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化濕

清熱化濕,治療學術語。系祛濕法之一。治療濕熱病邪互結中、上焦的方法。症見胸悶腹脹、胃納不受、頭痛身重、午後身熱、口苦或咽喉痛、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濡數等濕熱證候,多用甘露消毒丹或茵陳蒿湯之類加減治療。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施治要點,辯證施治,其他療法,

病因病機

濕熱病邪多因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或長期飲酒,積濕蘊熱,蓄於中焦,或外感濕熱、暑濕之邪,內舍中焦,致濕熱積於中焦。濕熱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納降而成。證屬濕熱之實證或本虛標實證。病位在脾、胃。常見於濕阻、霍亂、泄瀉、痢疾、臌脹等病證之中。

臨床表現

症見胸悶腹脹、胃納不受,頭痛身重、午後身熱、口苦而黏或咽喉痛、口乾而不欲飲水,肢體困重,小便黃赤、大便溏而臭,或瀉下急迫而不爽,或腹痛,痢下赤白,或吐瀉驟作,嘔吐如噴,瀉下如米泔水,或面目肌膚發黃,腹部脹大硬滿,或有低熱,舌苔黃膩、脈濡數等濕熱證候。

施治要點

1.本證是內於濕熱蘊結脾胃而產生,然濕熱之釀成,又為外濕、內濕所生。外濕由外界濕邪入侵,內濕為脾胃功能失調,不能遠化精微而生,即“脾虛生濕”。故治療濕阻病處方立法時,應考慮“脾虛”與“濕阻”的主次,權衡輕重用藥。初起,濕困中焦,脾虛不是主要矛盾,應以除濕為主,可選用芳香化濕、苦溫燥濕、淡滲利濕之品以引邪外出,此時即使有脾虛之象,辦當取健脾與化濕之劑合用。脾胃濕熱證易傷胃陰,治療宜選用清熱化濕而不傷陰、生津養陰而不助濕的藥物,如沙參、鮮石斛、鮮荷葉、蘆根、滑石、藿香、苡仁、西瓜翠衣等。
2.濕熱蘊結之臌脹病,其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挾雜,其臨床表現是,腹部脹大,腹壁繃急,甚則脹痛難忍,尿少便秘,此時以標實為主,因病程較短,正氣末衰,飲食未減,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緩解脹勢,需用攻下逐水法、以瀉水濕,縮短療程,採用此法必須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當腹水瀉出一部分後即當停藥,然後根據病人的體質及邪勢的緩急,辨證用藥。若患者體弱,食少,發熱,黃疸日深,脈象細弱,或有嘔血、便血,或有潰瘍病、心臟病、腎功能不全,禁用攻下逐水法。因為此類藥物內服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泛惡、嘔吐、腹痛、頭暈等反應,瀉水後又覺精神異常疲倦、元氣受損,而且攻逐不慎時,活血破瘀過猛,常易引起脈絡破裂,引起出血,使病情惡化,故應當嚴格掌握攻下逐水法的適應證,決不能以求一時之快,而猛浪從事。

辯證施治

1.濕溫時疫,邪在氣分
(1)證候發熱睏倦,胸悶腹脹,肢酸,咽腫,頤腫口渴,身黃,小便短赤,淋濁,吐瀉,舌苔淡白或膩或乾黃者。
(2)治則清熱解毒,利濕化濁。
(3)主方甘露消毒丹加減。
(4)方藥茵陳、滑石、黃芩、藿香、連翹、白蔻仁、木通、半夏、厚朴、菖蒲。用法:水煎,取汁200~300毫升,分3~4次服用,每日1劑。
若脘腹痞悶,口苦納呆,身重,發熱,汗出而熱不解者,加黃連、梔子、蘆根以燥濕清熱。亦可吞服甘露消毒丹,每服5~10克,日服兩次。
2.暑穢夾濕
(1)證候霍亂吐下,脘痞煩渴,外顯惡寒肢冷者。
(2)治則清熱化濕,辟穢泄濁。
(3)主方燃照湯加減。
(4)方藥黃芩、桅子、滑石、省頭草、半夏、厚朴、白蔻仁、通草、黃連、吳茱萸。用法:水煎,取汁200~300毫升,分3~4次服用,每日1劑。宜涼服。
嘔吐驟作,嘔吐如噴,瀉下如米泔水,腹中絞痛,甚則轉筋拘攣,加蠶砂、木瓜以舒筋活絡,苡仁以利濕;如一時湯藥難備,或卒然腹中絞痛,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四肢厥冷,頭汗出,脈象沉伏,為乾霍亂,是霍亂的危候,急服玉樞丹以辟濁解穢,利氣宣壅,並針刺十宣、委中出血或採用刮痧的方法以急救。霍亂吐瀉之後,大量失水,津液耗傷,筋失所養出現轉筋拘攣,屬嚴重證候,必須顧及津液,可配合補液療法。脾胃濕熱侵及大腸,而見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後重之痢疾,或瀉下急迫之泄瀉,其治療參見大腸濕熱證治。脾胃濕熱熏蒸肝膽,而見面目肌膚發黃,尿黃之證,治療參見肝膽濕熱證治。
3.中滿鼓脹
(1)證候腹大堅滿,脘腹脹痛,口苦納呆,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苔黃膩,脈弦數。
(2)治則清熱利濕,攻下逐水。
(3)主方中滿分消丸加減。
(4)方藥黃芩、黃連、知母、厚朴、枳殼、半夏、陳皮、茯苓、豬苓、澤瀉、滑石、甘草。用法:水煎,取汁200~300毫升,分3~4次服用,每日1劑。
若腹大堅滿,面目身黃者加茵陳、大黃以清利濕熱;若腹水量大者,尚可暫用甘遂末,或用九頭獅子草根(京大戟)洗淨曬乾微炒研末,於早飯後2小時溫開水送服,服後稍有腹痛、噁心,半小時後腹瀉數次,隔3~7天再服一次(服法同前),至腹水基本消退,再予調理。

其他療法

1.外敷藥物
藥取甘草、甘共為細末,分為8等份。每次用鮮姜去皮搗爛為糊,與1份二甘粉調勻,分置於2塊5×5厘米的膠布上並敷於患者雙側湧泉穴。用藥後4小時病人尿量漸增,12小時達高峰,於24小時後取下敷藥,可連續外敷3次,然後間隔3~5天再敷上藥。局部常有皮膚色素減退,一般無水泡、潰瘍發生,本品宜現用現配。適用於濕熱壅積於中之膨脹病。
2.刮痧療法
用邊緣光滑的湯匙、錢幣,蘸菜油少許,沿肩頸、脊背、胸前、脅肋、兩肘臂、兩膝彎等處,自上而下刮之,或在頸部及大小腹部軟肉處,用指蘸清水攝之,以局部皮膚紅紫為度。本法能宣通經絡、祛邪外出;適用於熱霍亂、乾霍亂等。
3.飲食療法
(1)荷葉粥白米50克常法煮粥,臨熟將鮮荷葉一張洗淨蓋粥上,溫火燜少許時,揭去荷葉,粥成淡綠色,調勻服之。能清暑生律。
(2)田螺湯大田螺10~20個養於清水中漂去泥,取出螺肉,加入少許黃酒拌和,再放入清水中燉熟飲湯,每日1次,能清利濕熱,通小便。
(3)冬瓜湯冬瓜500克煮湯三大碗,分服,能清熱利濕。
(4)西瓜汁西瓜絞汁頻飲,能清暑利尿。
(5)綠豆湯綠豆30克,煎湯頻飲,能除暑熱,利小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