同意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正式開辦招生。同年3月,省教委批准學院1987年招生200名,其中國民經濟計畫與管理專業(含計畫、物資、基建管理)100名,統計、物價專業各50名。
為了保證首屆招生工作順利進行,學院與省計委、省統計局、省物價局聯繫,對組織生源、舉辦考前補習班等工作提前進行布置。學院依託各地市、州、縣計委、統計、物價、物資部門,積極組織生源,報考的考生達450人,計畫招生與報名人數比例為1:2.25。根據報名情況,學院在武漢、宜昌、襄樊設點,舉辦考前補習班,經過全國成人高等教育統一入學考試,正式錄取本省學員236人。同時,按照國家計委培訓中心的意見,為河南省委託代培學生,正式錄取10人。學院首屆招生人數達到246人,超額完成招生計畫。1987年9月5日,學院舉行隆重的首屆學生開學典禮。
1988年,幹部專修科除上述4個專業繼續招生外,新開設了基本建設計畫與項目管理專業,並於當年招生。
1989年,學院與湖北廣播電視大學聯合辦學,開辦省電大直管班,設定計畫統計、財務會計2個專業,招收普通專科生。1990年增設物資管理和對外經濟與貿易專業。
為了提高辦學效益,實現多種形式辦學,學院開辦自學考試助學班,1989年招收市場行銷專業專科生,1990年招收計畫統計專業專科生。
1990年,學院增設物資管理、對外經貿專業,財務會計專業停止招生。
1991年,全國成人高等教育生源嚴重不足。學院當年僅招生249人,比上年減少13%。全院僅國民經濟計畫和物價管理2個專業招生,專業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學院圍繞培養巨觀經濟管理人才這一目標,按照計畫系統(即計畫、物價、統計等部門)的實際工作需要建設學科專業,以計畫、統計、物價3個專業為主體,靈活、適時地對相關專業進行調整,初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專業體系。
1992年,經省教委批准,學院試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當年招收市場行銷專業新生23名,學制3年。
1993年4月20日,學院黨委印發《改革和發展方案》,對專業設定作了大幅度調整,增設了一些為市場經濟發展所急需的專業。經過整合與改革,學院設有巨觀經濟管理、統計、物資貿易、市場行銷、涉外經濟、會計學、涉外會計等7個專業,當年生源大為改觀,共招收新生580人,在校生總數由499人增加到927人。同年9月,學院成立函授部,在武漢內燃機廠開辦函授班,招生40人。
1994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學院開設了國民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是全國成人高校中少數開設成人本科專業的院校之一。當年,7個專業招生681人,還招收本、專科函授生500人。為適應市場需求,學校在基礎課部基礎上組建信息與計算機系,開設計算機及套用專業,並在統計專業基礎上增設統計與計算機專業,在會計專業基礎上增設計算機會計專業,並新開設經濟管理專業。
1995年,新增統計與計算機、信息與計算機等市場經濟發展急需的專業或專業方向,招生743人,在校生由1994年的1230人增至1550人。函授生規模達1300人。
二、師資隊伍建設
學院建立後,把組建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作為辦學的頭等大事。1985年5月,籌建辦公室擬制了《關於調進師資和行政人員的幾條決定》,規定選用教師的條件是:(1)必須具有大學本科畢業以上文化程度,從事大專院校教學工作五年以上教齡,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者;(2)必須專業對口,並具有講師以上職稱,年齡在五十歲左右者;(3)近期分配的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必須學習成績優良、本人熱愛教育事業,由組織分期分批送出培養進修;(4)本人在“文革”中無重大問題,身體健康,並立志在本院從事教學工作,今後如要求調動工作,必須在本校任教五年以上。
為廣開招賢門路,學院製作了聯繫信和情況簡介,發往省內各大專院校和人才交流中心。至1985年底,來函聯繫和推薦人員70多人。學院派出40多人次,分赴湖南、河南、北京、河北、吉林、江西、甘肅、廣東等8個省市以及本省的鄖陽地區、宜昌地區、黃石市,併到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大學、湖北大學等高校,考察、物色人才,挑選應屆畢業生。到1986年底,正式調進教師41名;1987年又調進13人,教師人數達到5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人,講師13人,研究生7人。經過歷年補充,1991年教師總數達到7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講師22人,初步建立起了一支比較穩定、專業齊全、素質較高的專職教師隊伍。
學院還充分利用武漢地區高校密集、師資雄厚的優勢,從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院校聘請了24名兼職教師,其中教授、副教授16人;從省計委、統計局、物價局聘請了20名具有大學本科學歷,長期從事計畫、統計、物價工作的在職幹部為兼職教師,形成了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主、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
1986年,學院還先後選送15名青年教師到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等院校進修或旁聽專業課程,並安排6名青年教師到省直有關部門進行業務實踐。
1987年起,學院先後與中國外貿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院校聯繫,委培研究生10名;安排教師到武漢大學等院校進行為期半年或1年的進修;安排教師參加高校之間的教學交流活動。
1988年初,學院總結開辦半年來工作時,明確提出要儘快開展適應成人高等教育特點的教學研討活動。學院成立教研室,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科研活動,交流教學經驗,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把狠抓教師的備課、教學、輔導、批改作業等環節,作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措施落實。
1989~1991年,學院先後組織3批共15名青年教師,分別到孝感市、江陵縣計委、統計局、物資局、物價局掛職鍛鍊1年,積累實踐經驗。
為使青年教師儘快走上講台,適應教學要求,學院努力創造條件,積極為他們提供實踐機會。1987年招生開學後,即安排6位青年教師走上講台教學,部分青年教師擔任教輔任務。針對年輕教師較多的實際情況,各系部把培養年輕教師,提高其業務素質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來抓,對青年教師在政治、業務上嚴格要求,在工作中大膽使用,在生活上熱情關懷,積極創造條件讓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鍛鍊提高。
1995年,學院選派5名教師出國學習、進修,舉辦35歲以下青年教師學習計算機操作技能培訓班,26人參加學習,24人考核合格。
三、教學工作
(一)制定教學計畫
在籌建階段,學院廣泛開展調查研究,1985~1986年,多次組織人員到中南財經大學、武漢大學以及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物資學院等院校,調查了解經濟院校幹部專修科教學計畫、教學大綱和課程設定情況。經過反覆研究,制定了各專業教學計畫。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各專業教學計畫充分考慮了4個關係:一是理論的系統性與課程實用性的關係,既按照學科專業建設的要求注重課程設定的內在聯繫,保證基礎理論教學的系統性,又針對實踐經驗比較豐富的幹部學員學習的客觀需要,開設實用性較強的課程;二是專與博的關係,在突出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開設與專業相關的課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三是長與短的關係,既注重學習、借鑑兄弟院校的經驗,又考慮自身新辦、教學經驗和師資力量不足等特點,取人之長,避己之短,注重教學計畫的規範性和科學性;四是普通高等教育規律與成人高等教育特殊規律的關係,既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又切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規律。根據國民經濟巨觀管理的要求,學院在制定教學計畫時還注重突出專業特色,以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
學院不斷積累經驗,汲取教訓,逐步修改教學計畫,完善課程體系。辦學伊始,各專業教學計畫大多是參照兄弟院校相關專業的計畫形成,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之後,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課程結構不協調。幹部專修科學生絕大多數是從事計畫、統計、物價和物資工作的在職幹部,其自身原有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和工作方法已不能適應國家經濟體制變革的需要,亟待掌握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手段。因此,學院對各專業課程結構不斷加以調整,逐步形成了比較穩定的課程體系。同時,針對成人特點,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到1989年,國民經濟計畫、物資管理、統計、物價4個專業課堂教學總時數減少了6~10%,課程門數也相應減少,實踐教學時數有了擴增,提高了教學的實用性、針對性和科學性。
(二)教學管理
學院逐步建立起院、系二級教學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首屆學生入學後,由於系部人員緊張,力量薄弱,教學管理全部集中在院一級。次年,學院充實了系部管理力量,提出了院、系二級管理分工的十二點意見,明確由教務處統籌、協調和銜接各系部教學工作,並為學院領導當好教學方面的參謀;各系部為教學執行單位,負責組織各專業教學活動和學生管理工作,從而初步理順了院、系二級教學管理的關係,形成了二級管理機制。
1988年,制定了《(教學日誌)管理辦法》(試行)、《教職員工申請講課審批辦法》等;1989年,修訂完善了《教師工作量實施辦法(暫行條例)》、《關於外聘教師支付課時酬金的意見》、《關於教材使用與管理的規定》、《教材採購、管理及發放制度》等;1990年,制定了《關於教師工作量實施辦法的補充規定》、《關於“自學助考班”管理的暫行規定》等。在制定和執行(試行)制度的同時,根據實踐情況不斷修訂、完善各項規章制度。1994年,學院編印下發《教學指導書》,繼續推廣“課堂討論法”、“現場教學法”、“參觀實習法”等教學方法。
學院成立後,緊緊抓住教和學兩個方面開展工作,在教學質量和效果上做文章,堅持開展教學檢查和教學評估,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保證教學質量,學院形成了教育教學質量檢查制度,內容包括:教學管理、教學情況(教材、大綱、備課、授課、輔導、考試等)、實踐教學、教學改革、師資建設、教書育人等6個方面。由學院分管教學的領導及各系主任、教務處長組成領導小組,通過檢查,總結經驗,找出差距,促進教學水平提高。1988年,分3批對22名教師進行了教學質量評估,從備課到授課,從抽查教案到考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授課技巧、板書規範、教學效果等,進行全面評估,肯定長處,提出改進意見。
1990年5、6月,全院組織了一次教學情況大檢查,通過問卷調查,全面掌握學院教學管理、教學組織、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教師編寫教學大綱、教材、教案、開展科研等方面的情況。
1992年3月,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傳達後,學院黨委立即組織全體黨員幹部認真學習,聯繫學院實際組織進行深入討論。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學院黨委提出了加快改革的基本思路。4月,院黨委專題研究學院發展問題,決定實行全面改革,在辦學方向上走成人教育與普通教育相結合的道路;相關部門拿出學院人事制度、教學、後勤保障等工作改革的具體方案。1993年4月,《學院改革和發展方案》印發執行,《方案》的基本指導思想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四大精神,堅持教書育人的社會主義方向,以教學改革為動力,按照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確定培養目標,以需定向,調整專業設定;更新教學內容,逐步形成新的教學理論體系;改革內部管理機制,大力發展校辦產業;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和辦學效益,全面增強學院綜合實力。學院對教學系部、教輔機構進行了較大調整,將原計畫系與統計系合併,成立巨觀經濟管理系;撤銷物價系,組建市場經濟系和財金會計系;保留基礎課部,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信息與計算機系。1993年,學院先後組建了12個學科教研室,以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
(三)課程建設
1993年,學院對各專業的教學計畫進行改革,調整課程體系,最佳化課程結構。在這輪改革中,加大了英語、經濟數學、計算機套用等基礎課程的比重,突出了各專業的核心課程,增加了選修課程。新的教學計畫還加重了實踐教學環節的分量,規定學生社會調查時間,2年制為2周,3、4年制為4周;加強畢業實習,2年制為4周,3年制為8周,4年制為15周。學院還根據新的形勢和需要,要求教師適時更新教學內容。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學院把《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精神,貫穿到所有專業課程的教學之中,調整教學內容,補充、修改教材。同年7月1日,《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開始實施,學院組織財金會計專業系教師認真學習新的會計制度,編寫新的教學大綱和講義,並對畢業班學生進行新會計制度培訓。
1995年,學院印發《教學大綱》。自建校以來,學院一直沒有自己的教學大綱。為確保人才規格與質量要求,在學院領導重視下,各系部積極組織各學科主講教師共同編寫了學院第一本《教學大綱》,共匯集35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它是學院建院10多年來教學及教研活動全面的總結與概括,也是學院不斷深化改革,規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是學院教學走向制度化和規範化管理的標誌,對提高教學質量,建立良好教學管理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1995年,學院開展首次優質課評選活動和評教活動。上半年,各系部選聽主課,產生10名教師代表。學院制定並下發了《優質課評比條例》和《優質課評估方案》等檔案,並成立領導小組和學科專家評議組,確定了13個一級指標和49個二級指標。同時,下發6個附屬檔案,即《系級優質課教師評價表》、《優質課教學說明》、《優質課教案評估表》、《優質課講課評估表》、《優質課命題評估表》、《優質課學生課堂評估表》,分別對教師的教案、講課、命題等環節以及學生的課堂評估都設計若干個A級指標和B級指標,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採取二級量化法,力求客觀、準確、可操作。經過評選和審定,最後評選出10位優質課教師,其中,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學院還對全院83位任課教師(含外聘)的教學情況進行全面檢查,開展課堂評教活動。
作為國家計委系統和湖北省計委系統幹部培訓的主要基地,也是湖北省委組織部1985年確定的全省經濟管理幹部的培訓院校之一,學院把幹部培訓作為主要工作來抓,積極完善培訓條件,大力組織培訓活動,認真履行培訓職責,較好地完成了培訓任務。1987~1991年,學院組織各類培訓班28期,培訓計畫幹部2085人。幹部專修科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包括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學院在辦學過程中邊摸索,邊完善,不斷根據幹部培訓的需要調整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形成了穩定、科學的課程體系。
1992年,學院開始試行“雙證制”教育,即學歷文憑與職業技術資格培訓證書並存並用制度。為滿足學生畢業後擇業的需要,學院開辦的職業資格證書教育主要有珠算通級證書、新財務會計制度培訓合格證書、會計證、英語通級證書、計算機錄入員技術等級證書、英文打字員合格證書等。
四、科研教研工作
學院以教學為中心,以教材建設為重點,積極組織開展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促進了辦學質量的提高。辦學之初,學院同時採用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和普通高校的教材。少數課程或沒有現成教材,或教材內容陳舊。為此,學院組織力量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增加自編教材。1988年,編寫出版了《第三產業價格學》、《企業經營計畫學》。1989年,學院教師主編或參編教材9部,並編寫了多門課程講義。1994年,學院教職工編寫教材近10本。
1988年,學院開始編印內部刊物《教研簡報》,通報、交流教學情況和經驗。
隨著教學工作逐步走上正軌,學院把科研工作納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科學研究工作由以教材建設為重點逐步轉向以經濟理論研究為主。經申報,湖北省新聞出版局以“(1988)鄂刊字第167號”檔案批准《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為內部刊物。1989年7月5日,《學報》編輯委員會成立,1989年9月1日創刊發行,定為季刊,當年發表論文論文47篇,其中院內32篇。1993年,《學報》改刊為《現代經濟》。
1990年3月,學院第一次科研工作會議召開,制定1990年科研計畫,提出了與當前經濟工作和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40個研究課題。學院組織力量對《農產品價格問題研究》和《全省勞動力素質研究》2個重要課題進行研究。
1990年10月,學院成立學術委員會,由副院長許其立高級經濟師任主任委員,趙玄茂教授任副主任委員。各系部也確定了專人負責科研工作。學院科研組織領導工作進一步加強後,學術交流活動日趨活躍。同年12月,計畫系舉辦了院內首屆學術報告會,馬桂信副教授等4位教師做了學術報告,自此以後,學術報告會形成制度並較好的堅持下來。學院還先後組織舉辦了中國經濟寫作研究會第六屆年會和省成人高校外語教學研究會第四屆理事會等多項學術活動。1990~1991年,全院共完成科研成果83項,其中參加編寫或主持編寫、正式出版專著和教材5部,自用教材、講義9項,省以上報刊發表科研論文24篇。兩年內有61人次參加國內學術交流會。
建校以來,學院先後有14人被選為全國和省各類學術團體理事或負責人。院長葉景哲教授擔任全國高等院校計畫學會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計畫學會理事;1991年7月,任國家經濟信息主系統人才培訓規劃研究成果鑑定小組組長;9月,當選為湖北省計畫學會副會長。1990年,張國藩副教授當選為湖北省價格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全國高校物價教學研究會理事;副院長毛學明當選為湖北省經濟管理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副院長張奮勤當選為全國高校創造學研究會副會長;蘇漢發教授當選為全國財經類高校經濟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謝西越副教授當選為中國經濟寫作研究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馬桂信副教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高校計畫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人力資源開發中心湖北網副會長;陳位綱高級經濟師當選為中國南方工業統計研究會第二屆理事。
1990年8月,計畫系講師王少平撰寫的《一個商品市場條件下的二個非均衡模型》論文被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選中受到全額資助。作為學院第一個登上國際學術講壇的青年教師,應邀到西班牙巴塞隆納參加“世界計量經濟學會第六屆年會”,在大會上宣讀論文。這篇論文後來被刊載在法國雜誌《建模仿真與控制》第23期上。
1993年,全院承擔立項研究課題9項,全院教職工共發表論文97篇,編纂教材、講義和主編、參編專著20本,有16項獲獎。6月,王少平副教授應世界計量學會93’遠東會議組委會主席、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於宗先院士的邀請,赴台灣參加“世界計量經濟學會93’遠東會議及海峽兩岸經濟發展座談會”,並發表演講;8月,赴德國參加“動態非均衡仿真與建模國際專題研討會”。
1995年12月底,學院召開第一次教研大會,共收到教研論文41篇,內容涉及教育改革、教學管理、思想教育、教學研究及師資建設等方面。
五、改善辦學條件
學院堅持邊辦學邊建設的思路,不斷完善辦學條件,促進學院的正常發展。辦學規模擴大到1000人後,原先徵用的57.88畝土地已不能適應學院發展的需要。經過積極努力和多方交涉,1987年9月再次征地10畝;同年12月,徵用省文聯東側土地0.8畝。1990年,學院第4次征地,徵用東湖苗圃土地29.56畝,占地總面積達到98.24畝,基本符合國家教委規定的每10名學生占用一畝地的辦學標準。
1987年,學院完成了第一期建設工程的配套設施、教職工生活區的道路建設和綠化工作。1988年,開始第二期工程建設。在物價上漲、經費和建材緊張的情況下,當年即完成並交付使用了教工食堂、鍋爐房、二號學生宿舍,總建築面積4963平方米。同年7月,綜合教學大樓(建築面積12134平方米)正式開工。1989年,完成建築面積為3480平方米、藏書30萬冊的圖書館和配電房建設工程。1991年,綜合教學大樓的教室區交付使用,辦公區部分也接近完工。
1987年開學後,學院還沒有圖書館,暫時以西學生宿舍樓一樓的三間教室作為書庫和借閱室,購藏圖書22大類3500種共近2萬冊。1989年圖書館建成後,學院抓緊圖書資料建設,平均每年添置圖書1萬餘冊,訂購報紙、期刊600餘種。至1993年底,學院館藏圖書70943冊。
學院成立初期,為滿足電化教學需要,購置彩色攝像機2部,編輯機1部,大螢幕彩色投影機1部,微機3台。1992年,投資近百萬元,添置25台286微機和電教設備。1993年,學院組建電教中心,建成一主四輔可供300餘名學生同時上課的電教室,1套48座語音實驗室和課堂直播教學系統。
第三節 普通高等教育探索時期
一、轉變辦學方向,探索普通本科教育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南巡發表重要講話。進入新一輪改革時期,學院領導班子變化概況為:1992年9月,省委同意省計委副主任黃國安兼任學院黨委書記、院長;1993年6月,左東官任副院長;11月,省委免去黃國安兼任的院長職務,任命包玉斌為院長;1996年8月,張奮勤任副院長;2000年1月,左東官任院長;2001年,柯美錄任副院長。學院領導班子帶領全體教職員工抓住改革機遇,在辦學方向上走成人教育與普通教育相結合的道路,積極探索普通高等教育。
1992年11月,學院與湖北大學就聯合辦學進行多次接觸、協商,共同簽署了《湖北大學與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聯合辦學協定書》,雙方確認:在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領導管理體制不變的情況下,建立“湖北大學經貿學院”。 湖北大學經貿學院由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領導,日常業務工作由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承擔,教學上接受湖北大學的指導。湖北大學經貿學院設定12個專業,即國民經濟管理、市場行銷、會計、統計、涉外經濟管理、工商企業管理、公共關係、物資經營管理、金融、稅收、審計、工商行政管理。經貿學院的招生計畫每年控制在300人左右。協定書還就經貿學院的教學管理、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學生的畢業分配、聯合辦學中的經費問題及其他方面的合作等達成了共識。1993年3月,湖北省教委正式發文(鄂教高[1993]第026號),批覆同意成立湖北大學經貿學院。
1993年秋季,湖北大學經貿學院市場行銷、會計學、統計學、涉外經濟管理4個專業招生296人,其中,會計學專業招收本科生96人,其他專業招收專科生。湖北大學經貿學院的設立,有利於學院拓展辦學路子,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標誌著學院辦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998年11月20~22日,學院在廣水市中華山召開會議,就學院面向21世紀的教改方向展開熱烈討論,分析了成人教育的形勢,進一步明確了學院從成人高等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轉變的發展戰略,把學院的發展目標定位於“實現二個轉變,達到二個為主”,即從成人高等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轉變,從專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轉變,達到以普通高等教育為主,以本科教育為主。到2000年,學院實現了這一目標。
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舉辦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學院自身具備了一定的辦學條件。學院從創立之日起,就從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鄭州大學等重點高校調入了一批具有高、中級職稱的教師,到1993年,這些教師已占在校骨幹教師的40%以上。與此同時,學院在調入的教師中注重物色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行政管理經驗與能力的人才,其中有5位教師在普通高校擔任過系主任職務,從而為學院開展普通本、專科教育奠定了師資基礎。學院在基建、設備購置中,注重選定當時最先進的方案,而且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購置相應的圖書資料,建立電教室、語音室和實驗室,為開展普通高等教育打下了物質基礎。學院為了營造開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校園氛圍,在全院教職工中提出,要圍繞普通高等教育實施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並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證措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有益活動。
學院為了取得普通高等教育資格,經過多年的努力,先後向省、中央的主管部門爭取到了有關的資格認可和政策性支持。1993年,經省教委批准,學院與湖北大學聯合辦學,開始普通高等教育。1996年,《光明日報》在“高教改革”專欄刊登文章,將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與普通高校聯合辦學作為成人高校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予以肯定。當年,學院正式提出論證報告,並經省教委和省計委轉報國家教委、國家計委批准,在《中國教育報》刊載公告,向社會公示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取得普通高等教育的辦學資格並獨立招生。當時在全國的省屬管理幹部學院中,只有4所院校具有這一資格。後來,學院經省教委批准,與武漢科技大學簽署協定,從1998年起聯合辦學,培養普通本科學生。
學院在探索普通高等教育過程中,積極尋求辦學的合作夥伴,除與湖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聯合培養本、專科生外,還從1989年起,與湖北省廣播電視大學合作開辦了11年的普通大專班;1998年、1999年先後與中南財經大學、武漢大學聯合開辦在職人員碩士學位課程班,嘗試了研究生培養工作。
學院在探索普通高等教育中,開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學,鍛鍊了師資隊伍,積累了辦學經驗,先後開辦6個普通本科專業,為日後湖北經濟學院大力發展本科教育積累了實踐經驗。
二、師資隊伍建設
與湖北大學合作舉辦普通本科教育後,學院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步伐,不斷提高師資水平。根據學科建設、專業發展和教學的需要,1996年,學院印發了《關於教師攻讀學位和進修的暫行規定》。規定35歲的中青年教師必須攻讀碩士學位,並在經費上給予鼓勵,對獲得碩士學位的教師報銷40%的學費。學院還開辦中青年教師外語培訓班,為他們攻讀碩士學位夯實外語基礎。1996~2000年,學院共有56名教職工攻讀碩士學位,其中攻讀博士學位10人,人員分布如下表所示:
部 門
人數
部 門
人數
經濟學系
14人
經研所
1人
工商管理系
7人
研究生部
1人
財會系
12人
院辦
2人
財管與基礎部
10人
宣傳部
2人
計算機系
3人
人事處
1人
高職部
2人
電教中心
1人
1996年,學院啟動引進高層次人才計畫。11月,黨委要求各系部每年至少有1人攻讀在職碩士研究生或雙學位,鼓勵積極報考博士研究生,對率先實現攻讀博士學位零的突破的系部,獎勵1萬元;對引進的博士獎勵住房1套(3室1廳),家屬隨調,配置電腦。
1998年7月,學院黨委研究決定實行“引博工程”,為博士畢業生免費提供3室1廳住房1套,免費裝電話和配置586微機1台。學院對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保留原行政級別,完成學業並獲得學位後,學院發給獎金1萬元。
學院同時加大外聘教師的工作力度。1995年,制訂《外聘教師暫行規定》。2000年,制訂《外聘教師管理辦法》,外聘教師達63人,其中10名外籍教師。
三、專業結構調整
學院與湖北大學聯合開辦普通高等教育以後,積極學習、探索普通高等教育規律,於1996年按照普通高校的專業評估指標體系對學院4系1部6個專業進行了專業自評。經評估,6個專業全部達標。這次評估大大促進了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在繼續辦好國民經濟管理、經濟管理、統計學、會計學、物價管理、計算機套用等專業的同時,下大力氣辦好涉外會計、工商行政管理、計算機會計、經濟統計與計算機、經濟信息管理與計算機等新開專業,並根據市場需求改造涉外經濟、市場行銷等專業。抓緊開辦投資經濟、經貿英語等新專業的籌備工作。
1997年,學院派人到京、滬、寧等地的12所院校學習、調研,完成了2個本科、1個專科新開專業的申報工作。
2000年,新增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等8個新專業。
2001年,學院對原有的4個本科專業和8個專科專業進行重新申報,同時還成功申報了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個新專業。至2002年三校合併時,學院共有6個本科專業、8個專科專業。
四、教學建設和改革
學院以教學改革和創新為動力,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搶手人才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以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為重點,整體最佳化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以適應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修訂教學計畫
1996年,學院重新編印《教學指導書》。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在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的基礎上,調整了系部機構和專業設定,修訂了各專業全程教學計畫,編印了新的《教學指導書》。全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普通本、專科和成人本、專科各專業經過修訂以後的全程教學計畫;第二部分是學院新開的76門主幹課程目錄及內容簡介;第三部分是近幾年來教學管理的規章制度。
2000年,對學院開設的16個普通本科和專科各專業的教學計畫進行全面修訂。同時,為配合三校合併,對未來可能開設的專業進行充分論證,進而編制了20多個普通本專科專業的全程教學計畫。
2000年,學院對97級普通本科3個專業7個學期開設的課程和考試成績進行全面清理、分析,結果表明學院教學計畫執行良好,課堂教學任務基本完成。這期間開課36000門次,858人次重修、重考了30多門課程(重修、重考占總課的2.5%,不及格比例在正常範圍內)。
(二)建設重點課程
1996年,學院根據各系部自評申報的情況,批准9門課程作為重點建設課程,並投資4.5萬元,責成重點課程建設負責人購買圖書資料,開展專題研究,編制新的教學計畫和大綱,編寫教材,互相聽課,探討教學方法及改革,建立試題庫,開展校內外學術交流活動。
與此同時,為了使教研室在教學改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幫助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促進教研活動的規範化和制度化,1996年下學期學院開展評選優秀教研室活動。作為優秀教研室,必須在組織建設、課程建設、教學管理、教學研究、教學方法、民眾性教研活動、學術交流方面有明顯的成績。學院制定了評價的指標體系和量化標準,共有19個教研室參加評選,最後評選出5個優秀教研室。為推動民眾性教研活動開展,學校專門下發了《關於加強教研室工作的意見》,對教研主任、副主任進行了充實和調整,重申教研室的地位和作用,對教研室的工作職能和工作內容進行了界定。明確了教研室五個方面的工作:①加強組織建設;②加強教學改革力度;③加強民眾性教學研究活動;④加強學術交流活動;⑤加強領導組織工作。
1998年,學院對首批9門重點建設課程進行驗收,並確定第二批重點課建設共16門,即SAS統計軟體、現代企業管理、西方經濟濟學、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區域經濟規劃、國際貿易、經貿英語、市場經濟概論、消費經濟學、成本會計、財務管理、政治經濟學、鄧小平理論、數據結構、計算機網路等。
同年,學院開展第2次優質課評選活動,成立領導小組和3個專家評估組,通過聽課、參閱教案、命題等步驟評議打分,並結合學生打分,評選出10位“優質課教師”。
2001年,全院組織開展期中教學檢查,對課程設定的合理性和教材版本的適用性以及新進教師的教案、課堂教授、作業批改工作進行全面檢查。分管教學的副院長帶領教務處負責人到各系部進行“教學質量和改革”專題調研,重點了解專業課程設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科師資梯隊建設、教研活動等情況。
(三)教學改革
在認真分析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勢和任務以及面臨的競爭壓力後, 學院明確提出了要針對21世紀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積極調整專業及課程結構,培養厚基礎、寬口徑、有較強工作適應性和實際競爭能力,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的免檢人才培養目標。為此,學院教改領導小組於1997年8月5~10日在廣水三潭召開教學工作專題會議,就普通本科生試行績點學分制、精減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時數以及相關改革的配套工作,進行認真的專題研究,取得了共識,達到了思想上的統一,開創了教學改革的新篇章。
為了落實績點學分制,學院領導和教務處人員先後到13所普通高校學習學分制的工作經驗,擬定了本科績點學分制的實施方案。同時,教務處和有關係部及時修訂97級本科教學計畫,並研究課時調整後各系教師的進修安排和第2門、第3門課的規劃。1998年4月,學院召開專題研討會,對1997~1998學年第一學期實行績點學分制進行研討,對學院實行的試點學分制中的績點作了調整。具體做法是:60分以下績點係數為0,60—69分績點係數為0.5,69—84分績點係數為1,85分以上績點係數1.5。
1999年3月,學院在省計委信息中心召開春季教學改革會議,結合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兩個檔案,對學院建院以來的教學改革歷程進行回顧,對學院面向21世紀新形勢下的專業和課程設定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把1999年確定為學校的“深化教學改革年”。圍繞素質教育,學院先後召開了春季教學工作會議、暑期教育改革工作會議、第三屆教研年會,對學科專業、教學質量、課程質量進行研究,統一認識,按照國家教育部新的本科專業目錄,對系部、專業、教研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由原來的4系1部擴充為5系1部。新增本科專業5個,專科專業10個。教研室調整為16個。同時調整了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的比例,著重加大了骨幹課程、社會實踐、計算機課程比重,使課程結構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2000年,學院對《學分制管理條例》進行全面修訂,開設選修課100多門。2001年,學院對《學分制學籍管理試行條例》進行修改,必修課和限定選修課實行績點學分制,同時出台修改後的《本科學分制學籍管理暫行規定》。績點學分制的績點確定如下表所示:
百分制
100—91
90—86
85—81
80—71
70—60
績 點
1.6
1.4
1.2
1
0.8
(四)人才培養
學院圍繞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經濟需要的搶手人才的中心,在教學中注重夯實理論基礎,擴大專業知識面,增強業務動手能力,提高外語水平。
在課堂教學中,提倡教師突出重點,詮釋難點,歸納要點,介紹新觀點,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專業基本理論。
在課程設定上,除開設100多門選修課外,還不定期舉辦專業知識的專題講座,介紹學術前沿動態。
學院先後與省人事廳、勞動廳、旅遊局等省直部門簽署協定,取得開辦10多個職業資格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的資格,並要求學生在畢業時除了畢業證和學位證外,還要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和技能證。學院的這一做法被《湖北日報》作為培養人才的經驗,在1996年進行了連續3天的系列報導。
從1993年開始,學院把提高普通本、專科學生的英語通級率,作為教學管理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歷屆本科畢業生大學英語四級的通過率在95%以上,專科畢業生也達到73%以上。
學院高度重視並大力鼓勵畢業生報考碩士研究生,組織考前輔導,提供圖書資料和學習場所,還對考取碩士研究生的學生給予1000元以上的獎勵。學院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畢業生考取重點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歷年考取的重點大學有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等。
五、科學研究
為進一步加強科研工作,學院在原有科研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制訂了《學術委員會章程》、《科研成果獎勵辦法(試行)》、《專業技術人員科研工作量年度考核獎勵暫行條例》、《院級科研項目管理辦法(暫行)》。
1996年,全院科研成果58項,主編、參編教材13部、3項成果獲省計委“科技進步獎”。《現代經濟》經省新聞出版局批准,由季刊改為雙月刊。
1997年,學院在中國巨觀經濟管理教育學會第二屆優秀成果評選中,有4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與省物價局合作完成的國家社會福利基金項目《巨觀經濟因素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受到主管部門的好評,並公開出版發行。同年,召開教研年會,收到教研論文50餘篇。
1998年學院印發《教研課題申請、評審書》,並確立10項課題為重點教研課題,分別是:《成人高校辦學水平綜合評估研究》、《學分制選課管理軟體》、《試卷質量分析軟體》、《外幣投報表析算模式操作》、《SAS統計軟體套用課程教學》、《行銷案例教學研究》、《加強高校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思考》、《工商管理課程建設和案例教學研究》、《經貿英語教學研究》、《學生成績管理信息系統》。1999年,對重點教研課題進行結題評審,評出優秀課題5項。
1998年8月,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學報被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為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
1998年,全院公開出版或發表論文100餘篇(部),其中核心期刊25篇,教材17種,獲省部級獎項4項。
1999年,全年科研成果100多項,獲“全國成人高校優秀論文獎”1項,省計委“科技進步獎”1項。
2000年,學院承辦或協助承辦全國、全省多項學術活動,如“中國巨觀經濟教育年會”、“全國縣城經濟發展研討班”、“省成人高校財會研究會”、“中國發明協會高校創造教育學會年會”、“湖北省2000年度教育學年會”、“湖北省2000年度教育經濟學年會”等。
2001年,學院首次在省教育廳爭取課題5項。全年共舉辦重大學術活動11次,公開出版或發表論文、專著、科研成果177項。積極申報省計委科研成果評獎,獲特別獎1項、成果獎1項。組織學生參加省成教學生優秀論文評獎活動,我院榮獲組織獎,同時獲二等獎1項、三等獎9項。
六、招生與就業
1996年,學院在校生達1747人,函授生1100人。
1997年,學院在校生人數增加到2200餘人,各類校外生由1000人增加到4300人。
1998年,學院各類學生招生數1400人,在校生總數達3000餘人,普通本、專科生首次以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名義獨立招生。
1999年,學院普通本、專科生錄取比例再創新高。當年學院共錄取了本、專科生769人,其中普通本科生660人,比上年增長201%,在校本、專科生近2200人,教學班由58個增至74個。
2000年,學院在校生達到3500人,各類在籍生達到8500人。在校生中,普通生2560人,占73.3%;本科生2200人,占62.9%。學院實現了以成人教育為主向以普通教育為主轉變、以專科教育為主向以本科教育為主轉變的兩個根本性轉變,為申報和轉為普通本科院校奠定了良好基礎。當年,學院還首次在新疆投放50個普通本、專科招生計畫,實現普通本、專科教育省外招生零的突破。
2001年,學院招收普通本、專科生1325人,成人脫產及函授教育錄取新生3710人,班級設定為100個班,在校生已突破4000人,其中近70%是普通本科生,校外生達到7100人,校內校外在冊學生總數已突破10000人。此外,2001年學院還取得普通高校選拔優秀專科生升讀本科學習的資格,共有14名學生通過考試升入本科學習。
進行綜合改革以來,學院辦學質量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穩固提高。1996年,與湖北大學聯合招收的普通專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70%以上。1997年,普通本、專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80%,居同類院校前列。1999年,80%的本科生、60%的專科生在畢業前與用人單位簽訂正式就業協定。2000年,本科生一次就業率高達90%以上,專科畢業生也達70%以上,大大高於省屬高校的平均水平。2000年,僅財會系就有5名學生分別考上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全校考上研究生的學生近30人。
學院積極探索與國外大學聯合辦學的道路。1998年,學校與法國南歐大學、美國席勒大學、加拿大溫哥華外國語學院簽訂了聯合辦學協定。其中,與法國南歐大學互相承認學歷和學分。1999年,學院先後組織2批共40多人赴法國留學,還先後迎來了美國阿姆斯壯大學、英國唐卡斯特大學、法國育嘉學院、法國路德維希堡公共管理大學等國外院校來訪。英國最具權威的國際職業資格水平鑑定論證組織LCCI批准同意在學院設建立培訓基地。
學院為提高辦學效益,繼續開展多類型、多層次辦學。1996年,學院成立職教中心,開展函授教育、自學考試、普通中專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1997年,學院開始舉辦自考教育,開辦2個短線專業,招收學生3300餘人。1997年,學院成立中專部,當年招生870人。1998年,除原有的省計畫幹部培訓基地、省人事廳公務員培訓基地外,學院又先後增設省教委計算機等級考點、省勞動廳職業技能鑑定站、省勞動廳就業培訓中心、省工商局經紀人資格培訓中心、省財政廳電算化會計培訓中心等多種培訓機構。1999年,學院停招普通中專生,組建大專部(含高職)。同年,學院成立自修學院,2002年3月更名為繼續教育學院。
七、完善辦學條件,醞釀籌建湖北經濟學院 2000年,學院自籌部分資金共投資800餘萬元,新建5400平方米的新教學樓和1700平米的學生食堂,新建了可供查閱文獻資料和上網的電子閱覽室。2001年,新建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計算機實驗中心和語音室、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共擁有3個計算機實驗室、8個教學微機室、7個多媒體教室、4個語音室、2個電子閱覽室,實現了學院區域網路與外部聯通。圖書館各類藏書達到16萬冊,期刊近千種。
1998年10月,學院黨委根據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形勢,討論了學校改名和聯合辦學的可能性問題,就聯合辦學與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進行接觸,商討組建“湖北經濟學院”或“湖北經貿學院”。2000年2月,學院堅持“幾統一,幾不變”的原則,進一步與湖北財專聯繫,加快組建湖北經濟學院的步伐。後因種種原因,未能與湖北財專達成最終協定。
2002年,在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關懷和直接支持下,經教育部批准,湖北經濟學院誕生了。這所由原湖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武漢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和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合併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之所以能夠在新世紀之始問世,既是三校的共同努力,也與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所作的大量前期工作密不可分。尤其是與湖北大學聯合開辦普通高等教育以來,大力嘗試本科教育教學所積累的經驗,為湖北經濟學院組建後的發展打下了一定基礎。從此,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與另外兩校融為一體,走上了全新的辦學歷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