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天都峰圖(清漸江黃山天都峰圖軸)

黃山天都峰圖(清代弘仁創作紙本水墨畫)

清漸江黃山天都峰圖軸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山天都峰圖》是清代畫家弘仁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黃山天都峰圖》畫了黃山的天都峰,山峰造型處理得簡潔凝練,以剛勁筆線勾勒出其空靈峭健的英姿,一山一石似有千山萬石之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山天都峰圖
  • 作者:弘仁
  • 幅式:立軸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規格:縱307.7厘米,橫99.6厘米
  • 創作年代:清代
  • 現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空間效果,構圖,技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此畫面描繪峭壁陡的山石。黃山屬於花岡岩質,多石少土,山如石塊堆砌而成、在峭壁陡崖上,在幾塊岩石之間,因風化而成一些碎石和裂縫,從中長出一些松木雜樹,特別突出,其松樹古本,盤曲飛舞,嬌健奇峻。山崖下一條溪潤自左而右急奔流。水聲與松風相和,形成一種幽靜的景觀。
黃山天都峰圖

創作背景

名川大山歷來是中國繪畫傳統素材,此圖就是以“黃山歸來不看岳”的黃山主峰天都峰為內容的畫作。天都峰海拔1810米,位於黃山東南部,傳說這是古時候群仙的都會,故取名“天都峰”。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是弘仁創作的豐收年,這一年,51歲的他畫就了多幅作品,多是長卷巨軸,《黃山天都峰圖》就是其中一幅。

藝術鑑賞

空間效果

《黃山天都峰圖》具有較強的張力和體量感,表現出體積感與空間感,又具有現代建築結構的美感,以線構成體面關係,加強了畫面空間的體積感,突出了大與小、多與少、陰與陽、寬與窄、橫與豎、前與後等的對比,產生多維變幻的空間關係,畫面具有很強的平面構成感。利用中國山水畫中空間的遮擋關係,推移出前後空間的關係和透視關係的走向,引導觀者視線中心的位移,進入下一個視覺中心,形成可居、可游的山水畫欣賞的趣味與意境。

構圖

該圖從畫面下方的澗溪潺潺,到懸崖邊的虬曲古松,形如盤龍出水,整個近景約占畫幅面積的三分之一,形成符合視覺面積對比的構成美感。中景和遠景峰巒疊嶂,龍脈迂迴,直指霄漢的主峰,其面積比例約占構圖的三分之二。畫面的空間比例分割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畫面景致峰巒起伏,高低錯落有致,奇松點綴其中,星星點點;水流順山體直瀉而下,幽靜的山路隱現出山體透視空間的走勢和幽深的意境,其構圖形式簡潔又不失蒼勁之氣,折射出弘仁獨特的風骨與氣質。

技法

全圖山的造型簡練而凝重,場面宏大,氣勢磅,用筆蒼渾老辣,且謹嚴精細,持重沉著,一絲不苟。畫面樸素、簡潔,幾乎沒有擦和墨的變化,山石僅施以少許墨色但不留染跡,空寂清淡,進一步烘托出清靜秀逸的幽靜意境。

名家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傳席:畫面是樸素、簡潔,幾乎沒有皴擦和墨的變化,具有強烈的裝飾趣味,具有瘦削、純靜、精細、幽深、峻遠的美,而又能於瘦削處見腴潤,於精細處見蒼勁,於簡潔處見偉厚,於純靜處見剛正。層巒聳秀,淡遠蕭疏,雖淡無可淡,而饒有餘韻。

歷史傳承

此畫原為現代畫家劉海粟所藏,現藏南京博物院。

作者簡介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韜,字六奇,一名舫,字鷗盟。僧名弘仁,字無智,號漸江,別號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自幼孤貧,奉母至孝,眀亡後絕意科舉,懷亡國之痛,於武夷山落髮出家,終生不仕,且一生不婚。後由閩復返歙,居西乾五明寺,以畢生精力探幽索奇、作詩、繪畫,曾數游黃山,康熙二年臘月病逝,葬於披雲峰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