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四大凶獸之一)

混沌(四大凶獸之一)

混沌是中國古代神話四大凶獸之一 ,根據《左傳》記載,四凶分別是: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頭羊身並且腋下長眼睛的“饕餮”、生有翅膀的大虎“窮奇”以及人頭虎腿並長有野豬獠牙的“檮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混沌
  • 外文名:Chaos
  • 四大凶獸:窮奇、饕餮、檮杌、混沌
  • 出自:《左傳》、《史記》
  • 延伸記載:《莊子》、《神異經》
相關記載,史記,莊子,神異經,分類,

相關記載

史記

據《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釋義:從前,帝鴻氏有個不成材的兒子,(平時)掩蓋(他人的)善行,隱瞞(自己的)罪過,好做壞事,天下人稱他為“渾沌”。

莊子

在《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莊子敘“七竅出而渾沌死”故事。原文: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三國殺中的形象三國殺中的形象
釋義:南海的帝王叫“”,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倏和忽在渾沌的地方相會,渾沌對待他們很好。倏和忽想報答渾沌,見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來看聽吃聞,渾沌沒有七竅,就為他鑿七竅。每天鑿一竅,七天后,七竅出,而渾沌則死了。
《莊子》中的渾沌其形象接近《山海經·山經·西山經》中的帝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焉,基狀如黃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渾敦無而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
釋義: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是座天山,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也出產石青、雄黃。英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西南流入湯谷。山里住著一個神,形貌像黃色口袋,發出的精光紅如火,長著六隻腳和四隻翅膀,渾渾沌沌沒有面目,他卻知道唱歌跳舞,原本是帝江。註:這裡的“渾敦無面”一詞是指“樣貌渾圓,沒有臉面”的意思,而非長的和渾沌一樣

神異經

漢代地理書《神異經·西南荒經》記載:“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天使其然,名為渾沌。”
大意為:崑崙西面有一種異獸,它的外貌如同狗一樣,長著長毛,四隻腳,像熊卻沒有爪子,有眼睛卻看不見。無法移動,有兩隻耳朵卻無法聽見,有人知往,有腹部卻沒有五臟六腑,有腸子卻是直的並不彎曲,(吃下的)食物徑直通過;高尚的人走向它它會牴觸他;惡人便會聽從他的指揮。上天讓它這個樣子,名叫混沌。所以後世據此說稱是非不分的人為“渾沌”。

分類

相傳渾沌大致有三種。
  1. 為 堯 舜 時“四凶”之一,因其清濁不分,故後因用以指愚頑,糊塗。
《史記·五帝本紀》:“昔 帝鴻氏 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 渾沌 。” 張守節 正義:“ 渾沌 即 讙兜 也。言掩義事,陰為賊害,而好兇惡,故謂之 渾沌 也。 杜預 云:‘渾沌,不開通之貌。’” 清 龔自珍 《偽鼎行》:“內有饕餮之饞腹,外假渾沌自晦逃天刑。” 胡適 《序》二:“這不過是有意描寫一渾沌沒有感覺的人,把開堂子只看作一件尋常吃飯的事業,不覺得什麼羞恥。”
2.寓言裡的中央之帝。其天然無耳目,開之則死。後亦用以比喻自然淳樸的狀態。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 儵 ,北海之帝為 忽 ,中央之帝為 渾沌 。 儵 與 忽 時相與遇於 渾沌 之地, 渾沌 待之甚善。 儵 與 忽 謀報 渾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 渾沌 死。” 陸德明 釋文引 崔撰 曰:“言不順自然,強開耳目也。” 清 孫枝蔚 《飲酒和陶韻》之二十:“ 渾沌 一以鑿,幾客返其淳。” 葉聖陶 《倪煥之》二三:“他們的心意果真像空空的一張白紙或者渾沌的一塊石頭么?”
3.神話中的一種獸名。
《神異經·渾沌》:“ 崑崙 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熊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凴之。天使其然,名曰渾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