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浙江大學舊址

湄潭浙江大學舊址

湄潭浙江大學舊址位於貴州湄潭縣湄江鎮永興鎮,原有文廟、天主堂等25處,現保存較好的主要有9處。包括湄潭辦公室圖書室舊址(文廟)、談家楨等教授住處(天主堂)、研究生院舊址(義泉萬壽宮)、湄江吟社舊址(西來庵)、理學院物理系舊址(雙修寺)、永興分校教授住處、農學院畜牧場實驗樓舊址、文藝活動舊址(歐陽曙宅)、學生住處(李氏住宅)。

抗戰期間,浙江大學師生在竺可楨校長的率領下西遷至湄潭縣城及城東北永興鎮境內。湄潭人民支持浙大辦學,浙大在湄辦學期間對湄潭文教育才、農業生產作出了應有貢獻。湄潭浙江大學舊址包括湄潭文廟(浙大辦公室、圖書館舊址)、天主堂(浙大教授住處)、義泉萬壽宮(浙大研究生院舊址)、西來庵(浙大湄江吟社舊址)、和李氏古宅(浙大學生住處)等九處。

2006年5月25日,湄潭浙江大學舊址作為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跡,被國務院以“湄潭浙江大學舊址”為名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湄潭浙江大學舊址
  • 位置:貴州湄潭縣湄江鎮和永興鎮
  •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原有:文廟、天主堂等25處
  • 現保存較好:文廟、天主堂等9處
  • 浙大的研究:《湄潭的氣候》等
背景,景點,湄潭縣文廟,教授樓舊址,農學院舊址,化學系舊址,禮堂舊址,畜牧實驗場舊址,附中舊址,理學院舊址,“湄江吟社”舊址,西來庵,

背景

2006年5月25日,湄潭浙江大學舊址作為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跡,被國務院以“湄潭浙江大學舊址”為名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7年秋,抗日戰爭爆發,浙江大學被迫西遷,700多名師生,在校長竺可楨率領下,先後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廣西宜山,貴州青岩等地輾轉遷徙,最後於1940年抵達黔北遵義湄潭,歷時兩年半,橫穿6個省,行程2500多公里。在國難當頭、物質匱乏的惡劣環境中,德高望重的竺可楨,倡導“求是”學風,廣納學者名流,匯集一代精英,堅持流亡辦學。浙大師生胸懷報國之志,力克千難萬險,潛心研究,孜孜以求,取得許多科研成果,培育一代“求是”學人,使浙江大學成為中外著名學府,被人譽為“東方劍橋”。據有關材料顯示,在解放後的學部委員和兩院院士中,有竺可楨蘇步青王淦昌貝時璋談家楨譚其驤李政道程開甲等45位曾在流亡辦學中的浙大工作、學習過;在1989年中央領導同志接見21位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有李競雄梁守磐潘家錚三先生曾在流亡辦學中的浙大學習過;在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功臣中,有王淦昌、程開甲兩先生曾在流亡辦學中的浙大工作過。浙大西遷貴州,亦為窮鄉僻壤的黔北大地播下了現代科學文化的種子,對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浙大在湄潭共進行了72個專題項目科學研究,其中結合湄潭實際進行研究的有《湄潭的氣候》、《湄潭茶樹土壤的化學研究》、《湄潭的五倍子》、《湄潭動物志》、《湄潭紅糖發酵試驗》、《草藥在湄潭包穀酒製造中的意義》以及對水稻、白木耳、油菜、刺梨等研究項目等33個。另外還有《關於茅台酒的研究》、《遵義錳礦的研究》等等。
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

景點

浙大西遷流亡辦學,現尚存遺址、遺蹟。

湄潭縣文廟

湄潭浙江大學舊址又稱浙大西遷陳列館,位於湄潭縣縣城中部,原為湄潭文廟,是貴州保存完好的四大文廟之一。始建於1620年(明萬曆四十八年)。1940年,浙大700多名師生,在校長竺可楨率領下,抵達黔北遵義湄潭。在湄潭辦學7年中,分部辦公室、圖書館和部分教室設於縣文廟內。竺可楨蘇步青貝時璋王淦昌談家楨等教授在此工作。1943年10月,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來此講學。1946年,浙大離去。1990年7月,“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在文廟落成,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題寫館名。
浙江大學西遷辦學紀念碑浙江大學西遷辦學紀念碑
永興萬壽宮 歷經滄桑,變化很大,遺址現存兩通修建碑記。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曾在此學習一年。紅花崗浙大舊址 位於紅花崗區官井路。1940年,浙大西遷遵義,校舍遍布城區,以遵義師範校舍為主校舍,占地2萬平方米,校舍5000平方米。解放後,絕大部分校舍被拆除。原址現為遵義市第十一中學校舍。存《浙江大學黔省校舍記》碑。額題“浙大”2字,並刻浙大校徽。首題“國立浙江大學黔省校舍記”。碑文楷書陰刻,14行,滿行40字,總計500餘字。

教授樓舊址

位於永興鎮四街。1940年春,浙江大學一年級遷永興鎮辦學,在萬壽宮東側租用民房作教授宿舍,校分部主任儲潤科教授等在此居住6年。今保存完好。

農學院舊址

位於湄江鎮西郊賀家祠堂。1940年5月,浙大農學院遷至賀家祠堂辦學,並在周圍租地200畝開辦農場,開展教學實驗。該祠堂一正兩廂,正房面闊五間,兩廂各三間。20世紀50年代初改為縣農業局辦公用房。

化學系舊址

位於湄江鎮唐家祠堂。1940年,浙大化學系辦公室、實驗室及部分教室設於唐家祠堂,貝時璋、談家楨等教授在這裡工作多年。1946年離去。一正兩廂,正房面闊五間,廂房各三間。解放後在此設縣城第三國小,20世紀90年代初改為磚混建築,原建築僅存部分台基。

禮堂舊址

位於湄江鎮北。1940年,浙大遷湄後,在城北湄江河邊修建禮堂及男生宿舍仁、義、禮、智等齋,全為木結構穿斗式青瓦頂。又在江邊修建體育場、游泳池。解放後,舊址改為湄潭第一中學校舍,後經多次拆建,現僅存體育場、游泳池。

畜牧實驗場舊址

位於湄江鎮西4公里。1940年,浙大於土地埡山下建畜牧實驗樓。樓為木結構穿斗式懸山青瓦頂,一樓一底。1946年離去。解放後改為國營林場辦公樓至今,整座建築基本完好。

附中舊址

位於湄江鎮。1940年浙大將實驗中學與湄潭縣中學合併,在縣中學上課。校舍包括禮堂、教室和師生宿舍多幢,禮堂和部分教室為磚木結構,宿舍多為木結構。1946年離去。校園原有一株大皂角樹,在樹椏上橫置木枋插旗桿,迄今仍生機盎然。當年插旗木枋仍嵌於樹椏上。

理學院舊址

位於湄江鎮西。1940年浙大理學院遷湄後租用雙修寺,物理系主任王淦昌教授在此生活。另外還修建了一幢二層懸山青瓦頂物理實驗大樓。解放後,寺被改為縣醫院住院部。

“湄江吟社”舊址

位於湄江鎮。1943年2月,湄潭茶場場長劉淦芝,常邀浙大教授品茶談詩,評論時局,組成“湄江吟社”,成員有數學系主任蘇步青、中文系主任祝廉先、化學系主任王季梁、農學院教授張鴻漠、外文系教授鄭曉倉等。從2月至10月,舉行8次詩會,成詩100餘首,後編輯出版《湄江吟社詩存》。

西來庵

始建於明代,原名朝陽庵,錢邦芑來此隱居,更名西來庵。錢邦芑,字開少,江蘇丹徒人。南明永曆中,以御史巡按四川。1652年(永曆六年)受任撫黔。因堅持拒附孫可望,於1654年(永曆八年即清順治十一年)在修文潮水寺祝髮為僧,號“大錯和尚”。“ 知今是而昨非”,遂改寺名為“知非寺”。寺前豎有石雕碑坊,額刻“知非禪林”四字,並鐫石聯一副:“舉足宜行中正路;入門俱是過來人。”錢邦芑在知非寺住不多久便移居湄潭西來庵。庵依山就勢而建,由正殿、廂房、閣樓組成,占地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存摩崖石刻數方。“風雲鄉”摩崖,位於曲徑轉角崖壁上,楷書陰刻“風雲鄉”3字,每字0.3米見方,行草陰刻小字4行,記“本鄉……以風雲命名,蓋南岸有青龍嘴,北岸有白虎山,取‘龍虎風雲’之義也”。抗日戰爭時期,浙大師生常在西來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