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至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清軍為安南(今越南)國王黎氏復國而南攻阮惠的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時間:1788年-1789年
  • 交戰結果:李氏朝鮮朝鮮敗
  • 台站數:70餘所
簡介,點評,補充資料---清朝對外戰爭,

簡介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安南國王黎維祁為其臣阮惠所逐,其母、妻叩關告變。時安南為清朝之屬國,歷代黎氏國王均由清朝冊封。八月,乾隆帝命兩廣總督孫士毅預調數千兵馬,駐紮於臨邊關隘;命廣西提督許世亨率兵數千人,集於鎮南關(今友誼關)待發。
十月,乾隆帝準孫士毅所請,命他與許世亨率兩廣兵1萬人出鎮南關,以8000兵直搗安南東京黎城(今河內),以2000兵駐安南諒山(在鎮南關與河內之間)為聲援,並保障清軍後路。
命雲南提督烏大經率兵8000人,取道雲南開化廳(今文山)之馬白關(今馬關),渡賭咒河而入安南;命雲貴總督富綱都龍(今馬關南),督辦餉運。安南貧瘠不堪供給,此戰軍餉皆運自內地,滇、粵兩路共設台站70餘所。
十月末,清軍以“興滅國,繼絕世”之口號,出關南征。孫士毅率師出鎮南關,至諒山後,便分路挺進黎城。總兵尚維升、副將慶成率廣西兵,總兵張朝龍李化龍率廣東兵。清軍聲言大兵數十萬。阮軍望風而退,於壽昌江市球江富良江設三道防線,以阻止清軍南進。
十一月十三日至二十日,清軍利用漫江晨霧,以浮筏強渡,以佯攻正面,而實於側後偷渡等靈活戰法,連續攻破阮軍三道江防,直抵黎城。時阮惠軍已退往距黎城2000餘里之領地廣南。
二十二日,孫士毅宣詔,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時烏大經所率雲南清軍亦已出發。阮惠雖敗,但其主力數萬猶存。他一面差人向孫士毅接洽請降事宜,一面刺探清軍虛實,加緊進行發動突襲的準備。但孫士毅貪功輕敵,懸軍黎城月余,毫無設防戒備。五十四年元旦之夜,正當清軍歡度佳節懈於防守之時,阮軍傾巢而至突然發起猛烈進攻,清軍頓時大亂。安南王黎維祁攜眷出走。
孫士毅倉猝還軍,奪富良江而歸,其兵馬還者不及一半。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皆戰死。剛至黎城附近的烏大經部聞炮聲震天,竟然退回,於次年正月初九日撤至宣光,進關歸國。乾隆帝下令將孫士毅革職,以福康安為兩廣總督。
阮惠占據黎城後,便與暹羅(今泰國)構兵,而遣使向清廷請降。四月,乾隆帝封阮惠為安南國王,旋令黎維祁率所屬至京歸漢軍旗。

點評

此戰初期,清軍準備充分,指揮得當,尤其在奪取三江天險作戰中;將士勇猛,戰法靈活,連連取勝。但在黎城光復後,主帥孫士毅嚴重輕敵,缺乏應有防備;在遭到突然攻擊時,又自行先逃,招致清軍大敗。

補充資料---清朝對外戰爭

1788年-1789年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安南(阮惠) 安南求和時間戰爭交戰國結果1627年丁卯之役李氏朝鮮朝鮮敗,求和,約為兄弟之國1636年丙子之役李氏朝鮮朝鮮敗,成為清朝附屬國1685年-1686年雅克薩之戰沙俄沙俄敗,《尼布楚條約》1765年-1770年清緬戰爭 緬甸簽訂和約1788年-1789年清攻安南阮惠之戰安南(阮惠)安南求和1788年-1792年清反擊廓爾喀之戰廓爾喀(今尼泊爾)中國勝,保衛了西藏領土1840年-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英國勝,《南京條約》1856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法國(俄美支持)英法勝,俄國漁利,《天津條約》、《北京條約》1875年-1878年清軍反擊阿古柏收復新疆之戰浩罕國(俄英支持)中國勝,收復新疆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法國中國不戰而敗,《中法新約》等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日本日本勝,《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英、法、德、俄、美、日、意、奧八國勝,《辛丑條約》1900年東北軍民抗擊沙俄入侵之戰沙俄沙俄勝,但未能實現其“黃俄羅斯計畫”,《中俄收交東三省條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