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上元月蝕

《清平樂·上元月蝕》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作。此詞全用白描,不加雕琢。上片前二句描繪了月全蝕時所見的景象,後二句讚美其景象不比尋常,即由於月色不明,故使得宮中燈火反顯出輝煌,如此美境就更富朦朧感、夢幻感。下片寫月出蝕的情景,前二句寫月蝕漸出呈現“初弦”之景,後二句寫蝕出復圓。前後八句,寫了月蝕的全過程及其不同的景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平樂·上元月蝕 
  • 作品別名:清平樂·元夜月蝕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飲水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清平樂·上元1月蝕
瑤華2映闕3,烘4散蓂墀56。比擬7尋常8清景9別,第一團圓時節10
影娥11忽泛初弦12,分輝借與宮蓮13。七寶14修成合璧15,重輪16歲歲中天1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上元:俗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
2、瑤(yáo)華:美玉。晉·葛洪抱朴子·勖學》:“故瑤華不琢,則耀夜之景不發。”此處借指入蝕之月仿佛是光彩照人的美玉一般。
3、闕(què):帝王的住所。
4、烘:用火或蒸氣使身體暖和或使物體變熱、乾燥。
5、蓂墀(míng chí):生有蓂莢的宮殿台階。蓂,一種傳說中的瑞草。墀,台階上的空地,也指台階。
6、雪:天空中飄落的白色結晶體,多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氣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凝結而成。
7、比擬:比較,對照。明·劉元卿 《賢奕編·執泥繪像》:“一日父歸,其子疑之,潛以畫像比擬,無一肖。” 毛澤東論持久戰》:“ 中國 近代無數解放運動的失敗都有其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都不能比擬今天的情況。”
8、尋常:平常,普通。唐·劉禹錫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宋·葉適《劉公墓志銘》:“今不過尋常文書,肯首而退爾。”元·劉壎《隱居通議·經史一》:“觀此,則雄之學,豈尋常文墨士哉!”巴金》七:“這果然是一個不尋常的訊息,眾人的心情馬上改變了。”
9、清景:清光。晉·葛洪《抱朴子·廣譬》:“三辰蔽於天,則清景暗於地。”又,三國曹植公宴》:“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
10、第一團圓時節:一年當中的第一次月圓。
11、影娥:即影娥池,漢代未央宮中池名。此池本鑿以為玩月,後代指清可鑑月的水池。《三輔黃圖·未央宮》:“影娥池,武帝鑿以玩月。其旁起望鵠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亦曰眺蟾台。”
12、初弦:上弦月,指陰曆每月初七八的月亮。其時月如弓弦,故稱。
13、宮蓮:蓮花瓣的美稱,這裡指宮燈。
14、七寶:古代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唐·段成式《酉陽雜坦·天咫》:“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
15、合璧:兩個半璧合成一圓形,稱之為合璧。 南朝梁·江淹麗色賦》:“賞以雙珠,賜以合璧。”
16、重輪:月亮周圍光線經雲層冰晶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古代以為祥瑞之象。
17、中天:高空中,當空。《列子·周穆王》:“王執化人之袪,騰而上者,中天迺止。”唐·杜甫後出塞》詩:“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紅樓夢》第四八回:“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陳毅《樂安宜黃道中聞捷》詩:“半夜松濤動山嶽,中天月色照鬚眉。”

白話譯文

月光映徹宮闕,照在長著瑞草的殿階前,雪白一片。與尋常月夜之景不同,這是一年第一個月圓時節。忽然,影娥池中倒映出的天空如同初弦新月一樣暗淡無光,只能藉助庭院裡的盞盞蓮花似的宮燈增添光輝,七種珍寶綴飾成一輪圓月,月亮輪廓外圍的光圈年年都高懸天空。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詞的寫作時間,一說作於康熙四年(1665),時年作者十歲。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元節即現代人們俗稱的元宵節。古人很重視上元節,到了那天,自然會張燈結彩,歡天喜地地過節。而那一天的熱鬧,也絲毫不亞於過年。許多文人墨客也愁著熱鬧,將這番景象記錄一二,留在文中。
納蘭雖然是寫上元節,但他卻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寫,他寫到了月食。這首詞全用白描寫月食,前後八句,寫了月食的全過程及其不同的景象。上片前一句描繪了月全食時所見的景象,入蝕之月仿佛是光彩照人的美玉一般,生長字瑞草的殿階上,呈現出潔白一片的景象。景象與往年相比,更富朦朧感、夢幻感,可謂是第一團圓之節。下片寫月出蝕的情景,前兩句寫月蝕漸出,猶如初弦夜之景,後兩句寫蝕出復願,清輝灑滿天上人間。
“瑤華映闕”,瑤華散發出的光芒,不用雕琢,自然而美麗,在夜色中久久不能散去。而在這裡,納蘭用瑤華來寫月光,更是突出了月色的清冷,仿佛美玉一般,動人心魄。月亮發出猶如美玉一般的光芒,照射著大地,此處短短四個字,卻能令人聯想起無數的月色美景。
“烘散蓂墀雪”,這首詞中,納蘭用了許多典故,這句話又是一個典故,在《竹書紀年》中記載道:“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蓂菜,一曰歷莢。”相傳,唐堯觀冀而知月。雖然這只是關於月亮的一個美好傳說,可是用在此處,令詞意更顯得朦朧詩意,納蘭用意也十分深刻。它在接下來的詞句中,也加以解釋。
“比擬尋常清景別,第一團圓時節。”今年的景象和往年相比,似乎更加朦朧,更加夢幻了。到底是月食與以往有所不同,還是納蘭的心境與以往有所不同,這很難說清。但人心浮動,所看到的景物也有所不同,這是一定的。
納蘭經歷過滄海桑田,世事變幻,而後再去看景物,自然會有與之前不同的理解。上片朦朧之美,下片便是清晰而作,下片寫出月出蝕的情景,讓人十分震撼,仿佛真的親眼所見,歷歷在目一般。
“影蛾忽泛初弦,分輝借與宮蓮。”這句寫月食剛開始的情景,神話與現實相結合,忽而玄幻,忽而真切,十分美妙,而後便是寫月食結束後的情景。
“七寶修成合璧,重輪歲歲中天。”經歷過月食後,月光重新灑滿人間,讓人有種劫後重逢的喜悅,這一首簡單的詞,不僅寫出了月食的場景,更寫出了人心內激盪起伏的一面,屬詞之上品。

名家評論

古敏:此詞展現了月全蝕時所見的朦朧感與夢幻感。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因避諱改名性德,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太傅明珠長子。善騎射,好讀書,作詞主情致.尤工小令。詞的風格接近李煜,多寫離別相思及個人感受,許多詞寫得淒婉動人,其中又充塞著磊落不平之氣,在詞史上獨具一格。梁啓超在評價他的詞作時,說他“直追李主”,況周頤也認為“納蘭容若為國初第一詞人”。二十四歲那年,納蘭性德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詞》。顧貞觀後來重刊納蘭的詞作,更名為《飲水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