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中大塊石

混凝中大塊石

混凝中大塊石是指在在澆築混凝土過程中,埋入大量的大塊石。它可以提高和保證工程質量,減少水泥用量,降低造價,節約工程投資;更好地發揮水工建築物的作用起到重要的作用。混凝中大塊石中的埋石率(按體積計)可以達到25%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混凝中大塊石
  • 外文名:large block stone in concrete
  • 學科:土木工程
  • 作用:減少水泥用量,降低造價
  • 定義:澆築混凝土過程中,埋入大塊石
  • 有關術語:混凝土
定義,石料的要求,施工方法,振搗要求,

定義

混凝土是以膠凝材料、水和骨料為主要成分,按適當比例混合,進行攪拌、澆築成型後,由膠凝材料固結而成的一種人工石材。混凝中大塊石是指,澆築體積較大的混凝土水工建築物時,混凝土中埋放大塊石。混凝中大塊石有節約水泥、降低溫升、提高強度、減少溫度裂縫,以及減少混凝土拌和工作量等優點。這種混凝土稱為塊石混凝土。

石料的要求

埋放所用的石料性能對結構的強度起很大的作用。因此石料一般要求採用清潔、堅硬密實、無裂隙、不風化、組織均勻的完整新鮮岩石,形狀儘量接近正方體,最小邊不小於15cm;在滿足施工條件(如運輸、入倉和混凝土振搗等)限制,石料的尺寸愈大愈好。石料從採石場運來後,應將軟弱邊角敲去,並沖洗乾淨;在施工前石料應是飽和面乾狀態,表面粗糙,以利於與混凝土漿結合。

施工方法

塊石混凝土施工的關鍵是:提高埋石率、埋石作業的機械化和採用有效的混凝土振搗方法及振搗工具。塊石混凝土的施工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先鋪築一層混凝土,再隔一定的間距將合格的石料均勻地放入,並搖動使之沉入混凝土之中,然後將振動器插入石塊間的混凝土中振搗,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步距進行。在振動和自重的作用下石料沉入混凝土中,這樣一層混凝土一層石料不間斷地進行澆築施工。這種先埋石後振的方法,石料鋪放的間距至少要有混凝土中最大骨料粒徑的二倍,否則石料底部難以保證振搗密實。這種方法的埋石率不高,一般在 20%左右另一種方法是先平倉振搗後埋放石料。這樣施工比較方便,石料間距可以縮小,只要彼此不相碰即可。由於振動後的混凝土表面出現一層稀漿,致使與石料底面結合較差,所以保證質量方面不如先埋放石料,再進行振搗的方法好。混凝土澆築的厚度一般為 30cm 左右,以能蓋住下一層石料為準。當石料尺寸較大時,每鋪好一層石料後,可分兩次鋪築混凝土和進行平倉振搗;即先平倉振搗,擺放好石料,再在石料空隙中填上混凝土並進行振搗,然後再鋪一層混凝土蓋住石料,進行二次振搗。在塊石混凝土施工中應振搗密實,以保證建築物的不透水性和整體性。在建築物的表面和基礎、孔洞周圍以及鋼筋和其他埋件設備附近,應留出一定距離不埋石料。

振搗要求

塊石混凝土施工的振搗主要採用電動插入式振動器。在施工過程中,振動器要做到“快插慢拔”,快插是為了防止先將表面混凝土振實而與下面混凝土發生分層、離析現象;慢拔是為了使混凝土能填滿振動棒抽出時所造成的空洞。在振搗過程中,宜將振動棒上下略為抽動,以使上下振搗均勻。每層混凝土厚度應不超過振動棒長的 1.25 倍,一般為30cm左右;在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一層混凝土 5cm 左右,以消除層間的接縫,同時在振搗上層混凝土時,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進行;每一插點要掌握好振搗時間,過短不易搗實,過長可能引起混凝土產生離析現象,一般每點振搗時間為20~30s,應視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準;移動步距不應大于振動器有效振動範圍的 1.5 倍,一般為 50cm 左右。加大石料的粒徑並減少它的埋放間距, 可以提高埋石率,但這樣將增加施工的難度。尤其是以人工抬運石料埋放為主的施工更是一項艱難的工作,與混凝土的倉澆築等工作相互干擾,影響施工進度。因此,應合理安排好各自工序,制定嚴密的施工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